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是聽到關於婚姻最多的一句話。
但仍舊有人前赴後繼,捨生入死。你說奇怪不奇怪?
另一種矛盾的說法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甚至不願意找對象,這是網上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真的是這樣嗎?
有,但不全是。
與封建娃娃親和早些年的包辦婚姻不同,戀愛自由、婚姻自由使青年人的愛情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為何在相較之前得到充分尊重,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仍然有人「不願意」談戀愛呢?
我認為寫這句話的人應該是老年人,或者根本不了解當今年輕人的生存環境。他/她們不是不想,不是不願意,而是沒有機會。
你沒有看錯,是沒有機會。
居於城市的青年男女,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交給交通、工作,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充裕的休息都成為一種奢求,哪裡還有時間談戀愛?
另外,三點一線甚至兩點一線的生活,將他們牢牢束縛在目前的圈子內,身邊除了同事,鮮有二三好友,即使內心充滿對戀愛無窮的衝動和嚮往,但奈何身邊資源的確有限,又有「兔子不吃窩邊草」。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心智的成熟,戀愛觀念愈加理性,最後,或許真的就成為「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了吧。
小城市固然安逸舒適,沒有匆忙的生活,沒有沉重的負擔,但其實小城市的戀愛未必容易。如果說大城市的青年男女是因為圈子原因(姑且這麼稱呼吧)而無法擁有「愛情」,那麼對於小城市的青年男女而言,人力資源匱乏是不得不提的原因。
大城市的虹吸效應是小城市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仍舊堅持留在小城的青年男女,如果家裡沒礦,那基本是考公務員,或是正在準備考公務員。「上岸」的人講究的是門當戶對,而沒能「上岸」的,要麼選擇繼續堅持,要麼會接受相親。當然也有自由戀愛,但這種自由,也變得更加局限。
戀愛可以很甜,婚姻平淡如水
打開某些論壇的相親板塊,介紹語中出現最多的話語之一就是「甜甜的戀愛」,拜託,你是想談戀愛還是單純想要甜度高?奶茶店產品口感好、甜度高,各種味道任你選擇。但一味追求甜甜的奶茶,會對牙齒和腸胃產生影響,好東西吃太多也會產生副作用,更何況奶茶只會為味覺帶來一時的快感,由此增加的糖量和咖啡因、奶精對身體弊大於利。
談一場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這種想法本身就不夠成熟,因為你的目的是結婚,但結婚只是兩人決定相伴一生的開始,這也是現在青年男女閃婚閃離的原因之一,相扶終老變成了奢求,婚姻也就成為漫漫人生路的快餐罷了。
造成如此情況,一些所謂的情感專家和媒體「功不可沒」,另外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影視劇。狗血的劇情荼毒多少情竇初開的男男女女,使他們在本應樹立正確戀愛和婚姻觀念的年紀被這些青春偶像劇的腦殘劇情帶歪。霸道總裁與路人女的愛恨情仇,拜金女遭遇花美男無情拋棄......
最近大火的《三十而已》迎來大結局,這部劇被部分網友評論為「高開低走」。
我贊同這種觀點,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過度美化就會適得其反。在現實生活中,老實人是很容易遭受鄙視的,新聞中曝光的情感欺詐也多發於渣男身上;當發現上司貪汙腐敗時,有多少人能夠如王漫妮,頂著未知的風險勇敢站出來檢舉揭發?具有京籍戶口的林有有又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女神,男人們捫心自問,如果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你是否能夠坐懷不亂,「不動如山」?
對於戀愛來說,最好的期待就是步入婚姻殿堂;對於婚姻而言,最大的成功莫過於白頭偕老。沒錯,你的教育層次可能高於父母,你的生活質量也今非昔比,但對於婚姻而言,能夠驗證是否真心,不是嘴上說出的我愛你,也不是物質給予的黃金鑽石,更多的是如何將開始的衝動和懵懂,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心與心的深入交流,彼此更加理解和支持,懂得更多的給予對方而不是一味索取。
連減肥或健身都只是光說不做,只會蛋炒飯和蔬菜沙拉,又如何能確定用盡一生只愛一人?
先想清楚,「不將就」的是什麼
不將就,近幾年成為了一種消費理念,同時也逐漸融入到不少年輕人的戀愛觀中。
我希望擁有的是一段堪稱完美的戀愛,在沒有遇到我的夢中情人之前,我絕不將就。
有志氣!
不過中國婚姻素來講究「門當戶對」,希望找到完美戀愛對象之前,建議還是先對自身擁有一個全面且客觀的評估,否則最終你的理想或許也只存在於夢裡。
如果你希望對方身高2米,也就是2米以下絕對不找,那麼OK,對於對方的樣貌要求是不是就要隨之降低一些呢?畢竟身高2米的吳彥祖還真是挺難找的哈!如果你希望對方貌美如花,長得像明星一樣,去哪都像走紅毯,那是不是對家庭方面(嫁妝、工作、戶口等)就要降低一些?京滬戶口的大明星臉......哥們兒醒醒,坐過站啦!
相對來說,既然已經有了明確的要求,那麼也要給出對等的條件以表達出自己的誠意。與家庭條件優越、自身能力突出不同,有些樣貌平平或出身一般的青年,口口聲聲喊著門當戶對時,卻一心希望對方付出較自己更多,現實主義者更提出天價彩禮或車房具備。
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雙標就算了,將心比心,上百萬的付出,在你這裡能得到的是什麼?
你所具備她人不具備的優勢又有什麼?
「不將就」,首先自己要有這個資本。
早生貴子,學會忍讓
在諸多婚禮祝福中,你一定收到過這句「早生貴子」,仿佛結婚就是為了合法的生孩子,而生孩子就是結婚以後的必然選擇,當務之急。
很多人討論被催婚,很少人討論被催生。尤其是家族親戚龐大的家庭中,若婚後兩年沒有「喜訊」,風言風語便如滔滔江水,擊潰父母心理最後一道防線。
今年再不生,就不要回家見我了!
生不生,何時生,唯有當局者最清楚,從單身貴族晉升二人世界,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媒人介紹,與往後餘生的漫長歲月相比,只是一瞬間。縱使從校園到婚紗,但依然不能將戀愛與婚姻混為一談。
什麼時候生?在我看來,當兩個人已經從熱戀成長為理解與包容,從一味追求愛情到回歸親情本質,在共同經歷過一些風雨後依然能夠給予對方鼓勵和攜手並進的信心,同時在物質基礎上做好準備,不需要催,自己就已經清楚:是時候了。
愛情的結晶是需要經歷一段風雨的磨礪,而不是通過人工添加化學成分催生的,過於追求結果而忽略過程,更容易事與願違,物極必反。
還有一種人,想著有了孩子就穩定了,有了孩子就踏實了,或許婚姻不夠理想,但孩子的出生成為了兩個人的「束縛」,束縛住那顆躁動不安的心,束縛住那個浪蕩不羈的魂。
這不是胡亂杜撰,因為太多不夠成熟的心相遇在一起,因為一點激情的火花結婚生子,察覺到不適合也「為時已晚」,為了孩子,只能將就。
曾經信誓旦旦的「不將就」從此以後成為笑談。
既然不適合,為什麼要結婚?既然不適合,為什麼沒有早發現?既然不適合,為什麼這麼早生孩子?
自己還沒搞明白,同時耽誤了下一代。
最後
腳踏實地的吧,會做飯比喜歡旅行更適合婚姻。第一次見面化淡妝更顯真誠,省的到時候看到本來面目時嚇得屁滾尿流,雙方都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