是什麼把你帶來我身邊?心理學解釋「吸引力法則」

2021-01-13 幸好1917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如同神袐的化學反應。但究竟人與人的相處之間,為什麼會產生吸引?而吸引力的產生,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以實證心理學 (evidence-based psychology) 的角度切入,綜合了各種研究的結果,在統計上,心理學家已經歸納出了兩項重要的吸引力法則。

接近性效應

第一個影響吸引力的是「接近性效應 (propinquity effect)」,指的是兩個人之間要產生良好的關係,就必須具備物理上的「接近」;或是說,兩人所在的位置越接近,彼此的關係就容易越好。

針對大學宿舍所做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寢室之間的距離與鄰居們對彼此的好感度,發現除了自己寢室之外,大學生通常與隔壁寢的鄰居關係較好,與隔壁的隔壁關係其次,再來隨著距離,彼此的好感度依序遞減。除此之外,寢室位置落在最靠近建築入口處樓梯的大學生,能與最多同棟其它層樓的住民建立起朋友關係(這位置有最高的機會,在平常遇見不同樓層的人)。

其實,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裡,「接近性效應」也都一直悄悄地在發揮作用,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係。

在小學、初中的教室,班級中的座位分布就影響著我們的朋友關係——因為誰坐得離自己比較近,我們就有更多的機會和他借一支筆,或者交換考卷,也就更容易與他產生互動,進而有可能和他成為更好的朋友。

在平常的生活圈之外,大部份的人我們根本就不認識,但是卻可能因為某次共同參與夏令營的經驗,使彼此相遇、進而認識。當然,在營隊結束之後,最有可能在日後繼續保持往來的,就是當時和自己同一個小隊的隊員。

又例如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裡,如果遇到的球友,住在離自己家比較近的地方,那麼比起來自更遠地方的人,這兩個人就更有機會在球場上相遇……同樣地,我們還可以在生活中,輕易地提取出大量相似的經驗作為例證。

接近性效應的基礎在於「熟悉」,或說是「建立熟悉感的機會」,因為人類的本性就是不喜歡陌生的感覺,並且害怕未知,於是總是喜歡親近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所以當彼此熟悉了、習慣了,我們便本能地賴著而不想離開。就像是我們吃飯時喜歡吃「家常菜」、聽歌時喜歡聽「年輕時聽過的歌曲」、購物時喜歡選「認得的品牌」,這些現象背後的潛在心理機制,都是出於因彼此熟悉所產生的好感。

同樣的心理機制也導致了心理學上所謂的「單純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我們對於另一個陌生人,或是不熟悉的事物,只要多遇見幾次,即使沒有額外的認識,我們對他(它)的好感度就會提升。

相似性效應

第二個影響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

研究指出,當別人的意見與自己愈相似,我們就愈容易喜歡對方。而在與他人相處之後,我們也比較容易對那些與自己有著相似性格的人,產生較高的好感。甚至,在外表方面(例如發色、戴眼鏡與否),我們也常在無意識之下,選擇和自己外型相似的人交好。也就是說,我們都容易對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產生更親近的關係,不論是性格、意見,或僅僅是外表上的特徵,也不論自己在意識層面上是否有察覺。

相似性效應在人際相處的機轉上,很容易由日常生活的經驗所印證。當一個人說自己喜歡喝酒,另一個人卻表示自己討厭喝酒,他們之間就容易產生距離;當一個人支持婚姻平權,另一個人若也擁有相同的立場,他們之間就能夠擁有更多友好的默契。這些都相當符合常識,畢竟,一個愛好登山的人,自然是容易和其他喜歡登山的人成為朋友,而不是鍾愛潛水的泳客。

在外表方面,如果有人與眾不同,常常留著朋克頭(又或者擁有人妖外表),一般人可能會覺得他外表怪異,而對他保持距離。而其他那些和他留著一樣朋克頭的人,則會較容易對他感到熟悉,近而有更多的機會和他產生互動。

同樣的原理,當我們去到國外,如果遇到外表看起來和自己同個種族,同樣會講中文,甚至和自己同鄉的人,我們就會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而比起身旁滿街的外國人,我們也就更容易與他們成為朋友。

