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裡的「存在」——什麼才是「原來的樣子」?

2021-01-11 獨視角

嚴格地說,我們所知道的事物只是我們目前已知的樣子。我們也可以設想,有一個原來的樣子,但原來的樣子是什麼,是永遠無法知道的。道理很簡單,無論我們知道得多客觀,多真實,多可重複,都只能是「知道的樣子」,而不可能是知道之外的「原來的樣子」。討論知道的樣子和原來的樣子,要清楚三個問題:

知道是什麼?知道的樣子的本質是什麼?原來的樣子到底存在不存在?先看第三個問題,原來的樣子到底存在不存在。其實,更貼切的問題是「原來」到底存在不存在。我們只需要看幾個例子就可以明白知道的樣子以外必然有一個「原來」,這個「原來」根本不是任何「樣子」,我們只能知其「存在」。

一個例子,辣椒的辣,通過味覺,我們可以說辣椒是辣的。這是我們知道的樣子。但辣這個特徵其實並不是辣椒那裡,而是在辣椒與味覺神經互相作用的過程中。因此,辣椒的「原來」就味覺而言,就不是辣的。同樣的,辣椒是紅的也一樣。紅的顏色是辣椒外皮的波長與視覺神經相互作用的結果,辣椒外皮的「原來」也不是紅色的。再同樣,辣椒的質感是辣椒與觸覺神經相互作用的結果,辣椒的「原來」並不硬或者脆。依然同樣,對我們的耳朵來說,辣椒並沒有感受到的樣子,更不要說「原來」了。

這樣,可以得到兩個結論:一、我們感知到的樣子並不是事物原來的樣子。感知到的辣與紅不是辣椒的原來,感知到的存在或者不存在也不絕對。二、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對感官來說有一個原來,但這個原來卻沒有固定的樣子。比如辣的原來不存在於辣椒中,紅的原來也不存在於辣椒中,甚至「辣椒的存在」的原來也不存在於辣椒中。

我們只能知道,感官與某種東西發生作用,產生了感知。這種東西本身可能有多種被感知的維度,但卻沒有任何確定不移的形態。無論感官或者理性費多大的力氣,感官中的東西的「原來的樣子」都是沒有辦法確定的。我們只能知道,我們知道的不是原來的樣子,而是原來的樣子與感官作用後的樣子。我們只能知道有原來,但是原來的樣子只能是無法知道的。

在這個意義上,存在本身也成了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什麼是存在?

辣椒的辣味存在嗎?辣椒的紅色存在嗎?辣椒真的以它的顏色味道形狀與質地存在嗎?辣味與紅色與物質不客觀存在,那麼決定這三種特徵的屬性(比如「能產生辣味的東東」能產生紅色的波長的東東,能產生質感的東東)客觀存在嗎?

如果對感官來說存在,那麼就必定有某種東西作為被感知的基礎。我們不能憑空說我看到的顏色嘗到的味覺本來什麼都沒有,是完全徹底的空。因為完全徹底的空顯現為辣味或者紅色沒有必然性,而我們的經驗則有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是由什麼來確定的?

我們可以不確定這種東西是什麼,但是可以確定這種東西「存在」。再反過來,這種東西雖然存在,但其存在性又是依感官而定。這也很容易明白,存在對存在本身來說不存在,比如土不自謂為土,水不自謂為水——只有當存在與異在的差異被感知才會顯為存在。

這就是中文中的有與是的差別。有(存在)——被隔於背景而稱為有,比如草地上有一棵樹,樹的存在就以異於草,異於地,異於空,異於他物而立。我們不太會說草地上有一根(泛指的)草。也不太會說林中有一棵泛指的樹。因為它不異於背景,因此用有來標識沒有意義。是——被定名而稱為是。比如「那是一顆辣椒」,「那顆辣椒是紅色的」。是與有是典型的思維判斷模式:是建立兩個名的聯繫,有建立存在與環境的差異。那,辣椒,紅都是「有」,這些概念確立,就已經進入了割裂與分立的模式了——在混沌之中專取其一點。在此基礎上,再建立聯繫——辣椒是紅色的——進行感官加工,我與我的世界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存在與異在的差異是「有」,但「有」真的有嗎?真的存在嗎?有非存在,非不存在。非存在,是因為存在與異在的差異並不必然顯現,正如辣味與非辣味之間本身沒有什麼矛盾,在物質性上沒有任何差異。差異不存在,辣味之「有」,當然也就不存在,不必然。然而,有也非不存在。因為辣味物質與非辣味物質也非完全相同,有差異,就有了存在的誘因。正如泥燒成茶杯與夜壺,茶杯與夜壺的差異,非存在非不存在。差異非在,是因為物質相同,物不自謂。差異非不在,是因為形用不同。對物本身來說,非存在非不存在並不是詭辯,而是說討論物本身的存在與否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

