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路遊戲危害的新趨勢:社交綁架+數據綁架

2021-01-12 中國青年報

玩網遊的孩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2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慈鑫)5月27日,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舉辦了「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研究報告發布暨研討會」,探討如何讓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中遠離侵害、擁有更理想的成長環境。研討會期間發布的《短視頻、網路遊戲、網絡直播與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網路遊戲對未成年人的危害近年來出現了新趨勢:社交綁架和數據綁架。

《報告》介紹,網路遊戲對未成年人的社交綁架,主要體現在遊戲開發商越來越注重遊戲社交功能的開發,或與平臺上的其他社交應用相互導流,引導其他應用的用戶到網路遊戲中來,使遊戲帶有更強的社交功能。

這樣,只要有一個學生開始玩某個網路遊戲,他就會把這個遊戲介紹給同學,導致某些網路遊戲在未成年人當中呈病毒式傳播。玩的人越多,越容易將更多周邊的未成年人捲入其中,讓他們不得不被動地參與到遊戲當中去。當周邊的同學都玩同樣的遊戲,遊戲中的主題、情節、裝備等就會成為同學們的社交語言並主導相互間的社交行為和社會關係的形成。這樣,一個學生如果不玩遊戲,或不玩某一類遊戲,就會和其他同學沒有共同語言,玩不到一起去,就可能被孤立、被邊緣。

這種社交綁架,即不斷擴大的社交功能,除了讓更多的未成年人捲入到遊戲中來,還容易對未成年人形成精神綁架,迫使更多的未成年人捲入到各種各樣的遊戲當中。平臺收穫了用戶、收穫了流量,也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回報,未成年人和家庭卻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而數據綁架,主要是網際網路遊戲服務提供商利用對未成年人的年齡特徵、上網規律和玩遊戲過程中所展現的一些特點,結合後臺,包括遊戲服務之外的其他服務平臺掌握的數據,利用專業化的設計、製作團隊,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成本,專門針對未成年人設計各類網路遊戲產品。為了對未成年人形成持續吸引力,網路遊戲設計者、開發者和運營者會想盡一切辦法,充分利用自己所處的優勢地位,充分利用未成年人的心理訴求,從而實現對未成年人時間和精力儘可能的充分佔有。這也是大量未成年人玩遊戲容易上癮並且容易出現一系列病理性後果的重要原因。

《報告》認為,網路遊戲的這種數據綁架,實際上是平臺謀求佔有未成年人更長時間、更多精力投入、更大財力消費的體現。平臺和遊戲的運營者對未成年人了解的越清楚,對未成年人數據掌握的越全面,在監管無法到位的情況下,或無法形成有效監管合力的情況下,就越有利於平臺對未成年人的算計,也就越有利於平臺用更精美的遊戲畫面、更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和更暴力、更血腥的打鬥場面撈取未成年人的時間、精力和財力。

監管部門注意到,大量服務提供商開發的遊戲對準了未成年人,針對未成年人的年齡、心理特點和可支配時間狀況等,開發了大量適銷對路的遊戲產品。這種情況如果不在監管方面有效應對,很容易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造成傷害。

網路遊戲,要想獲得較好的市場回報,需要大量的專業化的人力、物力投入。網路遊戲也往往凝聚了大批高科技人才的智慧。它的畫面效果逼真,情節引人入勝,很容易將涉世未深且充滿好奇心的未成年人吸引到遊戲的世界中去而不能自拔。遊戲情節專門針對人性對勝利、榮譽的渴望等弱點,未成年人就更容易被其俘獲,更容易陷入遊戲所創造的虛擬的世界當中。

沉迷網路遊戲還容易令未成年人出現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應和形成不良的價值觀。因為網路遊戲是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的行為,比如殺人、放火、娶妻、生子等是完全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未成年人分不清虛擬與真實世界,將虛擬世界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移入社會真實生活,難免使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產生價值觀錯亂和行為方式與社會要求的格格不入。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委託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近日發布的《2019 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1%。網際網路已成為青少年學習、交友的重要載體,學習、聽音樂、玩遊戲位列未成年網民上網經常從事的各類活動中的前三位,各學歷段未成年網民玩手機遊戲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小學生網民玩手機遊戲比例達到51.1%。

