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軌,原是交通用語,後被引申到婚姻情感領域,指男女脫離正常的道德準則去謀求非正當的感情、性的利益。
通俗點講就是:吃著碗裡的,想著盆裡的,看著鍋裡的!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存在,只是不同時代的人對於這一現象的態度不同而已。相比較而言,男性更難接受伴侶肉體出軌,女性更加不能接受伴侶精神出軌。至於具體原因,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
這次研究的主要問題是,為何提起出軌,大部分人都會認同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記得之前有人曾經說過:要找只出軌過一次的人,比找從沒出軌過的人要困難的多。
這就意味著:一個人,只要出軌一次,在以後的日子裡,就會不斷的出軌,直到被發現或者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說起出軌,大多數人都會表達出鄙夷或者是譴責的態度。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些表達出鄙夷或者是譴責態度的人們中,卻存在著大量的出軌者。人們經常「口是心非」,也就是說,他們的態度與他們的行為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打個比方,一個人,對於養寵物狗可能持有中立的態度,但是當他們身邊有人要養狗的話,他們往往會反對或者是厭惡。
再打個比方,一個人,對於見義勇為持支持和肯定的態度,但是當他們真正遇到不公正的事情的時候,卻很少有人能夠挺身而出。
這樣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們總是會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到合適的藉口。
比方說,如果一個人遲到了,他很可能會把原因歸結於交通擁堵,而不是自己的懶惰行為;再比如說,人們如果在工作上遇到了麻煩或者是近戰不順利,他們往往把原因推給其他同事或者部門;還比如說,如果發生了交通事故,大部分人都會認為不是自己的責任或者是不是自己的主要責任,過錯在與對方。
對於出軌這一現象,人們同樣是這樣應對方式。很多時候,人們會把出軌原因歸結到婚姻中的無過錯方,責怪他們不懂風情、不體貼、有暴力行為等等。歸根結底他們還是要維持自己在自己內心中的正直偉岸的形象,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接受自己是「壞人」的事實,他們總會想法設法的去維持這一平衡。
出軌,有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其過程可以總結為內疚階段、補償階段、心裡平衡階段、再出軌階段、害怕後悔階段和心安理得階段。其實這個過程解釋起來並不麻煩,就是一個出軌的全過程記錄。
初次出軌,除了特殊含有報復意味的情況,往往都會伴隨著內疚,這是對於原有家庭的愧疚,也是對於自己不忠行為的懺悔。基於這樣的心理,大部分出軌的人往往會對另一方進行一些補償行為,比如說主動承擔家務等。通過這些補償行為,出軌方就會減輕了自己的負罪感,從而為下一次出軌行為找到了合理的藉口。次數多了,人總會擔心自己出軌的事實會暴露,就會產生害怕和後悔的心理。當出軌時間久了,出軌方就會變得心安理得,甚至開始怪罪起為出軌的一方,甚至計劃離婚。
人,態度和行為之間存在相互影響,態度不一定能決定行為,但是令人震驚的是,大多數情況下,行為往往能決定態度!
出軌的行為,會讓人逐漸接受出軌!為了維持自己內心的平衡,他們會把出軌行為合理化,這就是行為決定了態度。
這也是很多傳銷組織在一直使用的方法,就是先讓其做出順從的行為,再讓其改變自身的態度。
這也是為何出軌要麼零次要麼無數次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