如果把一切具體的存在(包括我與我的思維,我與世界的分別對立)統一起來定名為存在,那麼存在超出了存在的定義(存在的定義是以「有差別」為基礎的),因為這個存在沒有外,沒有內,一切都是它,沒有辦法站在它的外面看它,那麼一切差別的存在,一切定義的企圖本身都成了存在自身的活動,正如土不自謂土,水不自謂水,存在不自謂為存在。在這個意義上,存在的定義成了存在自身的遊戲,搞與不搞,都無所謂了。從整體上看,對存在的討論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只看具體現象,那麼具體現象的存在其實只因緣合和機制下整體的局部突出。比如辣椒辣味的存在,是辣與非辣對比的結果。這種突出本身並沒有突出,比如辣椒無論跟味覺發生作用與否,其自身都沒有產生辣的屬性,也沒有產生辣的感受。在此意義上,辣椒永遠也不辣,辣永遠也不在辣椒上存在。

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吃任何辣椒了嗎?不行。你的舌頭不會聽你的道理,遇到真正的辣椒,還會被辣得滿嘴噴火。但這不是因為辣椒本來如此,而是因為與其他東西相比,辣椒給味覺的刺激是如此。我們體會到的辣對味覺來說是真實的。

這就是前面的兩個問題:知道是什麼,知道的樣子的本質是什麼。

知道或者感受是什麼。比如辣的感受是什麼?辣的感受是一種味覺。味覺又是什麼?味覺是對味的感覺。一般來說,我們說的世界的樣子,無論是本體的還是現象的,說的都是感知到的樣子。感知到的樣子是真的嗎?是假的嗎?

對感知來說,感知到的樣子就是真的。對原來的樣子來說,感知到的樣子就是假的,是幻。但糾結是真是幻本身是沒有辦法超越感知的。因為無論你認為它是真還是幻,感覺都會升起,都會讓你產生相應的反應。

這又關係到另一個問題,感知到的東西,具體的感知與感知力。比如感知到辣,一般是把辣投射到辣椒上,產生」辣椒辣「這樣的結論。其實,辣並不是辣椒本來的屬性。上面已經詳述。感知到辣,這就是具體的感知。具體地感知到辣時,舌頭被辣了,嘴巴被辣了,胃腸被辣了,但是感知力本身沒有被辣,不辣,它知不辣,辣,它就知辣,辣麻了,它就知麻。這說明感知本身與感官不是一回事。

回到剛提的兩個問題:知道或者感知是感知力對具體反應的映照。而知道或者感知的本質就是相在鏡子中的閃現。無論這個相多慢或者多快,鏡子都不受其相。鏡子就是感知力本身,而相就是具體的感知。

在這個意義上,對感知的超越不是要消滅它或者克服它,而只是明白它是相,而映相的能力是不隨相的變化而變化的。經中用客與塵來比喻感知的內容,真是貼切。客人來來往往,而主人則不去不來。灰塵起起落落,而空間卻不動不搖。主人與空間就是不動的真實。

但把感知的內容與感知的能力分開又會產生一個誤解:就是感知能力與具體的感知是兩回事,兩個東西,在具體的感知之外還能找到一個感知能力。這是錯的。感知力就在具體的感知之中,一點兒不多一點兒不少,感知出現就是感知力存在的反映。不用等感知穩定了,安靜了,停止了或者是進入神秘狀態了,無論感知內容是什麼,都是感知力。因此,感知力不用找,找也找不到,不找也丟不掉。

感知能力其實是映照能力,映照能力是沒有意志,不作為的,它映照一切作為卻不是作為的對象——你沒有辦法「找到」「得到」或者「體會」到它,凡是你覺得你得到了的,都不是真的。因為那是你的感知,而映照能力不是感知的對象。

這樣,感知的故事就有意思了。感知對象本來的樣子是不可猜擬的;而具體感知有形相,但感知內容本身也是不可猜擬的(比如我們可以感覺到辣,但無法說辣到底是什麼,只能在外部進行分析描述類比,但永遠無法通過說辣來再現辣的感受);而感知能力本身,又超出具體的感知。

這樣,有三種東西是超出人的意志的:前兩種是感知力與感知的對象。這兩者都在感知發生之前就存在,且無法為人所認識。第三種就是具體的感知力與感知內容。它好像是屬於個體的人的,但事實上也超出我們所謂的人的意志。我們所謂的人是有主體性的,他可以判斷可以選擇。但我們的感知力(感官)與感知內容(六塵)其實是」我「的主人,而不是被」我「所控制。我們所做的判斷,都是依感官與感知內容做出的,是依它們的相的趨勢而定的,比如辣到了一般會嘶唭哈哈,張嘴伸出舌頭來給它扇風降熱。

這樣,所謂的」我「,其實就是映照力全照整體存在之中產生的局部現象。整體存在之中五味共存非分非不分非合非不合。辣素單獨一閃便成辣味便成物辣椒成我食辣之象。

相關文章:

「信則有,不信則無」——「主觀信念」能影響「客觀事物」嗎?