對於網路遊戲,尤其是目標客戶群包括未成年人的網路遊戲產品,各國普遍採取嚴格限制方式來防範其對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這些限制措施包括嚴格的許可證制度來控制遊戲產品的準入,嚴格限制不良的公司進入遊戲產品的開發、擁有和運營;迫使運行者通過採取技術手段來限制未成年人使用遊戲的時間、時段;限制遊戲服務提供商通過誘導機制使未成年人的財產受到損害;對違規的遊戲服務提供商予以嚴厲的處罰等。

來源:

相關焦點

  • 上海名媛群是打造人設,還是被人設綁架?
    且不論事件本身的真與假,該事件反映的實際上是社交媒體中人設的崩塌,是打造人設不成,反被人設「綁架」的現象。社交媒體普及後,人們熱衷於在平臺上分享日常,發布形式一般為文字、圖片或視頻,內容囊括吃住行遊購娛。社交動態滿足了人們的表達欲,也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用戶通過好友間的瀏覽、點讚、評論完成社交朋友圈的「印象管理」。
  • 親情的綁架
    親情的綁架,讓他欲哭無淚,痛苦不堪。但是自從有了親情的綁架,讓陳女士很是費解,自己的男人就是一輩子的提款機,生命不止,提款不止。也就是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想在這個大哥這裡刮點油水,填補自己小家庭的境況,陳說都多少年了,想因此而離婚。但是每每看到活潑可愛的兒子,顧家敬業的老公,又不忍心,但是日子又過的憋屈。唉!還真是鬱悶至極,一言難盡呀!說多了都是淚。
  • 親情綁架,比道德綁架更可怕
    情感綁架是可悲又可怕的,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別的什麼如果你不幸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如果你不幸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或偏心另一個孩子的父母如果你不幸遭遇了來自父母、家人、甚至是其他親戚的道德綁架拒絕被所謂假愛的親情束縛,拒絕被道德綁架。真正的親情是溫暖的,輕鬆的,絕不會讓你痛苦為難,付出也是甘之如飴的。
  • 什麼是「情感綁架」?我們要及時對「情感綁架」說「不!」
    什麼是「情感綁架」?或許很多人難以理解,但你應該聽說過「道德綁架」吧,面對「道德綁架」你或許會說,「不!」但是情感方面的問題卻讓你難以開口。那什麼是「情感綁架」呢?其實所謂的「情感綁架」是對方向你索取情感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已經經歷了「情感綁架」,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
  • 救救我,我被男朋友綁架了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情感專家,可是自從在網絡上面寫情感文,又出了3本書,書裡或多或少都有關於愛情的哲學問題,於是,一直都有粉絲們熱衷給我提各種各樣的情感問題。 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身為旁觀者的我,反而更能看清問題所在。
  • 4月份開機電視劇,朱亞文演《綁架遊戲》,其中一部男主有4個老婆
    第三部劇是《綁架遊戲》,它是根據東野圭吾同名推理小說改編的,這是一部東野圭吾的小說改編成中國網劇,此外,電影《解憂雜貨鋪》與《嫌疑人X的獻身》,都是根據東野圭吾的小說改編的。《綁架遊戲》的一部從綁架者的角度出發的作品,故事的大體情節是一位公司的小員工,因為對老闆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老闆,這時候他遇到老闆的私生女,私生女也是恨她爸爸,兩個人合謀設計一出假的綁架案,來整一整老闆,隨著故事的推進,假的綁架案的主謀其實不是小員工。私生女其實有一個姐姐,但是姐姐卻被殺害了,小員工被污衊為兇手。
  • 為什麼「綁架」一個女孩子?
    道德綁架太多了,令人麻木習,以為常,有些時候這些綁架讓人們覺得是對的,為什麼?為什麼要用道德或者個人觀點來評價甚至綁架一個女孩子…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 張子強綁架了李澤鉅,還綁架了郭炳湘,為何卻不動女首富龔如心?
    說到香港的綁架案,張子強肯定是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物,雖然去世20多年,但是每隔幾年他的故事就被搬上大熒幕,成為警匪片的素材。張子強一生最轟動的事情,自然就是綁架了李澤鉅,還有綁架了郭炳湘。這兩次行動張子強團夥,獲利17.38億。即使在今天也是一筆巨款了。
  • 你被親情綁架了嗎
    你被親情綁架了嗎        我想出家,我媽不同意。她為此非常痛苦。我不能因為她痛苦,就放棄我想做的事。
  • 孝順到底是美德還是道德綁架?
