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好友列表裡有沒有這樣一個人?
不知從哪一個時刻開始,他不再主動找你,不再和你聯繫。
而你們都沒有把對方拉黑。
一開始的徹夜長談變成短促的晚安。
再後來,連一句簡單的問候都顯得多餘。
電影《一代宗師》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我昨天遇到一個人,感覺他非常有意思,印象深刻。
但後來就再也碰不到了。」
念念不忘,不一定必有迴響。
你們就這樣,默默走散在人海中。
不知道為什麼,所有的浪漫邂逅大多發生在夏季。
川川和那個男孩子是在盛夏的青島相遇的,那年她19歲。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理論:
兩個陌生人之間的一見鍾情只需要30秒。
毫無疑問,川川淪陷了。
那的確是非常浪漫的夜晚,他們在沙灘上踩著海浪散步,璀璨的煙火在空中盛放。
然後兩個人去凌晨的大排檔喝酒聊天,再回到男孩子的家。
可惜那段歌詞唱得沒錯:
「短暫的總是浪漫,漫長總會不滿。」
在川川離開青島後,這份愛情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殆盡。
再後來,她發出的每一條消息都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只有一次,川川情緒崩潰時打電話給他,男孩子在電話那頭冷靜地說,自己很忙。
很多個午夜,川川已經按下了拉黑鍵,可還是沒有勇氣點下「確定」。
「萬一哪天他來找我了呢?」
期待,是人類最浪漫的愚蠢。
有些時候,我們攢夠了失望,也並不會選擇馬上轉身離開。
也許是過往的美好回憶太過沉重。
也許,我們還想給對方留一條走過來的路。
曾幾何時,我們以為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情有獨鍾,天下無雙。
可是在對方眼中,我們只不過是一廂情願。
沒有回應的感情,就像被丟進垃圾桶的玫瑰花束。
美則美矣,卻毫無用處。
有研究表明,男女之間的曖昧期是14天。
也就是說,兩個人認識14天都還沒有在一起的意向,大概率他們這輩子都不會成為戀人了。
曖昧有保鮮期,不成為情侶,就會淪為陌生人。
可是曖昧真的太脆弱了。
為了填補寂寞而靠近彼此,最終也會因為不夠愛而分開。
在對方不聯繫你的這段時間,你開始想盡辦法吸引對方的注意。
女生的心思其實很好猜的。
你分享的歌就是你的心情,發的自拍也期待他的點讚。
可是,有些事情不是他真的不懂。
而是他不想懂。
《愛在黎明破曉前》講的是一個美國青年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法國女學生。
兩人相談甚歡,最後決定一起在維也納下車夜遊城市。
他們聊生活的苦惱,對愛情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一見鍾情的他們約定半年後見面。
而這段感情,竟痴纏了半生之久。
這段感情,浪漫得有些不真實。
不如我們來想一個更可能的故事:
同一列火車上長相平庸的男女,也許真的聊得非常默契。
他們讀同一本書,看同一部電影,講話總能讓對方哈哈大笑。
可是他們的面目是如此模糊。
兩個人的目光短暫交會,卻沒有停留。
下車的時候,也只能草率道別,擦肩而過。
也許他們互換了聯繫方式,可是不會聯繫,也不會拉黑。
好友位的保留,似乎只能成為那段美好邂逅存在的蒼白證明。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愛情三角理論」。
心理學家認為,愛是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的:
親密,激情,承諾。
只有親密和激情,缺少承諾,這種情感只能稱為迷戀式愛情。
而這種感情如一盤散沙,風一吹就散的徹徹底底。
這類感情看上去很豐滿,很浪漫,卻缺少必要的承諾。
只能說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留在聯繫人列表裡,只不過是為了留住曾經那段交集。
至少曾經在彼此生命中出現過,相處過。
至於對這段關係的定義,沒有人能說得清。
《東邪西毒》裡有這樣一句臺詞:
「當你越想忘記一個人時,其實你越會記住他。
人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
即使你們不再聯繫,但不代表可以忘掉。
倒不如把話說清楚。
既然可以奮不顧身地靠近,自然也能坦坦蕩蕩地告別。
微博上說,成年人的告別都是悄無聲息的。
可我卻認為不然。
長大的過程自然辛苦,但不代表我們要成為面目模糊的自己。
無論處在什麼年紀,愛情就是要真誠而坦率。
愛一個女孩子就送她花,想盡辦法讓她幸福。
然後驕傲地娶她回家。
要知道,好的愛情,是絕不會猶豫的。
只有學會如何放下,才會更懂得如何擁有。
祝好。
END
你放下一個人的方式是什麼?
(留言區裡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