王陽明「看花的智慧」,繞過人的意識概念,直指本心

「宇宙即吾心」本源的心之外,是否有一個屬於個體的心?

相關焦點

  • 在座右銘裡的「胸懷」,「雅量」和「信仰」!
    李開復在他的書中,談到他的座右銘:「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便兩者的不同。」這句話是我修改 Serenity Pray,原文不是用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而是用寧靜和信仰接受。
  • 對男人來說,到底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
    但……「喜歡」與「愛」呢?兩者的界限更是許多人無法得知的。往往就因為這樣子的不明不白,而追逐幻影直到迷失,接著再引發憤怒引發悲傷。對於「喜歡」這個詞來說,男人對它的定義更像是英文裡的Like可以Like 這隻小狗Like 隔壁鄰居聊天的友善Like her for
  • 「夫妻」男人,永遠需要妳的「撩」
    安心,這份自在和安心,讓女人將當初談戀愛放在另一半身上的眼神重新聚焦在自己身上,或是生活其他瑣事上面,久而久之,便會忘記給予對方想要的注意力,對於愛人的存在,愈來愈視而不見,對於愛人的話語,也愈來愈充耳不聞。
  • 女生嘴裡說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我站在河岸的對面,對你大聲喊道:「過來吧!這個玻璃橋足夠的寬敞!」「別怕啊!這個玻璃的材質特別堅固!」「你慫什麼啊!你看別人都過來了!」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客觀事實。但是你跪倒在河岸的那一端,瑟瑟發抖:我害怕!——你看,安全感,和客觀事實沒有什麼關係。
  • 【高校•看點】「異性戀霸權」是什麼?
    」是什麼?,他們不是「異性戀霸權」(heterosexual hegemony),他們只是想溫和地要求,想要「擁護傳統家庭價值」,希望「救救下一代」,他們宣稱自己不是「霸權」(的擁護者),但問題是:「霸權」如果是一個體系,任何生活在體系之中的個人可以否認它的存在嗎?
  • 「綠茶」已經out了,你知道什麼是「紅茶女生」嗎?
    自從如萍、凌玲、林有有等經典影視人物,讓「綠茶」這個詞變得人盡皆知之後,又有一個新時代的新名詞在今天登上熱搜,那就是「紅茶女生」!詞條的起源來自某微博大V放出和堂弟的聊天記錄,堂弟聲稱自己有女朋友了,但有個女生和他表白,自己無法抉擇,到底該選哪個女孩。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就存在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中。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概括起來包含了兩大核心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現代科學所認識到的「單一結構世界」只是「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顯性世界」部分。「顯性世界」部分並不是完整的「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所在,「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是其「隱性世界」部分。在「顯性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其主體部分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顯性世界」中所發生事情的動因、動機、動力,也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
  • 【神人家庭】「將功贖罪」與「對不起」
    如果今天在外面,一個路人看我一眼說:「你實在很可惡!」或者說:「我很討厭你!」我想我不會倍感傷痛。
  • 「時間管理大師」「偷腥」女演員!談小17歲女友陷「家暴醜聞」!網友:全靠「鈔能力」
    不過,我想說:羅志祥你並不寂寞,「時間管理大師」不止你一人。日本多家媒體曾曝光渡部建出軌,與多名異性存在親密關係,其中還有「AV女優」...是女神佐佐木明希不夠美還是「女優」太會了?而日本「時間管理大師」的罪行還遠不止於此,喜歡多人運動的同時還染上了「場景癖」,和其中一人在衛生間發生了關係...
  • 「優しい」與溫柔的區別
    還是很緊張的,少女的樣子。原來已經過去那麼久了。那些做不出題目時,望著面前的紙張與符號發呆的日子。看完演唱會,走了一段夜路,後來坐進一家豆漿店,和朋友討論起「優しい」這個詞。他說,你不覺得很多人翻譯時,只是寫作「溫柔」太草率嗎?其實還有很多含義的啊,比如「善良」。
