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孝敬父母麼?你是怎麼孝敬父母的?
你以為給父母建一所大房子,再給予足夠的金錢和物質,就算孝敬父母了?
其實你錯了!在孝敬父母這件事情上,有充足的物質陪襯當然好,但父母真正需要的未必就是這些。
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兒女的愛,基本是不求回報的。儘管他們一生為兒女奉獻了全部,吃過太多的苦,受過太多的罪,但父母卻未有一句怨言,也不會毫無緣由地向兒女索取什麼。
父母的幸福,就是以兒女的幸福為幸福,只要兒女們在家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或是平平淡淡,和和睦睦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父母也就知足和心安了。
那麼,父母為兒女操旁付出了一生,到了晚年,在失去勞動和創造能力的時候,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換句話說,兒女怎樣做才算真正地盡孝?
說起來很簡單,大多數父母心裡所求的,只是兒女時時不斷的關心和不時溫暖的話語。
父母的這點心思和要求,實在是再簡單不過了。可在現實生活中,又有誰能做得細緻又周全呢?
縱觀現在中國家庭,有多少兒女真正在乎過父母的想法?體會過父母的心思?
總認為保證父母有吃有喝,就算自己盡孝了。
於是,任何事從不採納父母的建議,凡事經常敷衍或頂撞父母,有的甚至對父母的言行不講方式不分場合,橫加指責,使父母的心靈和情感很是受傷。
為什麼父母在兒女面前,說話一天天變得小心翼翼了?原因則出在兒女身上。
從兒女對父母一貫的言語和態度中,父母感覺自己真的老了,沒有用了,連自己的兒女也看不上自己了。你說,這樣的感受,父母能舒心快樂麼?父母能不感到悲哀嗎?
《禮記》中說:人要不失於言,不失於色,不失於行。
這是中華民族千百年得以傳承的優良傳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要言而有信,態度謙和,言行一致,才是最好的修為和教養。
孔子的學生,也曾對老師說:色難。
色,即臉色,好的情緒和壞的情緒都會寫在臉上,是最為直觀的態度。但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對人謙和友善,也絕非一件易事。非得嚴格要求和修正自己才可以做到。
可見,一個人的說話方式和態度,在與人交往中是多麼重要。同樣的話換一種方式和態度去講,更樂於被別人接受,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良言一句三冬暖,話是開心的鑰匙,無論是對父母對朋友對同事,都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和態度。
幾天前在北京一家醫院,一個上了年紀的患者,在康復師的指導下做肢體訓練。起初患者不太配合,的確做的不夠好。一旁的兒子則粗門大嗓,對長者一頓訓斥,就像訓斥自己的孩子一樣。引得眾人面面相覷,議論紛紛。我瞬間就看見長者的眼角有淚水滑落。
試問,這樣的兒子能算孝順麼?莫論別的,父母在有病時,連句話都不能和父親好好說。
兒女不願和父母好好說話,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兒女總認為對方是自己的父母,話說輕點重點都無所謂。須知,父母上了年紀心靈更脆弱,他們這時候更需要兒女的關心和撫慰。二是有些兒女就是天生的不孝順,說話做事根本就不在乎父母的感受,以致於使父母的晚年,變得越來越悲愴,越來越孤獨。
每個兒女都應該明白,父母永遠是深愛我們的人。他們喜歡嘮叨就讓他們去嘮叨吧,我們要習慣父母的嘮叨。這樣在父母的心裡,才能感受到兒女的關心和愛。父母依然會覺得,他們在家裡的位置仍然重要,他們的心和情感才不會失落。
現時代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好過了,大多數家庭中的父母早已不愁吃不愁喝了。
但他們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是兒女的在乎,是兒女的理解和溫暖。
好好說話,就是對父母對大的孝敬!
願我們都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陪伴父母度過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