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在秦國生活的百姓如同機器,但在其他六國呢?還遠不如秦

2021-01-16 騰訊網

當我們熟讀商鞅變法的內容,以及根據商鞅的思想所書寫的《商君書》之後,我們會清晰地發現,除了秦國的貴族,在秦國生活的老百姓幾乎是和奴隸差不多的。

更加令現代人感到恐懼的是,商鞅不僅僅按著嚴格的法家思想在秦國搞了集體懲罰的連坐制,還幾乎把每個秦朝的老百姓都變成了戰爭的機器。在後來儒家的史學家眼裡,秦朝正是因為太過暴虐才導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短短的不到20年時間就亡國了的。

但當我們研究歷史後會發現,相比秦朝,其他六國的百姓生活更慘。

·為何說商鞅將秦國打造成了一個戰爭的機器

隨著穿越小說的流行,有些看了幾部歷史類電視劇的小朋友就開始幻想了,他們幻想著能穿越到古代,並以他們現在的知識在古代建功立業,甚至超越秦始皇。只因為他們是孩子,所以他們才會有如此天真可愛的想法。

對於一個真正熟悉歷史的人來說,無論是秦漢還是後來的唐宋元明清,只要他們是帝制時代,對底層來說都是災難。如果非要在臭鴨蛋和爛番薯裡選一個的話,對於底層來說還是在秦的機會更大些。

看看古代能夠建功立業的將軍和重要大臣,有幾個是平民出身的?看看古代的「九品中正制」、「舉孝廉」、「八股考試」等晉級制度,又有幾個是普通老百姓能玩得起的?

即便到了民國,看看那些大人物,他們那個不是「貴族子弟」?老百姓家的孩子有幾個能混上去的?

這是為什麼?一是因為門第觀念的根深蒂固,二是因為貴族子弟從小到大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並能在家族交際中開闊視野。一個山溝裡的大老粗和一個從小就接受名師指點的都市子弟比,能比得過他們嗎?

就算現代的一個博士生穿越到秦朝,他就真的能了解透當時的情況嗎?他又能憑一己之力對抗整個貴族階層嗎?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重農抑商,將整個帝國以戰爭為目的進行運作;

2、建立20等級爵位的軍功制,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晉級機會;

3、任何人都要以軍功獲爵,並且不能世襲,軍功越多財富越多;

4、實行連坐制,做到真正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依法治國;

5、消除戰爭之外的一切民間消遣,將子民通過競爭和「峻法酷刑」威逼利誘成嗜血的豺狼;

6、消除固有的貴族階層,唯才是舉,每個人都要通過戰爭來贏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

7、以戰養戰,通過無限的對外擴張來獲得財富,並通過戰爭來消耗掉了內部的力量和矛盾;

8、能者上庸者下,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給每個人都有同等的競爭機會。只要你有本事,大秦就會給你展示的舞臺;

9、對外殘酷無情,對內一樣也要時刻防止民間騷動,並通過戰爭消耗掉內部的財富和精力;

10、強迫分家。這樣做即分散了大家族的財富和勢力,又增加了帝國的勞役和稅賦,一舉兩得;

秦國就是通過這10條政策,給了普通人極大的積極性,但與此同時也得罪了所有的上層貴族。

秦朝快速瓦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為死於農民起義,而是死於帝國內的舊貴族之手。

·秦朝之外的六國啥樣

秦朝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就是因為當時秦朝的制度比六國更有其優越性。

雖然秦朝的老百姓不自由,但其他六國的百姓也是奴役一樣地活著的。

跟著秦始皇幹,如果運氣好,本人又足夠勇敢和智慧的話還能弄個「萬戶侯」噹噹。但在其他六國,不但士兵同秦國一樣也是被迫入伍的,他們即便再努力,最後也最多混成一個芝麻官。

為了鼓勵戰爭,秦朝給了所有人幾乎同等的晉級機會,但其他六國實施的還是貴族制,底層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

在戰利品分配方面,秦始皇和成吉思汗一樣,誰出的力越多,獲得的就越多。但在其他六國呢?打仗時衝鋒陷陣的是老百姓,等到分功勞時就被貴族給霸佔了,這樣能打得過秦朝嗎?