  • 遇到「真空獨白」的男生,「已讀不回」不是很好的選擇
    接著,A 馬上就傳來一封問候簡訊,「你好嗎?記得我嗎好像看過你。」我覺得他好像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講,所以聊沒幾句就沒繼續回復了。沒想到從那天開始,A 開始每天發一條短消息過來,「你在幹嘛」、「你很漂亮」、「希望下次會見到你」,一條又一條,在空蕩的白色聊天背景上看起來又孤獨又倔強。
  • 「嬉しい」「楽しい」「喜ぶ」,都是「高興」,差別咋這麼大呢?
    之前有小夥伴後臺留言,想學習「嬉しい」「楽しい」「喜ぶ」這三個詞語的區分,所以今天就是學習這三個詞語的具體使用~
  • 她被貼上「性侵受害者」標籤,卻活出了女人最精彩的樣子
    「只要身體健康、行動自如,沒有什麼做不到。」這條被伊藤詩織信奉了25年的座右銘,在自己被性侵的事件上失了效。在日本,只有4%的性侵受害者會去報警,警察卻常以「這種事情太常見」敷衍了事,另外96%的受害者,甚至根本不會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而像詩織這種既報了案又不接受警察敷衍的人,少到會直接被忽略不計。
  • 講真,你和異性朋友間,也存在「性吸引」
    前段時間,知乎問題「你在男/女朋友的手機裡發現過什麼秘密」下面,一篇回答在知乎、豆瓣小組中引發了熱議。密密麻麻的聊天記錄告訴女生,「過去的整整一年裡,他們倆每一天都在聊天。」儘管男友解釋自己與該女同學只是異性朋友的關係,且聊天內容和行為上並無任何越軌行為,但一個細節始終讓女生難以釋懷—— 過生日那天,在她幸福地許願時,桌對面的男朋友當時正回復著女同學發來的消息。 女同學說:「圖書館突然停電了,我好怕 0.0。」
  • 究竟什麼是「開放關係」,它是出軌的幌子嗎?
    在一段親密關係裡,參與的各方坦誠布公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傾聽對方的提議,共同協商對策。說白了,「亂搞」不是開放關係的目的,「民主」才是。ta們倆不是才睡過嗎?怎麼轉頭就去睡別人?」 「咦,這群人不是一起玩的好朋友嗎,怎麼還能互相睡來睡去?」恭喜你,在這看似有點荒誕的劇情發展下,你已經嗅到了「開放關係」的民主氣息。在美國的約會文化(dating culture)裡,最重要的,就是民主。
  • 「喪偶式育兒」的背後 可能是你把老公當作家庭的「局外人」
    我雖然還有婚姻之實,我卻覺得在這個家庭裡,從來只有我一個人。 「我老公在家的存在感幾乎為零。你看不是在外面,就是在家打遊戲、睡覺。孩子出了問題,立馬責怪我這個當媽的沒有教育好孩子。」 Mandy 不無感慨地說:「我現在才深切體會到,老公這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對婚姻的傷害不亞於出軌。
  • 心理學:女性眼中的「好人卡男人」和「想交往的男人」,不同在哪
    想讓喜歡的女生作為今後戀人的人選來看,但總是在表白的時候被發了「好人卡」。在漫漫追愛長路中,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只要女性不把你從「好人卡男人」轉換成「想交往的男人」,你就可能一直會是她的朋友,兄弟,甚至還可能只是魚塘裡的一條魚。
  • 對方是「真命天子」或「渣男一枚」
    她又哭著說自己遇上渣男了,為什麼說「又」?因為不知道為何,遇上渣男的女孩,不會只遇上一個渣男,渣男猶如骨牌般一個個等著女孩給出珍貴的愛,然後再被推倒,只不過倒的是女孩的青春時光,接著女孩會痛罵愛情,痛罵這個世界上沒有好男人,這個男的會劈腿丶那個男的只會花女友的錢,不會劈腿又不會亂花錢的,卻是個媽寶,最後只剩一句「沒差,我一個人也能活得好好的」。
  • 「人生感悟」人到何時才明白
    人在臨終時才明白 即將被迫飲下毒酒的李煜想明白了,「不幸生在帝王家」;不久於人世的陸放翁想通了,「死去元知萬事空」;彌留之際的範大成明白了,「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一日被連降十九級的年羹堯想明白了,「人生貴適宜」;白綾系脖的和珅想明白了,「百年原是夢,卅載枉勞神,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站在昆明湖前的
  • 有什麼比「錯了,虧錢」更可怕?「錯了,還賺錢」
    01 歸因錯誤心理學的歸因理論裡,有一個現象叫「歸因錯誤」。簡單來說,就是在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後果時採用雙重標準。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認知一致性」,大概意思是,人們總是傾向於讓自己對事物保持一致的認知和行為,迴避認知不一致帶來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