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回不去的鄉愁

2020-10-09 知和大叔


1


過節了,終於有了休息的機會。


今年特殊,卻並沒有絲毫放鬆的時機,反而更要努力向前奔跑,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在我看來,放假就是團聚的別稱,讓平時不容易相見的人聚到一起,拉拉家常、嘮嘮閒嗑,說什麼並不重要,關鍵跟誰在一起,彼此可以共度一段共有的時光,然後存儲在腦海中,時不時可以重放觀看。


然後,讓我們看到了過去,看到了時光。


趁著假日回家,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仿佛又重回青蔥少年時光,讓自己暫時脫離當下的紛紛擾擾。


很神奇,雖然十幾年的時間都未曾謀面,但是依然可以準確叫出對方的名字。每個人的臉上沒有了稚嫩,更多的是歲月的鉛華,可是內心裝著的卻是昔日的回憶。


大家討論的焦點就是當年上學的種種趣事,似乎並不遙遠,仿佛就是在昨天,但是又感覺遠在天邊,有些模糊不清卻又歷歷在目。


這大概就是歲月最有魅力之處,讓你心生懷念卻又無法觸及,讓你暫時抽離現實又讓你清醒面對當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與昔日的小夥伴再見面都會有一種歲月更迭的感覺,如今,再次見到曾經的中學同學,這樣的感觸越發強烈,像一束光籠罩全身。


這一次,我明白了。


一場同學會,讓我懂得:人生,就是回不去的鄉愁。


2


什麼是鄉愁?


詩人余光中在《鄉愁》中說: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那時候,不曾理解鄉愁到底是什麼,如今回頭再望,才發現鄉愁其實就是距離。這段距離,橫亙在你內心,永遠無法翻越,成為無法癒合的一道傷口。


這種感受,在同學會上讓我感受頗深。


在同學中,有一位同學曾經是我當年比較熟悉的人,因為那是我們兩個人都喜歡寫作,而且還頻頻在學校的黑板報上刊登。


對於文學的喜愛,讓我們兩個人走得很近,有時候趁著下課間隙,也會找一起分享彼此看到的優秀文學作品。


如今再次見面,我問她是否之後繼續堅持寫作了。


她苦笑了一下,搖了搖頭,說畢業之後就開始陷入到生活的忙碌中,哪裡有時間還繼續寫作,再說了,寫東西又不能當飯吃。


事後,我不止一次想像,如果當年她能夠堅持寫下來,恐怕不僅可以當飯吃,或許還能給自己帶來一份不錯的收入。


可是,這也僅僅只是我的想像而已,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左右別人的人生。


所以,人生才有了多樣性,才有了差異,也有了距離。


原本我們一起上路,但是半路卻分道揚鑣,哪怕再次重聚,除了回憶曾經相處的點點滴滴,再也沒有其他的可以多聊一下。


這種感受就像彼此非常努力的想要縮短距離,發現彼此已經是不同路上的「陌路人」。這就如同我對家鄉的感觸,它一直會存放在我的內心深處,因為有它的存在,讓我有心存懷念的地方,但是不管如何,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3


同學會上,說到家鄉的改變,很多人沒有提及如今寬闊的馬路,高聳的大樓,念及的都是曾經的那份純樸與懷念,可惜一去不復返了。


比如,當時我們都是寄宿制中學,基本上一個月才回一次家,平時也是偶爾出去一次。


我記得那時候大家最愛去的就是兩個地方,一家書屋,一家飯館。


從學校大門出來,先是看到那棵鬱鬱蔥蔥的大榕樹,然後就是一條筆直的馬路。我們一般都是出了大門右轉,走上不到五百米的距離就是一家書屋,面積不大,但是各種文學作品,圖書雜誌應有盡有。


這裡的圖書不僅可以買,還可以租。租的更多的書就是金庸與瓊瑤的作品了。


出了書屋一直走,就是一條兩邊有商戶的小街,一個菜攤旁邊的小飯館,就是我們最喜歡的地方。

當時作為學生根本沒能力來這裡大吃大喝,最想吃的就是一份豆芽炒餅。


飯館不大,大堂裡擺了四五張飯桌和長凳。可是我們一般喜歡去二樓吃東西,因為二樓可以透過窗戶看見外面熙熙攘攘的街景,最重要的是,上面有一臺黑白電視,裡面有喜歡的電視劇。