    孝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來流傳的傳統美德,但是為什麼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孝順是道德綁架呢?也正是因為如此,網絡上那些「孝順是道德綁架」的觀點一旦發出,就會被一群將孝順父母作為應盡本分的孝子們群起而攻之,說他們是嫌棄自己的父母年邁、想逃避贍養父母的責任,甚至被罵沒有人性等等。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的了解過那些人為什麼會說「孝順是道德綁架」呢?
  • 張錦濤:遊戲和色情是危害青少年學習網絡的兩大因素
    我發言的一個主題也是圍繞怎麼來幫助家長來指導孩子有效地利用網絡有利的一面,迴避危害的一面,這樣也是給家長一些建議。因此,在這個環境裡,如果說家長不去了解網絡,一味的去迴避,將它們視為洪水猛獸,或者是把它當成玩具,我覺得這都是非常不可取的。另外還有一點,剛才祝老師跟張潔老師也都提到手機上網,現在手機上網的用戶達到了4.5個億,還有一個數據說可能有7個多億,因為一個人可以有好幾個手機號碼去上網。總之,這個數字是非常龐大的,現在智慧型手機功能也非常強大,你可以用來上網,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手機應用。
  • 你是否遭遇過道德綁架
    面對著網絡上各種關於「個人行為遭非議」、「好人老實受欺負」等相關事件的報導,從而引發各路網友的熱議與評論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客觀、公正、引人向上的個人觀點,同時也不乏以某種道德高度去要求、譴責甚至攻擊他人行為的輿論。
  • 聽過家庭道德綁架嗎?
    你認為的道德綁架是什麼樣的? 其實家裡的相處中其實有很多心理暗示性的道德綁架,甚至行為的教導方式性的道德綁架。 舉個例子:【看望老人&為了你好】 每年都要過年過節吧?你如果不回家過年過節看個老人什麼的吧?
  • 網絡詐騙危害深,警鐘長鳴需謹慎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極大促進人類文明與進步,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蓬勃生機和美好願景的同時,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也不期而至,並呈現快速發展蔓延態勢,嚴重影響廣大民眾的安全感和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成為危害網絡安全的頑疾。
  • 崇尚美德,拒絕「道德綁架」
    結語所謂「道德綁架」就是拿自以為是的道德強加到別人身上但是這種「道德綁架」我們卻不好去反駁。以自身為基礎,不把道德強加到他人身上。當自身受到「道德綁架」時,要勇於拒絕、反抗。——END——文/@目雲;圖/網絡歡迎各位讀友點讚、評論、轉發、關注
  • 莫讓情緒綁架你的生命
    一個人遭情緒綁架,也會和這個嘴唇上塗著臭奶酪的同學一樣。當一個人喜悅的時候,會發現天格外地藍,雲那樣地白;傷心的時候,溪水也會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暴怒的時候,會把別人的好意當成惡意。每個人都難免有情緒化的時候,但如果一個人陷於這樣的境況而不能自拔,就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 誰又沒被道德綁架過呢?
    近日,一檔熱播劇將「道德綁架」話題再度帶入人們視野。「大過年的、都不容易、還是孩子、歲數大了、為了你好、習慣就好……」滿屏窒息感撲面而來,試問:誰不曾被「道德綁架」傷害過?誰又敢輕言自己不曾向人施加過「道德綁架」?
  • 關心和道德綁架
    有些關心就是道德綁架,並且強迫其他人參考自身並不成功的生活標準,只是在同化思維甚至尋找優越感。「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的主角基本鎖定「別人家的孩子」,同樣是自私的表現。我預言,長大後的朋友圈基本會朝向過年走親戚的環境發展,這無疑是文化的倒退。而以「關心」的名義大規模泛濫道德綁架的集中體現在網際網路,非實名制陌生人之間,畢竟不需要負責任,以為法不責眾。
  • 道德綁架算什麼?親情綁架才更要命、更可怕
    今天先不討論堂弟離婚是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討論的是親情綁架是否真的那麼可怕?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親情。所謂親情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存在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親情不單單是血脈,更是一種信任,親情綁架就是以親情的名義進行無限制的索取。一般存在於三種「子女對父母無限要債、兄弟姐妹之間無償索取、父母對子女無限索求」。
  • 女人,別被愛情綁架了你
    被愛情綁架的女人,真可憐。愛一個人就死心塌地,不懂得轉身,就像自己用一條無形的繩索,捆住了自己,還不知道為自己鬆綁。即便是對方已經轉身了,自己還蹲在原地哭泣;還背著所有的人,愛著他,很多年都不曾改變。愛情就像「霧霾」,讓女人的越活越迷茫,再也沒有看到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