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34;
但有的女性超過27歲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另一半,這類群體也被稱為&34;。
一談到大齡剩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34;
其實有很多大齡剩女之所以會被&34;,是因為她們對於另一半的標準太高,所以才在適婚的年紀找不到一個適合的人。
這個社會對於大齡剩女的歧視非常深,很多時候她們會被&34;這個標籤壓的喘不過氣,實際上只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在自己標準內的人陪伴終老。
然而緣分這件事情,並不是她們說了算,所以受到現實的壓力,很多大齡剩女在最後會選擇做出一定的妥協。
為了遇到適合的人,一等再等!
寧可今年35歲了,她有著一份自己滿意的事業,但家人對她依舊不滿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現階段的婚姻狀態是未婚,甚至她沒有一個正在交往的對象。
寧可的相貌是中等偏上的,讓她稍微化妝打扮一下,在人群當中的回頭率也是比較高的,加上她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所以追求她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而實際上,二十多歲時的寧可身邊確實不乏有追求者,然而她對於自己另一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有物質條件以外,還必須要和她有相同的興趣愛好,而這也就導致後來很多追求者&34;。
也就是因為一路這樣挑挑揀揀,等到她真的到了適婚年齡的時候,身邊卻沒有了追求者,但她並不為此擔心,因為她覺得自己還有時間可以去選擇。
然而三十歲之後,她除了在事業上有優勢,其他方面在年輕女孩當中並不出眾,而這就導致了她喜歡的看不上她,看上她的又不符合她的標準。
於是時間就這樣一天拖過一天,一直到她現在35歲,依然處於單身狀態。
35歲這一年,寧可身邊很多人都在幫忙給她相親,但很多相親對象最終都因為她的年齡而選擇放棄。
她甚至還嘗試去婚介所,但負責人卻認為她的條件有限,所以讓她儘可能的放低標準,否則找到適合對象的機率並不高。
看著身邊一個又一個的朋友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孩子也已經很大了,寧可的內心不斷的在掙扎,她不知道自己應該繼續堅持自己的標準,還是要改變自己的標準,選擇去將就。
但在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向現實、向社會妥協,她對著婚介所負責人說到:&34;
在麵包和愛情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在一個紀錄片《剩女》的結尾,有一個35歲的大學老師說到:"結不結婚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你的位置,坐到你的位置上。
實際上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紀,並不一定要走上結婚的道路,年齡不能夠成為一個女人的桎梏,每一個女性都有權利去定義自己的人生。
但如果是因為物質而不斷的去挑揀,那么女性不妨問問自己:有麵包的婚姻就一定會幸福嗎?
不可否認的是,麵包在一段婚姻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沒有麵包是很難支撐起一段婚姻的,當相比起麵包來說,愛情卻有著更加重要的地位。
應採兒曾經在面對婚姻和愛情的選擇題時,她表示自己兩個都要,而她的爸爸則告訴她,如果選擇愛情,就不要過於看重物質,而如果她要選擇麵包,那麼有些東西就必須要有所捨棄。
愛情和麵包兩者兼得的情況是存在的,但是它出現的概率並不高,所以應採兒並沒有選擇花費時間去賭一個未知的明天。
她最終選擇了愛情,但最終也是因為愛情,所以她最終和自己的丈夫創造了麵包。
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女性不要因為高標準而放棄去接觸,試著去接觸,說不定在茫茫人海當中,你就能夠遇到那個對的人。
千萬不要等到青春逝去之後,再來後悔和將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