在20等級爵位的鼓勵下,秦朝的士兵是為了自己在打,殺一個人一個爵位,不但可以免稅,還能用爵位來抵消犯罪,殺多了還能獲得土地和官職,這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來一個場景還原,秦朝的士兵到了戰場上是嗷嗷叫地往前衝,看到敵人滿眼裡都是土地和金子。

但六國的士兵呢?他們在貴族的驅使下拖拖拉拉地來到了戰場。

看著貪婪的貴族和對面秦國士兵的待遇,誰還有勁打仗呢?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雖然秦國和其他六國都屬於混戰時期的「奴隸時代」,但秦朝的士兵對比其他六國的士兵還是有很大的積極性的。

在古代戰爭中,一般在將軍出發前皇帝都會強調一點,那就是警告將軍千萬不要「殺良充功」。

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皇帝要事先警告將軍不要屠殺良民來冒領軍功。

這些良民不僅僅是敵方的,更多的時候是自己帝國內的平民百姓。為何古代有四大害?那四大害?兵、匪、洪、旱,兵禍是永遠排在第一位的。

秦朝嚴格的法律和連坐制,確保了士兵間的相互監督和競爭,這在當時是具有巨大意義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秦朝能夠統一六國靠的就是商鞅的治國思想,但秦朝和他之後的唐宋元明清之所以滅亡,也是因為商鞅的思想,不是嗎?

