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節了,終於有了休息的機會。
今年特殊,卻並沒有絲毫放鬆的時機,反而更要努力向前奔跑,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在我看來,放假就是團聚的別稱,讓平時不容易相見的人聚到一起,拉拉家常、嘮嘮閒嗑,說什麼並不重要,關鍵跟誰在一起,彼此可以共度一段共有的時光,然後存儲在腦海中,時不時可以重放觀看。
然後,讓我們看到了過去,看到了時光。
趁著假日回家,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仿佛又重回青蔥少年時光,讓自己暫時脫離當下的紛紛擾擾。
很神奇,雖然十幾年的時間都未曾謀面,但是依然可以準確叫出對方的名字。每個人的臉上沒有了稚嫩,更多的是歲月的鉛華,可是內心裝著的卻是昔日的回憶。
大家討論的焦點就是當年上學的種種趣事,似乎並不遙遠,仿佛就是在昨天,但是又感覺遠在天邊,有些模糊不清卻又歷歷在目。
這大概就是歲月最有魅力之處,讓你心生懷念卻又無法觸及,讓你暫時抽離現實又讓你清醒面對當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與昔日的小夥伴再見面都會有一種歲月更迭的感覺,如今,再次見到曾經的中學同學,這樣的感觸越發強烈,像一束光籠罩全身。
這一次,我明白了。
一場同學會,讓我懂得:人生,就是回不去的鄉愁。
2
什麼是鄉愁?
詩人余光中在《鄉愁》中說: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那時候,不曾理解鄉愁到底是什麼,如今回頭再望,才發現鄉愁其實就是距離。這段距離,橫亙在你內心,永遠無法翻越,成為無法癒合的一道傷口。
這種感受,在同學會上讓我感受頗深。
在同學中,有一位同學曾經是我當年比較熟悉的人,因為那是我們兩個人都喜歡寫作,而且還頻頻在學校的黑板報上刊登。
對於文學的喜愛,讓我們兩個人走得很近,有時候趁著下課間隙,也會找一起分享彼此看到的優秀文學作品。
如今再次見面,我問她是否之後繼續堅持寫作了。
她苦笑了一下,搖了搖頭,說畢業之後就開始陷入到生活的忙碌中,哪裡有時間還繼續寫作,再說了,寫東西又不能當飯吃。
事後,我不止一次想像,如果當年她能夠堅持寫下來,恐怕不僅可以當飯吃,或許還能給自己帶來一份不錯的收入。
可是,這也僅僅只是我的想像而已,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左右別人的人生。
所以,人生才有了多樣性,才有了差異,也有了距離。
原本我們一起上路,但是半路卻分道揚鑣,哪怕再次重聚,除了回憶曾經相處的點點滴滴,再也沒有其他的可以多聊一下。
這種感受就像彼此非常努力的想要縮短距離,發現彼此已經是不同路上的「陌路人」。這就如同我對家鄉的感觸,它一直會存放在我的內心深處,因為有它的存在,讓我有心存懷念的地方,但是不管如何,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3
同學會上,說到家鄉的改變,很多人沒有提及如今寬闊的馬路,高聳的大樓,念及的都是曾經的那份純樸與懷念,可惜一去不復返了。
比如,當時我們都是寄宿制中學,基本上一個月才回一次家,平時也是偶爾出去一次。
我記得那時候大家最愛去的就是兩個地方,一家書屋,一家飯館。
從學校大門出來,先是看到那棵鬱鬱蔥蔥的大榕樹,然後就是一條筆直的馬路。我們一般都是出了大門右轉,走上不到五百米的距離就是一家書屋,面積不大,但是各種文學作品,圖書雜誌應有盡有。
這裡的圖書不僅可以買,還可以租。租的更多的書就是金庸與瓊瑤的作品了。
出了書屋一直走,就是一條兩邊有商戶的小街,一個菜攤旁邊的小飯館,就是我們最喜歡的地方。
當時作為學生根本沒能力來這裡大吃大喝,最想吃的就是一份豆芽炒餅。
飯館不大,大堂裡擺了四五張飯桌和長凳。可是我們一般喜歡去二樓吃東西,因為二樓可以透過窗戶看見外面熙熙攘攘的街景,最重要的是,上面有一臺黑白電視,裡面有喜歡的電視劇。
沒一會兒,兩份用平底盤子盛著的豆芽炒餅送上了桌,老闆還不忘拿過來一頭大蒜扔在桌上。
就這樣,我們用不了不到一元錢的成本換來了一份悠閒的時光,尤其是那份豆芽炒餅的香味揮之不去。
聽同學說,書屋早在多年前就拆除了,那家飯館也不復存在,代替的是一條寬闊的馬路。
有一次,我在杭州工作時,半夜突然臨時起意特別想吃豆芽炒餅,那種欲望襲來讓人難受。找了好久,叫了一份外賣。
送到後,看到燒焦的餅條和油漬漬的白菜葉子,感覺飽了。
我知道,不是餓了,是想家了。
可是,哪怕我現在回去,老家的各種餐廳越來越多,但是也吃不到曾經的味道了,那是鄉愁,只存在過去。
同學會結束,每個人依依惜別、揮手再見,然後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