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刻之一。
不過,我心中想著什麼,世界真地給了我什麼這個邏輯,合理麼?
關於這個邏輯,最出名的自然就是「吸引力法則」了,傑克•坎菲爾德的同名書籍《吸引力法則》風靡了幾十年,他認為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過來的,心中所想,終能變成現實。
還有朗達·拜恩的《秘密》也一樣,你只要想的足夠具現化,想的足夠真誠,宇宙就會回應你,就會給你想要的東西。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了,吸引力法則就是一種迷信,而且諷刺的是,當年寫吸引力法則的作者們,大部分都遭遇了不同的人生困境,有的破產了,有的得癌症死了,《把好運吸過來》的作者甚至自殺了。
比起吸引力法則,相對來說更靠譜的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和自證預言。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你希望別人是什麼樣子,你就像他是這個樣子一樣去對待他,這樣他被你影響,慢慢就變成了那個樣子。
比如你希望你的妻子有公主一樣高貴的品質,那你就先把她當做公主,慢慢的他就真的像一個公主了。
蕭伯納寫過一本同名戲劇,也叫《賣花女》,後來被改編成了經典電影《窈窕淑女》,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典型應用,只要你把她當做一個上流社會的女性對待,對方就會變成那樣一個人。
皮格馬利翁效應,還經常用在管理和教育領域——你只要給一個人貼上好的標籤,比如效率快!對方因為好標籤獲得了關注,為了維持這種「被關注」,他們真的就會慢慢變成擁有這個標籤的人。
自證預言,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是你在明明還有選擇的情況下,以為事情是個什麼狀況,就按照這個狀況去做,結果事情就真的被你搞成了那個狀況。
比賽明明還有的打,我以為自己已經輸了,結果自暴自棄,最後果然輸了。
明明夫妻感情不錯,妻子以為丈夫出軌了,結果總是疑神疑鬼,不相信丈夫,每天跟蹤,盤問,結果丈夫一想既然你這麼懷疑,我還不如真出軌,最後果然出軌了。
皮格馬利翁效應和自證預言,都強調了「心想」以後要行動,行動了才能事成,只是前者是對他人的影響,後者大多指壞的結果。
關於壞的結果,這又引出了墨菲定律——當你不想某件事情發生時,往往它就會發生。
墨菲效應與其說是一種現象,不如說是一種統計學結果,因為當你把注意力放到壞事上時,一切壞事都「容易」被注意到,被記住,然後被統計,而那些墨菲效應失靈的案例,往往沒有被記錄下來。
於是就成了倖存者偏差,越是驗證了墨菲效應的案例,越是流傳。
回到吸引力法則上來,吸引力法則不關注行動,那可是真的只是想,瘋狂的想,然後那個東西就會自動來找你,用朗達·拜恩在《秘密》裡說, 這個宇宙會回應你,然後用神奇的方式送到你的身邊。
書裡有一個非常玄幻的比喻,就是你只要想著香車美女別墅的生活,想的越仔細越好,最好讓自己都相信已經過上了這樣的日子,這時候宇宙就會接受信號,讓你富裕起來,最終過上這樣的日子。
這個法則為什麼說是迷信呢?因為只要不靈,人家就可以說你「想」得不夠細膩,不夠虔誠——它無法被證偽。
最後一個,就是「願望思維」,這是一種自我欺騙的思維模式,把願望當做事實的自我欺騙。
明明自己什麼都沒做,也沒等待,也沒像吸引力法則一樣發功,也沒想到需要做什麼,就當做那已經是事實了,把「心想」,直接當做了「事成」。
比如很多男的追女孩被拒絕,他就覺得女孩子不是拒絕他,而是不好意思表達,就算打他罵他,他也覺得那是一種考驗他的方式——無藥可救的活在自己世界裡。
所以心想能不能事成,得看你怎麼看待心想事成!
萬維鋼老師用男生追女孩舉了個例子,自證預言就是男生穩紮穩打,符合常規操作的去追求,因為他覺得未來女孩子會答應,於是一點點慢慢好好表現,送花看電影,慢慢表白等等。
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男生每天就把這個女孩當做自己的女朋友去相處,不整那些花裡胡哨的功夫,一上來就天天給送飯,讓女孩產生自己早已是對方女朋友的錯覺。
吸引力法則,則是男生不敢跟女孩說話,天天躲在家裡思念女孩,腦子裡想著都是自己和女孩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希望超自然的力量回應他的想法,然後送來女孩的愛。
願望思維很簡單,男孩說:「她肯定喜歡我啊!我那麼愛她,她怎麼可能不喜歡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