相關焦點

  • 六國的普通百姓為什麼不願意投奔秦國?《商君書-徠民篇》有答案
    關於六國百姓是否嚮往秦國,其實電視劇《大秦賦》和很多學術研究,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作為當事人的秦國大臣,在討論秦國的移民政策時,他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在《商君書-徠民篇》中,一個秦國大臣認為,秦法嚴峻,本來就讓六國之人無法適應,秦人自己都知道當秦人很艱難;而相關官吏又不願意授予韓魏移民以免稅優惠,所以這就嚇走了更多的六國百姓了。
  • 秦國有什麼樣的實力呢?為何能滅六國一統天下呢?
    秦國為何能滅六國呢?我們必須從秦的歷史和政治、軍事等方面來綜合分析,才能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戰國初期,秦國只是一個小國,它因為一些機緣巧合得到了天子的冊封,成為一個諸侯國。首先在對人民的統治上,商鞅採取了弱民,辱民等手段,讓人民的生活極其困苦,從而唯一的上升通道就是取得軍工。人民盼著打仗,只有打仗他們才有機會改變他們窮苦的命運。在工業上,採取了完全標準化的生產,把對武器的生產嚴格流水線化,一個蘿蔔一個坑,把對青銅的使用達到了極致,從而使得即使有些國家已經使用了鐵製兵器,仍然打不過青銅的秦國。秦朝統一六國,既是一種榮耀,又是全天下的不幸。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怎樣處置六國國君?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作為萬代皇帝之始,創建了皇帝稱號的秦始皇,作為一名開創者,他在後世人們的評價中,毀譽參半,在他稱帝之後,秦朝僅僅只存在了十幾年的時間,很多人將其歸咎為他治國無方,而在漢朝賈誼的《過秦論》中,更是將秦朝滅亡的原因做出了總結,那就是不施仁義。秦始皇真的是如此嗎?我們可以看看在秦國滅掉了六國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人們可能永遠都想不到答案。
  • 從蝴蝶效應的角度來理解秦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秦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對外 戰國時代的人,一說秦國,印象是什麼?兩個字:虎狼。怎麼個虎狼法呢?戰國時代是經常打仗的,其他國家也打仗,但很少像秦國這麼激進的。史料記載:「秦人每戰勝,老弱皆死,計功賞至萬數」。
  • 為何《大秦賦》中的寧騰,幫助秦國滅了母國,卻深受百姓愛戴?
    那麼寧騰此人,在歷史上的原型人物是誰呢?歷史原型——內史騰寧騰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在《史記》當中名曰內史騰的人。那麼為什麼《大秦賦》中不直接用內史騰這個名字,而是杜撰了寧騰這個名字呢?這是因為在史籍文獻當中,內史騰此人名騰,但是姓氏不詳,他在秦王政時期曾經擔任內史一職,所以便稱之為內史騰。
  •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秦國歷代國君,從秦非子建秦國到秦始皇稱帝,泰國列代國君共有38位。秦國在列代國君的共同努力下,勵精圖治,最終成就了大秦帝國。秦朝皇帝列表,看秦國如何消滅六國。秦國歷代國君 秦朝皇帝列表:秦帝國(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
  • 六國為招攬人才絞盡腦汁,為何還是止不住人才往秦國跑?
    可是最終,為什麼六國人才還是都跑到秦國去了呢?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即秦王位,有感於秦國地處西陲,國窮力弱,為東方六國所輕視,於是下了這道「求賢令」,願招東方六國之賢者,為秦所用。不久,商鞅奔秦,於公元前356年開啟雷霆變法,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公元前355年。齊囯齊威王也開始變法,齊威王變法有個特殊的「人才庫」——「稷下學宮」。
  • 秦國統一以後六國人紛紛造反,漢朝統一以後何啥卻無人造反?
    在戰國秦國未滅六國的時期,當時的六國百姓就對這個秦國是深惡痛絕,因為秦國一直懷有兼併其它六國的野心,經常是對六國挑起戰端,戰端一起,六國百姓的平靜生活就會被打破,對於老百姓來說肯定不希望發生戰爭,誰都希望能過著一個穩定的日子。
  • 趙國為什麼不能一統六國?秦趙兩國差距在哪
    歷史早已有了結局,秦王掃六合,秦國成為一統華夏的最強大國家。秦國的成功當然有很多原因,比如秦歷代君主奉行的進攻型國策,遠交近攻連橫狡詐的策略,獎勵軍功耕戰的政策,還有西部肥沃的土壤和大興水利。的騎兵者得天下,在當時的年代,趙國通過胡服騎射的確軍力大增,軍勢威威,其他國家不必說,連秦國都不敢輕易開罪趙國(以和氏璧之爭,藺相如威逼秦王為例)。但糟糕的是,後來的君主缺乏鬥爭經驗,缺乏更加徹底的改革措施,致使沒有將這種先發優勢擴充下去,否則真了不得。趙武靈王后,趙國整個國家的理念都有問題,那就是和秦國的積極進攻擴張比,更多處於守成的態勢!
  • 秦國的突然崛起,到一統天下,和東方六國的每一個國都離不開關係
    自秦孝公改革之後,秦國內部對於女性地位的尊重其實遠超東方六國。秦國最為出眾的政治女性莫過於羋八子,大秦宣太后,在秦國政權動蕩之際,輔佐秦昭襄王,向東力敵東方六國;向西用計消滅義渠,為秦國解決後顧之憂。在羋月之後,華陽太后成為了一位僅次於羋月的女性政治人物。而這些出色的女性,其實都是楚國人,自羋月嫁入秦國之後,楚國羋氏便開始成為了秦國重要的政治勢力。
