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人們為了用最少的時間到達目的地,總喜歡走小道、超近路。殊不知,有時候看似省時省力的小路,恰恰是最費力的。由於不熟悉路況,彎彎繞繞幾圈,反倒浪費時間,弄巧成拙。
圖片
有誰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呢?不管是康莊大道,還是羊腸小路,每個人終究都要走向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之路。在一路前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高山大川,也需跨過潺潺溪流。體力充足時,人自然可以拾級而上、毫不費力。當身心疲乏時,行路之難就會被成倍放大,甚至連自己都開始懷疑能不能走到終點了。
對於前人已走過的路,後來者有的追隨,有的趨避。能夠亦步亦趨的沿著前人開闢的道路前行,的確是一種保守的做法,既不會迷失方向也不會陷入無路可走的絕境。但是,只是沿著開闢好的道路行走,很容易被現有的框架所束縛,難以推陳出新、走出新路。正因為如此,很多後來者更喜歡多多嘗試、去摸索和找出一條可行的新路徑。
自己有勇於探索的精神固然是好的,但是由於缺乏經驗,跌跌撞撞走一些彎路也是常有的事。就像是登山一樣,明明看到峰頂就在眼前,循著山路爬上去卻又到達了側峰的一處高地,離峰頂還遠得很呢。登山者此時雖已大汗淋漓,但還是對登頂滿懷信心。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鍛鍊,不是一種對精神的磨礪呢?
記得之前看過張愛玲寫的一篇散文《非走不可的彎路》,其中探討了「彎路」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全文描述了作者在青春的路口遇到了一條若隱若現的小路,母親雖然規勸自己不要去走那條彎路,但是作者用「我喜歡,而且我不怕」的句子回答了母親,勇敢地踏上了那條路。不停地碰壁、摔跟頭後,作者走過了那條彎路。
後來,有一個年輕的朋友又站在自己當年所處的路口上,想要走那條路。儘管作者提醒她那是條彎路,但是朋友仍然義無反顧地沿著那條路走了。那時,作者已不再年輕,並發現自己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也更加理解了規勸者的心態和探路者的想法。
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麼才能長大呢?」
這話乍一聽,充滿了一種敢想敢拼的英雄氣和願意百鍊成金的悲壯感,似乎每個人在成長路上不碰到點挫折,不多走點彎路,都不會成熟似的。也許正是在一次次的受挫、沮喪、沉悶、失落過後,人才會靜坐沉思,反省自己的過失,並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下意識、有目標的進行改進和提升。
遇到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顆直面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的心。人生實苦,我們都應該學學彈簧,不管受到怎樣的擠壓,都能將多餘的外力排除出去,用柔韌的力量來對抗所有堅硬,在受到越大阻力時彈得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