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日前,凍齡女神俞飛鴻在一個報導裡面被記者問到單身這麼久生理需求怎麼解決,這是一個稍顯諷刺的問題,它也暴露了大齡單身女性在這個社會所遭受的不平等目光。大齡剩女,這個群體在現在這個社會上雖然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一提到感情問題就感覺犯了錯一樣,特別是面對自己的親戚父母時,更加地幼小無助的感覺。所以很多單身女性嚮往古代女性,啥也不做,到了年紀就有人說媒嫁出去。其實,筆者想說,妹子們,你們想錯了,古代也有剩女,而且她們的境遇比現在更慘。
古代迎親圖
說到這個剩女問題,首先我們要來看一下什麼年齡段的女性會被稱為剩女。現在的社會上一般將三十多歲還沒談對象的女性自動歸為剩女一類了,要是到了四十歲出頭還未有對象,那稱號就不是剩女那麼簡單了,而是叫鬥戰剩佛。這些名稱無疑是帶有輕視的色彩的,也代表了大齡單身女性的無奈。可是,筆者告訴你,三十多歲才被稱作剩女或許還是幸福了,因為如果是在古代,很可能你十五歲就已經是晚婚女子了!漢朝時期就為了儘快恢復秦末導致的人口凋敝的局面而將女子的晚婚年齡降到15歲,這或許是最年輕的女子晚婚年齡了,不過縱觀古代,女子的晚婚年紀也是20歲左右,相比於今天來說確實是提前了不少。
按照今天的標準來說古人都是早婚
現在的單身大齡女性其實說實在的並沒有受到什麼實際的傷害,除了逢年過節時七大姑八大姨的怪異眼神外,咱們的單身妹子們該吃吃該喝喝,生活還是可以很滋潤的。可是,相比之下古代的剩女們的生活就不好過了。
在先秦時期,那些剩女們的待遇是怎麼樣的呢?筆者印象裡,先秦時期畢竟社會還未進入封建禮教時期,對女性的要求應該還不是太嚴,可是史料卻給了個不同的答案。那時候的女子要是晚嫁,那麼政府就會強制安排個結婚對象給你,是不是很驚喜?據《禮記》裡面記載:
男三十、女二十而無夫家者,皆過時不嫁娶者,媒氏會而合之。
也就是說男子到了30歲,女子到了20歲還沒結婚的,政府就會指定一個對象給你,而且是一定得去,不去不行。這就是政府強排的婚姻,或許現在的妹子會感到開心,多好呀,還不用自己去找對象。可是古代一般政府為了解決因戰爭而成為光棍的男子單身問題,一般指派的男子就是這些人了,所以政府指派不一定是好的。
政府指派不一定是喜歡的
如果說先秦時期的剩女要接受政府指派的結婚對象已經很苦逼很無奈的話,那麼漢朝時期的剩女們絕對是欲哭無淚,準確的是剩女們的父母欲哭無淚。
漢朝是繼承秦朝而生的一個朝代,經歷了秦朝末年的戰亂和秦始皇修建皇陵等原因後,漢朝建國時的人口銳減,為了更快地恢復生產力,漢朝下調女子的晚婚年齡為15歲,漢惠帝時期更是出臺政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說那時候的女子超過十五歲還沒出嫁就加倍徵收稅收,最高可以徵收五倍,直到女子三十歲。那問題來了,三十歲之後呢?那沒辦法了,政府也不管了。
晚婚還交稅,苦啊
如果說漢朝對於女子晚嫁徵收稅費是用經濟手段來促進女子婚配的話,那麼到了南北朝時期,政府可謂是為了促進晚婚女子婚配而喪心病狂了有點,因為根據《宋書-周郎傳》記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女子過了十五歲還沒嫁出去,那不好意思,家人連坐法伺候,全家坐牢去。是不是很喪心病狂?看這些剩女把政府給逼得。
為了家人不坐牢也得趕緊嫁出去呀
其實翻開歷史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古代無論男女,婚假的年齡都是普遍很早的。就拿女子來說,先秦時期20歲為法定晚婚年齡,漢朝則降為15歲,唐朝大概也是在15-19歲左右,到了宋朝則提高了些許,女子17-19歲結婚,到了明清兩朝則為17-20歲。通過對比自然一眼就看到,古代女性很容易成為剩女,為啥,因為官府要求的晚婚年齡很低呀,最久也就20歲,自然很容易出現剩女了。可是,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呢?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產力的低下。在農本主義的中國古代,男子作為農事的主要從事者,女子註定是輔助者的存在,這就要求需要生育更多的男子來進行農事活動,所以就出現女子早嫁、男子早娶的現象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社會地位正在逐步的提升,女性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狀態,別人沒有權利為之做任何決定。當然,那些單身的妹子也不要自豪,畢竟一個人的生活還是不易,早日找到自己的幸福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至於那些大齡剩女們,也不要再羨慕古代女子了,千萬別想穿越,搞不好穿回去要交稅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