沒一會兒,兩份用平底盤子盛著的豆芽炒餅送上了桌,老闆還不忘拿過來一頭大蒜扔在桌上。


就這樣,我們用不了不到一元錢的成本換來了一份悠閒的時光,尤其是那份豆芽炒餅的香味揮之不去。


聽同學說,書屋早在多年前就拆除了,那家飯館也不復存在,代替的是一條寬闊的馬路。


有一次,我在杭州工作時,半夜突然臨時起意特別想吃豆芽炒餅,那種欲望襲來讓人難受。找了好久,叫了一份外賣。


送到後,看到燒焦的餅條和油漬漬的白菜葉子,感覺飽了。


我知道,不是餓了,是想家了。


可是,哪怕我現在回去,老家的各種餐廳越來越多,但是也吃不到曾經的味道了,那是鄉愁,只存在過去。


同學會結束,每個人依依惜別、揮手再見,然後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END-

相關焦點

  • 人生何處不鄉愁
    人生何處不鄉愁文字/瑞瑞鄉愁是故鄉的身份證,故鄉是鄉愁的根,是多少遊子魂牽夢繞的地方。不知什麼時候起有了別離,有了遠方,也就有了鄉愁,離家越久遠,鄉愁越濃烈!這裡曾是我們兒時玩伴的樂園,特別是在金秋收穫的季節裡,我們把豬牛趕在堤壩上,就去莊稼地裡扯黃豆,包穀燒,挖地瓜烤;要不就去地裡摘西瓜,西紅柿扯花生;要不就在水庫邊玩打水漂……直到聽見從家裡傳來呼喊我的名字,呼喚著我回家吃飯的聲音。
  • 抹不掉的鄉愁,回不去的「故鄉」
    ,並不時盯著我問這問那:老家的小雞小狗小豬怎麼樣了,它們沒有人照顧很可憐的……年初回家過年的時候,正逢疫情期間,在老家一待就是二十多天。而在我眼裡,故鄉是一縷鄉愁,那裡有我最美好的記憶。算起來,離開家將近20年了。每次回家,總是來匆匆,去匆匆,有時候連陪父親好好吃頓飯都沒做到。每每想念,就打一通電話,話題幾乎是千篇一律,老調重彈。
  • 90後的鄉愁,農村我回不去的故鄉
    作者:田園農匯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兒時的我期待走出這片貧瘠之地,現在的我漸漸的有了鄉愁。出生在山西一個普通農村的我,有著跟同齡人一樣的命運,畢業之際去了北京打工,一待八年的城市也沒有讓我感覺到家的味道,除卻節假日一年回家也就兩次機會,在家短短的待著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又得被迫遠離家鄉,每次回家最大的變化就是父母越來越蒼老,家鄉越來越陌生,心裡跟翻了五味雜瓶一樣,非常的難過。
  • 再回首,回不去的故鄉唯有鄉愁!
    : 9月份,因為外婆過世,我請假回了一趟老家。有了漂泊便有了遠方,有了遠方便有了鄉愁,隨著在外生活的時間越來越長,慢慢的故鄉便成了它鄉。記得讀小學的時候學過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曾經一直不是很理解為什麼要很小就要離開家,到老了才回去。現在才明白,家是避風的港灣,誰不希望能在家呆著,陪著父母一起生活慢慢變老。現實中的我們卻身不由已,為了生計不得不四處奔波。
  • 風匣,抹不去的鄉愁記憶
    風匣,抹不去的鄉愁記憶 作者:趙雁明 這些年,時光過得太快了,許多童年的東西,竟然說沒就沒有了,許多路邊的風景,還沒等你看清楚,就一閃而過了,逝去的不可能再回來,消失的只能留在記憶中,有的變成情,有的形成嗉,有的也變成了鄉愁。
  • 剪不斷的鄉愁,回不去的故鄉