相似性效應,也同樣能夠被推理:面對相異,我們本能的下一步是去迴避;而面對相似,我們本能的下一步是去靠近。也正是因為,我們都不自覺地使用了這樣的模式在生活,所以長期以來,和自己保持相處的朋友,多半都已經在多年的互動之後,被自己篩選出了某種相似,於是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所謂的「同溫層」。

在當今的社群媒體上,發展出了各種機制和運算(例如網上的點讚、廣告的推播),對每個用戶自動篩選出相似的朋友和喜好的粉絲專頁,並不停推播著用戶「喜歡看到」的內容,使得每個人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適圈」、變得愈來愈封閉,這其實並不是因為媒體邪惡,而只是因為它精準地掌握了人性。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乍聽之下,「相似性效應」似乎與我們常說的「異性相吸」形成了矛盾,但各種研究卻指出——比起「互補性」,「相似性」在預測一段關係吸引程度的能力上,壓倒性地獲得勝利。

確實,我們偶爾也會被與自己完全相反的人格特質所吸引,甚至從那些帶有不同想法、不同興趣的人們身上,獲得強烈的震撼與啟發。然而,長期而言,以足夠縱深的層面來說,人們其實只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並選擇和他們在一起。在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中,有非常眾多且堅實的證據指出,一開始基於「互補」性質所形成的親密關係,往往十分脆弱,並且只能持續相當短暫的時間。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可能也有出現看似互補性強烈的兩個人,能夠長期維持友好、深刻的情誼關係,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更宏大的相似基礎之上。

例如近代物理學上有所謂的愛因斯坦、波爾之爭,雖然兩人彼此在學術上意見相左、水火不容,但其實,他們私底下卻有著他人難以企及的深刻情誼,彼此視對方為「理論上的敵人、生活上的摯友」。表面上,他們看起來截然不同,但所隱藏在背後更深刻的,卻是他們致志於物理學上的高度相似 ── 在這方面,幾乎沒有其他人比他們兩個人更相近了!

掌握吸引力法則,讓生活變得更清晰

以上兩個效應,乍聽之下似乎不怎麼特別,也相當符合常識,但仔細思考後,將能夠發現它們各自蘊含著無比深刻的內涵,能夠為日常的情誼關係帶來許多的啟發。

例如,「接近」和「相似」其實會相互影響。相似的人會創造機會彼此接近,接近的人則會在共享了生活經驗以及交流了意見之後,達到了想法上的趨同。幾乎在每一個團體中都必然存在這樣的現象。

我們之所以和其他成員共同被納入同一個群體,不論是以班級、社團、宗教、球隊或工作的型式,不外乎就是出於物理上的「接近」,或志趣與能力上的「相似」。團體的型式使得大家變得更「接近」,並且在經年累月的相處、經歷了共同的遭遇之後,成員們就會凝聚出共同的感情,而產生進一步的「相似」,於是成員間的關係就會愈來愈緊密。

相反地,在有了「接近性」的洞察之後,我們再回頭檢視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就會發現:其實,許多關係的發展,只是因為彼此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而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那些優先佔據了自己生命位置的人們。

此外,對於一個新遇見的人,自己將能夠和對方要好到什麼程度,在有了「相似性」的認識之後,我們的心裡就更能有個底 ── 因為很大程度上,那將取決於兩個人之間究竟有多少相似。

雖然我們確實並不總是能夠正確地預測,讓自己滿意的伴侶所必須具備的特徵,但是當學習了社會心理學相關的研究後,在選擇伴侶或朋友時,我們就會懂得回頭在自己身上找尋一些線索。而或許,那就是一段屬於自己親密關係的最後答案。

