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婚姻,在1978年的中國大陸,數量為零。
2012年時,涉華的跨國婚姻有5萬3千對。
跨國婚姻似乎被籠罩在神秘光環下,被羨慕或被誤解。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在決定和另一個人走進婚姻殿堂、共度一生的時候,都是慎重且崇高的。不同的是,跨國婚姻,將面對更多挑戰。
挑戰是全方位的,文化、語言、飲食、氣候、社會環境以及在兩種完全不同價值觀培養下成長起來的準則都可能產生衝突。就連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等國際大事記也會對跨國婚姻當事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挑戰。
故而,本文在此討論的跨國婚姻,和有些人所期待的「獵奇」是完全不同的。
筆者常年生活在印度,結識了不少普通的跨國婚姻家庭,查訪了近百名中印婚姻當事人,並以問卷調查形式形成第一手資料。
在此給各位讀者呈現現嫁到印度的中國女性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同時,給正面臨選擇跨國婚姻的朋友做一個參考。
很遺憾,本次問卷調查中沒有包含中國男性和印度女性組成家庭並生活在印度的受調人。
受訪當事人年齡在30-40歲之間的約佔6成;小於30歲和大於40歲的各佔約2成。
受訪者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佔90%以上;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畢業者約佔70%。
除中文外,約90%受訪者能夠以英語無障礙交流,且半數以上都能用印度語言簡單交流。有幾人甚至能以印度語言無障礙交流。
參加調查的印度媳婦中,有半數婚齡達到7年以上。結婚不到4年的僅佔20%多。
有接近半數的中印跨國婚姻家庭有1個子女,約20%的家庭有兩個子女;約8%的家庭有3個子女。平均每個中國媳婦生育0.94個子女,相比印度本土,這一數字是2.2個子女。
約3成中國媳婦目前是全職家庭主婦,約7成中國媳婦從事全職、兼職工作或是做自己的生意。跨國婚姻當事人,因所持籤證為持配偶籤證,在一定時期內是不可以工作的,這也可能是一些中國媳婦選擇做全職家庭主婦的客觀原因。
即便如此,這一數字在和印度婦女23.3%的就業率相比,仍是完勝3倍有餘。
我們這次問卷調查中問到一個有趣話題:「您和另一半是在哪個國家初次相遇的?」
在中國相遇和在中國以外相遇的機率幾乎各佔一半,在國內初次相遇的稍多一點點。不少印度媳婦是和另一半在第三國求學的時候相遇的同學,或是被公司派往印度工作期間遇到的另一半。可見,女性走出去遇到另一半和另一半來到中國相遇的姻緣幾乎持平。
在印度生活當事人中約8成認為中國的物質條件更優越。
那麼是什麼讓這些受過良好教育、擁有不錯職業前景的中國女性放棄了相對優越的物質條件和便利,而遠嫁他鄉呢?
受訪人中約9成直接選擇了「愛情」作為唯一標準。遺憾的是由於問卷調查設計不夠周全,一些受訪人所面對的選項沒有被列出來,在此感謝親愛的朋友們,也分別單獨和筆者進行了交流。
婚姻,特別是兩個來自不同文化、社會背景的人的婚姻能否幸福,我一直覺得不是國籍的問題,而是能否理智溝通並構建普世價值觀的問題。
不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也不是全盤接受對方的價值觀,而是雙方共同構建一個能夠使得家庭和諧運轉的基本原則。其實,這是每個圍城中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無論是什麼國籍。
下面的問題,可以看出受訪者如何在中印婚姻中磨合併調整自身。
婚後生活和設想有差距,是存在於婚姻中的普遍現象。但在跨國婚姻中這種差距因地域、文化、價值觀、甚至飲食、氣候等各中因素而放大。所以,不難理解,問卷中80%以上的印度媳婦感到這種差異,甚至20%的人感到這種差距威脅到了婚姻,使得內心糾結。
對於跨國婚姻中要每天面對的飲食習慣,僅有1成多的朋友完全不能適應印度餐,4成半的朋友喜歡印度餐並且嘗試親手烹飪印餐。還有4成多的朋友嘗試接受,逐步適應。
跨國婚姻中較複雜的一部分是對於價值觀的認可。印度是個宗教鼎盛的國家,被稱為「節日之國」。而這裡過節並不像我們中國,大魚大肉、大快朵頤,恰恰相反,很多節日是與素食、齋戒相連的。
那麼,伴侶認為能淨化心靈和祈福的節日行為,是否能被我們認同呢?
調查顯示,20.6%的印度媳婦對素食並不買帳;接近70%的印度媳婦藉此排毒減肥,這還真是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呢!