    這幾年回老家,村子裡小洋樓已經鱗次櫛比,一棟比一棟漂亮。都是二層或者三層的那種小洋樓,一點都不輸於城市裡的豪宅。可見,農村人也是有錢了。記得三年前,同村的表哥趕了一夜的火車到城裡來找我,想跟我借20萬,他想在村子裡起一棟3層小洋樓。別說我沒有這麼多錢,就是有的話,我也不贊同表哥花這麼大價錢在村裡去起小洋樓。因為總價要50多萬,現在村裡年輕人都出去城裡了,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殘。
  • 我的鄉愁——揮不去的記憶!
    鄉愁是揮之不去的記憶,鄉愁是回不去的曾經。在我的腦海裡,時常回想起兒時的鄉村生活。鄉愁是回不去的曾經。我的小學就在本村的學校讀的,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學校是個完小,還戴帽了初中。學校學生很多,欣欣向榮的樣子。但我們小學畢業了初中就撤掉了,我們要讀初中都要通過考試到其它鄉去讀。我還算運氣好吧,全班16個同學參加小考,總共考起3個,我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我們讀小學的地方後來好像辦了幾年學,後又改為教學點,現在已經改成村委會辦公的地方了,學校已經不復存在了!
  • 余光中:有一種愁叫鄉愁;我:鄉愁是因為家鄉有父母的守候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票/動車、高鐵抑或飛機/只要你想回時/說走就能走回不去的故鄉/不知不覺中/自己/已變成/兒女的鄉愁原來/所謂的鄉愁/不過是/漂泊在外的兒女/對遠在家鄉的父母/血濃於水的/感情羈留余光中是著名的鄉愁詩人他的鄉愁是家國情懷大氣魄字裡行間透射對大陸的思念向余光中致敬我寫的鄉愁只是兒女情長小格調只是每一位漂泊在外的遊子對遠在家鄉的父母無法割捨的那一絲絲情感上的羈留附:余光中《鄉愁
  • 故鄉的雲—鄉愁
    頭條說寫一篇鄉愁,我想很多人都有不同感受,但同樣的是內心抑制不住對家人、故鄉的千絲萬湧。 猶記得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所說: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 散記 | 記住鄉愁
    人生是一本難懂的書,我們尚未讀懂,就已翻閱了大半的滄桑,回想舊時光,鄉愁便成了原生的記憶。鄉愁也許就是兒時的小板凳、睡過的一張床;鄉愁也許是村口的那棵老樹;鄉愁也許是蜷縮在角落裡的一抹暖陽……進入21世紀後
  • 余光中說:有一種愁叫鄉愁;我想說:鄉愁只不過是父母情感的羈留
    動車、高鐵抑或飛機只要你想回時說走就能走年老時面對回不去的故鄉血濃於水的感情羈留余光中是著名的鄉愁詩人他的鄉愁是家國情懷大氣魄字裡行間透射對大陸的思念向余光中致敬我寫的鄉愁只是兒女情長小格調只是每一位漂泊在外的遊子對遠在家鄉的父母
  • 當有天鄉愁來襲
    鄉愁源自故裡的幽幽舊夢;鄉愁源自娘親的殷殷目光;鄉愁是久埋在你心中,不知什麼時候就會突然發作的一縷銳痛。一個人從小到大,就算從來也沒有離開過可以叫做故鄉的那片土地,但你也不敢說就沒有了鄉愁。十幾、幾十年的歲月,有什麼力量能與之抗衡,有誰、有什麼能不被淘洗得面目全非?往昔的那片土地,往昔的那座城市,往昔的時光,往昔的情懷,往昔的人事物語,甚至那天空,甚至那日月,甚至你自己,原有的一切如今都已經不復存在。是所謂沒有人能夠踏入相同的兩條河流。
  • 這四種東西一旦消失,故鄉就再也回不去,是幾代人的鄉愁吧