相關焦點

  • 吸引力法則:負面思維吸收負面能量,正面思維吸收幸運能量!
    冥想星球思維是創造性的,怕會吸引相似的能量,你最怕的東西將會折磨你最多。怕將會像磁鐵般把「你怕的東西」吸到你身上。「一切唯心造」的心是「思維」!吸引力法則之[怕的思維]:「怕什麼來什麼」是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怕的思維會產生「怕的磁鐵石」,你越怕、越擔憂,「怕的磁鐵石」能量就會越大,會吸引很多相似的能量,當能量聚合到一定程度,就會在我們現實生活變成事件。「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當思維沒有任何牽掛的時候,便不會恐懼害怕,就不用整天疑神疑鬼,求這神送那鬼兒,自然清淨心安。
  • 吸引力法則不要刻意專注時間
    吸引力法則不要刻意專注時間 大家運用法則的時候最大的阻礙之一就是
  • 給我帶來了什麼?心理學解釋吸引力定律
    產生吸引力需要什麼條件?從經驗心理學的角度(evidence-basedpsychology)的角度,對各種研究的結果進行了總結,在統計學中,心理學家總結出兩個重要的吸引定律。鄰近效應第一種是「鄰近效應」(propinquityeffect),這意味著如果兩個人想要有一個良好的關係,他們必須有身體上的「接近」;或者,他們越接近,他們的關係越好。
  • 每天簡單心理學。生活中如何利用吸引力法則,交友
    首先我們先學習什麼是吸引力法則。吸引定律又稱吸引力法則。指的是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而我們有一種看不見的能量。一直引導著整個宇宙。規律性的運轉。正是因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夠在46億年的時間裡保持著運轉的狀態。
  • 《戀愛先生》的「吸引力法則」火了,心理學解釋「如何吸引愛人」
    為了研究吸引力法則的本質並加以應用,心理學家們把吸引力法則稱之為「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中最出名的一條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幾乎所有人都把它當作一個很可怕的論斷,但卻忽視了它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這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對任何事都要抱著「小心,再小心的態度」,因為壞事總會發生。
  • 有什麼比「錯了,虧錢」更可怕?「錯了,還賺錢」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01 歸因錯誤心理學的歸因理論裡,有一個現象叫「歸因錯誤」。簡單來說,就是在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後果時採用雙重標準。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認知一致性」,大概意思是,人們總是傾向於讓自己對事物保持一致的認知和行為,迴避認知不一致帶來的不適感。
  • 心理學:真正的「我愛你」的信號,通過4種身體語言來發現
    不管交往多長時間,人們有時候總會想到「你真的愛我嗎?」
  • 心理學:明白「吸引力法則」真實原理,你就知道如何讓男人迷戀你
    經常會有一些女性讀者問我:「我該如何留住男人的心?」「怎麼樣才能夠讓男人更加愛我?」「為什麼我總是不能夠得到他的心?」針對以上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從哪些方面入手,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講述的就是「吸引力法則」。
  • 前任是「小豬」蹄子,為什麼不要手撕?
    當你喊出來的時候,吃瓜群眾最大的關注點是什麼你知道嗎?不是你好可憐,而是「哦,她前男友是個渣男」。不要以為公眾會同情你,公眾只會覺得你不行。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被渣男上過的人,總是再次碰到渣男,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會默認你喜歡渣男,而渣男也會自然圍繞在你身邊。這就是所謂的「吸渣體質」。
  • 吸引力法則,你想要的都會實現
    心理學研究:靠譜的吸引力法則,可以給你身上帶來光和熱。一個人對一件事抱著百分之百的相信,這件事就會成為事實。這就是吸引力法則何謂吸引力法則?就是你的熱愛 毅力 不斷付出地實踐行動=可以成全你某個願景。那麼這就叫吸引力法則。吸引力法則,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如同心理暗示法一樣,如果你每天消極暗示自己一些不好的事情,那麼你的整個狀態就已然把倒黴吸引了過來,就連喝水都會嗆到。你的整個情緒都是往下拉的,你的精氣神是灰暗的,自然就會把自己的負能量和沮喪的情緒,傳遞給你周邊的人。
  • 吸引力法則是什麼意思?正確使用吸引力法則
    吸引定律又稱「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能量,一直引導著整個宇宙規律性的運轉,正是因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夠在46億年的時間裡保持著運轉的狀態。下面就帶大家去看看正確使用吸引力法則,希望能幫到大家。