實際上,這個調查結果有些出乎醫療意料,在印度的非素食食譜裡,是以魚肉、雞肉和羊肉為主,而不是如豬肉和牛肉這樣的食材 。
畢竟是民以食為天,每日飲食偏好已經不能得到滿足,還要隨印度家庭進行全素食和齋戒,竟然有7成的姑娘能夠入鄉隨俗、尊重本地宗教和傳統,這是很難得的。
下面的調查是針對子女國籍選擇和教育的。約4成受調者並不在乎目前選擇哪國的國籍,因為孩子成年後可以自行選擇。也有2成多的受調者選擇印度國籍,因為生活在印度,孩子入學和生活便利。其中約3成半的受調者主張孩子選擇中國國籍。
根據筆者了解,一些人不得不讓孩子入印度國籍,是因為國內某些城市和地區上戶口難造成的。
95%以上的受調者在過去都能至少一年回國一次,和國內的家人團聚。
目前,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特殊情況下,回國探親受阻成為普遍現象。這反映了跨國婚姻當事人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特殊困難。
總的來說,跨國婚姻當事人需要在心理和經濟上做好應對,不要盲目懷有超過普通婚姻的期望值。
提到新冠病毒的傳播,在海外的華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跨國婚姻當事人也不能倖免:有個別中國媳婦在印度受到歧視甚至人身攻擊。在一定程度上,夫妻對於傳播源以及責任的確認上偶爾產生分歧,導致爭執,也成為中外婚姻中存在的新內容。
跨國婚姻的和諧,基礎是夫妻雙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普世價值觀,不要把政治問題、國家問題嵌入家庭問題。
我們一方面對現實中的個別現象感到悲哀,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跨國婚姻的複雜程度和脆弱。需要當事人,或即將邁入跨國婚姻的人們更多地學習求同存異,用對方能理解的方法交流溝通。
在問卷中,我還對父母、家人和朋友對中印跨國婚姻的態度做了一點了解。
約8成的父母和家人尊重當事人的選擇,雖戀戀不捨但沒有阻止。也有約1成的當事人,是和家人鬧翻了,毅然投身跨國愛情的。
相對於父母家人的關愛且尊重或因愛不妥協的態度,親戚朋友一半是不以為然,還有超過40%的當事人,能明顯感到國人對於嫁到印度當事人表面不表態但有所歧視。
這令筆者不解。也聽說過網絡上黑那些嫁到歐美發達國家女孩拜金的,那麼嫁到印度這個經濟落後於中國的國家,不是該為不敗金的純愛情點讚嗎?
那麼印度人對於嫁到印度來的中國媳婦是什麼態度呢?
我也在問卷中了解了一下:85%的受調查者能感覺到周圍印度人的善意。這是一種民間的友好和善意。很多印度人是在和真正的中國人交流、了解到他們的生活狀態後,才知道,原來媒體上宣傳的印度比中國先進幾十年不是真的。
問卷的最後一個部分,是對當事人面臨婚姻中矛盾的解決之道。一半人選擇不讓國內的家人擔心、自己化解。也有約3成的姐妹選擇和同樣中印婚姻的當事人相互支持和傾訴。
人是社會動物,當脫離原有人群、空降到另外一個國家後,一定要發展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這對於心理健康和婚姻和諧都是必要的。這也是跨國婚姻當事人面對的挑戰之一。
中印婚姻中,受調查人普遍對自己的婚姻滿意。因素分別是:印度的慢生活相對壓力小;夫妻關係和順、婚姻穩定;能夠兼顧家庭並實現自我價值;生活中儀式感強、很有愛等。
生活在印度最大的煩惱被依次序列為:空氣汙染、交通混亂(35.6%);天氣炎熱、飲食不慣(18.6%);缺少平臺、難以實現自我(17.8%);無法真正融入當地社會(17.8%);和缺乏安全感(10%)。
最後,「對自己的跨國婚姻選擇是否後悔」這個選題,半數人表示不後悔;但也有20%的人選擇「如果人生能重來,我不會選擇跨國婚姻」;其他人選擇「後悔無用,不如過好當下」。
新冠病毒對中印婚姻當事人的影響如何?
新冠病毒初期在中國爆發之時,印度人多數表示關切和安慰。
但隨著新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印度進入封城 1-4階段(6月1日-30日為第五階段),且在美國等國家煽動下,反華勢力有所抬頭,建議中印婚姻當事人不要把國際關係、國家關係等帶入家庭關係。雙方在普世價值觀下,共同克服困難,度過難關。
尾記:
和普通婚姻一樣,跨國婚姻沒有絕對的幸福和不幸福。
跨國婚姻的當事人,無論是男還是女,以愛情為前提,考量的除了對方國籍以外的,也是人品、學識、性情、能為、家庭等等。每天過的也是柴米油鹽的瑣碎日,。並不神秘。
跨國婚姻當事人有時會面對更多的麻煩,比如職業生涯的重新規劃、不同文化和生活習慣的融合溝通、情緒管理等,都是常見的問題。
希望即將或打算步入跨國婚姻的朋友,全面了解、謹慎考慮、多方準備、理智期望。
以愛為名,祝願跨國婚姻的當事人收穫愛情、和諧婚姻!
祝願在印度生活的中國媳婦們,生活得豐富而充實,促進兩國民間友好交流的同時,展現中國玫瑰的鏗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