    我們總是把回不去的家鄉稱為故鄉。當每個在外的日子裡,故鄉偶爾會成為心底閃過的一絲柔軟,想起來的時候會發笑,然後便是惆悵。笑的是曾經無憂無慮的日子,惆悵的是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時光。我的故鄉,現在已經不在了。表面上來看,它依舊存在著,但是故鄉的靈魂卻丟失了。丟失了,就永遠找不回來了。於是,有些東西就只能在記憶中永遠沉睡,我想這樣也很好吧,那它就能永遠美好了。這四種東西一旦消失,故鄉就再也回不去。
  • 細品「鄉愁」
    ,甚至對於每個人來說,人生當中每個年齡段對於鄉愁的感慨也是變化莫測,或淡然或幽遠,總會有某種情結懷揣心中,映射著當下平凡的我們不經意間回憶起曾經的家鄉生活,記憶片段時的感受。 歲月忽已晚,兜兜轉轉跟隨機遇跟隨時光走過從業的第七年,曾經頗為激動為之振振有詞地捍衛著的鄉愁,卻成了為數不多的只停留在我偶爾夢裡深處忽閃而過的模糊光影,縱使你努力去找尋卻也始終拼湊不出記憶裡那種熟悉的味道
  • 回不去、忙不完、想不到,這就是人生!
    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因為它充滿了不完美和不確定。因為有了不完美,人們才想到去彌補,因為有了不確定,人們才好奇想要追逐,才有了人生最欲罷不能的三件事兒。這三件事就是回不去的過去,忙不完的現在和想不到的未來。看似簡單的三件事兒,卻糾纏著世界所有的人。讓人們耗盡一生的時間,不停地為這三件事而奔波,這也許就是真正的人生吧。
  • 我的鄉愁是一棵大樹
    對我來說,故土本身就是最濃濃的鄉愁,那裡是我年輕的時候想離開老了以後想回去的地方。黃土地的一切,在我的腦海中早已打上無法忘卻的烙印。鄉愁也許是這樣一種心境,眷戀的情感總是徘徊在回與不回、變與不變、想忘記卻忘不了的矛盾狀態。我的鄉愁情懷包括許多符號,它們是一座黃土山、一排土窯洞、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更是一棵大樹。
  • 我的鄉愁,回不去的農村
    五六歲時,除了要餵雞餵鴨,還要餵豬,還要出田幫忙放種子,放苗,放有機肥,同時還要學會插秧,割稻穀,晚上跟著大人去給田地裡翻水,也就慢慢學會了更多的農活,幹更多的家務。經歷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浪潮後,農村也慢慢的好起來,生活慢慢寬裕了,而農村裡留下來就只是老人和小孩了,村裡青壯年都已經在城市裡打拼,小時候在村裡放牛的娃也擠進城市去開拓屬於自己的天地
  • 隨筆:鄉愁
    朱鍾昕鄉愁,總以眺望的姿勢,在心靈的路上來回丈量著,一條走了千萬回的老路卻從不厭倦今天的月亮,肯定不是老家的月亮,一點都不大氣,扭扭捏捏的,就像鄰居家的小妹,趴在門縫裡往屋裡看,其實她都不知道在瞅啥。難道真的是想老家啦,看那掛在樹梢上彎彎的月牙兒,就像鄰居孩子那樣的嬌氣。十幾年來,孑然一身,把一輪彎月望圓,清晨濺起的晨露,常常打溼眼角。
  • 「鄉愁」是什麼?這是最詩意的回答
    而對故鄉故土的思念、眷戀之情,就是鄉愁。犯了鄉愁,李白就是我們。吟了靜夜思,我們就是李白。願這鄉愁如酒,你我月下同醉。無論你身處何方,鄉愁它不聽召喚,自由來去,不經意時,它突然輕輕吹拂你的耳根,告訴你,該回去看看了。
  • 鄉愁的樣子
    我尋尋覓覓,我轉來轉去,卻難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跡。我走進了夢境,走進了那盞無眠的煤油燈。我沒有碰到一個熟悉的身影,看見的都是陌生的面孔。夢中無數次的家鄉模樣,亦幻亦真,全然面目皆非。從此我的鄉愁---更愁,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