  • 手把手教你「吸引力法則」,獲得所有你想要的
    如果你想實現更多人生目標,達成更多心願,那有一個方法是一定要學會的,就是吸引力法則。它也是幫我實現最多個人目標的。很多朋友都知道吸引力法則很知名很強大,但不知道具體怎麼操作,那今天就是手把手教學,如何用吸引力法則吸引來你生活、事業還有感情中想要的。
  • 每個人都遇過的「垃圾人」:什麼是「垃圾人定律」?
    每個人都遇過的「垃圾人」:什麼是「垃圾人定律」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 ⁣⁣⁣⁣你走在大街,一個迎面而來的人和你撞到一起,你禮貌地連聲道歉,而對方明明也有不對之處,卻對你破口大罵。 ⁣⁣ ⁣⁣⁣⁣也許,你真正是遇上了「垃圾人」。 ⁣⁣ ⁣⁣⁣
  •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受歡迎,是因為你不了解吸引法則的原理
    在一份研究心理學專欄的期刊上,美國心理學家曾提到吸引定律這個概念。在人類這樣一種社會性的群體活動中,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交流需要保持某種吸引力。吸引規律具有系統性和導向性,能使我們的人際交往更加完善。細看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在社交中如魚得水的人,正是最懂得運用吸引法則的人。
  • 吸引力法則:成功人士已掌握的秘密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有錢人身邊朋友往往都很有錢,聚在一起,日子祥和富裕。愛抱怨的人身邊往往也都是負能量爆棚的夥伴,湊在一起,日子總是越過越倒黴。這些林林總總的現象,我們運用了許多哲理和心理學概念來詮釋分析,比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比如「墨菲定律」。
  • 聞錢也能帶來財富?吸引力法則的獨特實踐方法
    不管你的存款有多少,大家似乎總覺得缺錢花。你有一堆日常開銷要付,貸款要還,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這時如果你知道了吸引力法則,也許你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吸引財富吧。如果吸引到了財富,就不用擔心拖欠各種費用,更不用再找人借錢了,你的生活也不會繼續捉襟見肘了。
  • 北大心理學博士:所有關係,都逃不掉這2個「潛規則」
    「這個人,他就是這樣。」「對方不按我的套路來,我沒有辦法。」這句話,看上去是一句廢話。但很好理解。你會說:「這一點,我早接受了啊!」但是不同的人,對「接受」的理解是不同的。我有一些來訪者,一開始完全不明白這句話有什麼意義。有一次,一個人疾言厲色地對我說:「你以為這句話我不懂嗎!但我幹嘛要接受別人可以不按我的套路?那我豈不是什麼都做不了,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就只能任人宰割,聽天由命了是嗎?」那時候他很痛苦。他認為是命中注定的另一半,那段時間跟他提出了分手。他只想找個地方放聲大哭一場,不知道自己真正要「接受」的是什麼。
  • 秘密:你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吸引力法則的這些啟示你必須懂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朝九晚五的社畜們在大城市裡奮鬥的時候,有沒有停下來想過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成功的總是別人?為什麼身邊的人都比你優秀?難道自己真的註定一事無成嗎?因為當你持續一種想法的時候,吸引力法則立刻會帶來更多同類的思想給你,你想的是這件不愉快的事情
  • 提高自身吸引力,讓優秀的人靠近你,《吸引力法則》教你成長
    在這個世界中,你所經歷的事情,你身邊出現的人都是,冥冥之中早就已經註定的了,而且,這也是因為你自身所擁有的那一些吸引力,將他們吸引而來的,這一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就被稱作吸引力法則第三、你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有能量的,如果你能夠汲取到足夠的能量,那麼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它都一定會成功。
  • 吸引力法則的終極秘密
    我們的內心都渴望自己過的更好、擁有更多精神或者物質上的財富,怎樣運用吸引力法則來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的願望呢?當你聽到金錢、成功、財富這三個詞的時候,你會聯想到什麼呢?也許你內心渴望和期待,這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同時去想像當你要去追求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想到的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