  •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為何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不斷地上演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悲劇,我們知道,大秦帝國在採用商鞅的變法策略後,迅速強大了起來,最後在秦始皇時期統一了六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各國之間常年的頻繁的戰爭。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有秦人的影子,所以說秦國在小範圍之內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諸侯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代人如果出現銜接不上的話都難以在這個時代存在下去,並且隨時都有被其他國家吞併的危機。
  • 戰國七雄並立,最終秦國能吞併六國,這個人功不可沒
    戰國時期,七雄各自擁地為王,為了避免自己被其他強國吞併的的危險,各國對於自身的軍事力量極為看中,訓練出很多戰鬥力強大的部隊,比較有名的有趙邊騎、齊技擊、韓勁弩、魏武卒、楚申息、燕遼東等,他們個個都是自己國家的軍事精英。
  • 秦王掃六合,秦國以前是個啥樣?
    說到秦國歷史,就不得不提這件事,秦國本來不是一個諸侯國,而只是有封地而已,有點類似與後來封建王朝中的王爺,有封地但並不是國家, 所以一開始秦國不是秦國而是秦地,秦地的首領是給周朝養馬的,後來東周建立時秦地有功,東周才賜予秦王之後身份,從那時起秦地正式更改為秦國.>那麼秦國什麼時候開始開掛的呢?
  • 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統一都難?
    人們都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統一都難」,沒有任何一個朝代的更迭是容易的,那麼為什麼會說秦朝的統一更難呢? 另外他還採納了商鞅的建議,在秦國範圍內實行按軍功授爵,貴族無軍功,雖然富裕但無法授爵,進而極大的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他還按照商鞅「刑亂世用重典」的治國思想修訂《秦律》,並在秦國範圍推行。
  • 戰國後期列國對秦國的戰略誤判及秦國的瘋狂蠶食(2)
    試想這二十年裡,六國如能有效合作,或者不至於太多地內鬥,或許會滅亡地更晚一些。歷史無法重來,但是我們不妨假設推理一番。  首先是韓國的因素。三晉是制止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也因為秦晉世仇,三晉也是抗秦的中堅力量和支柱力量。
  • 為什麼統一天下的不是楚國,而是秦國呢?
    春秋五霸對應著齊、晉、宋、秦、楚等五個大國,能夠稱霸自然說明了這五個國家的強大。其中,儘管宋國延續到了戰國時期,但是和齊國一樣,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和實力。而最為強大的晉國則一分為三,留下實力相對均衡的魏國、趙國、韓國。由此,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則是當仁不讓的兩個超級大國。但是,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佔盡一半天下疆域的楚國呢?
  • 或許有人覺得疑惑,為什麼七雄中,只有秦國能崛起並稱霸中原?
    秦國對應如今的美國,美國崛起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獨立運動,很長一段時間都遠離世界中心,慢慢擴展疆域,最後成為世界霸主。而秦國也是從附屬國的地位開始熬起,與其他國家作戰,併吞並弱小的國家,最後統一六國。或許有人會覺得很疑惑,為什麼七雄之中,只有秦國才能崛起並稱霸中原呢?
  • 為什麼統一中原的是秦國?
    那麼為什麼統一中原的不是齊、楚、趙等早期的大國呢?為什麼秦國又能從一個偏於一隅封地數百年一直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七國之首,最終還統一了中原文明呢?秦國圖謀已久的抱負抱負:偏於一隅的秦國不被中原所接待秦人早期幫周人養馬有功秦非子被封到秦地,也是因為當時在秦地靠近夷狄,這邊能產好馬,後來秦人也是逐漸成為幫周人守衛邊疆的重要軍事力量,防範夷狄入侵。
  • 趙國軍事實力僅在秦國之下,為何卻沒能堅持到最後?原因很簡單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其他諸侯國且不說,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躍居山東六國之上,僅次於秦國,秦趙幾次大戰趙國甚至不落下風,比如趙奢在閼與之戰,廉頗在幾之戰,李牧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都曾大敗過秦軍,即使長平之戰趙軍損失了40餘萬精銳,但趙國軍事實力尚存,仍然是山東六國的軍事強國
  • 對秦國影響最大的這五位丞相,共同建成了強大的秦國
    ,百裡奚是春秋虞國人,誰也不會想到,他是秦穆公用極少物資從市場上贖回的,之後的百裡奚在政治思想方面頗有建樹,百裡奚協助秦穆公管理國家事務,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建立完整國家政權鋪砌了道路。 孔子在一次與齊景公交換意見時,曾經說到秦國,齊景公問秦國為什麼能從西北邊境外的野蠻民族,變得如此強,孔子就表示:秦國雖小,但是意念卻大,秦穆公對百裡奚委以重任,這樣的情形下很難不稱霸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