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財務自由是一個悖論。
我們不斷追求財務自由的目的是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那我們現在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了,幹嘛非要等到有錢以後呢?
我們喜歡的是什麼呢?我們追求的是什麼?
海子的一首詩給出了令人比較滿意的答案。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首先我要有一個房子,在大海邊上,然後我能有週遊世界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最好再吃的健康,放心。實現這些不只是要一腔孤勇,滿腔熱血,還需要的是物質的支撐。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真理。
再換另一個角度想,假設我們已經實現了上述所有事物,那我們那個時候是快樂的嗎?就像我們心心念念的五一長假,十一長假,春節長假一樣,在沒來之前,我們有那麼多的憧憬,無比期盼著假期的到來,真正到來的時候我們有那麼歡喜嗎?很多事情,因為我們不能隨心所欲的去做,才顯得更加的有誘惑力。比如在繁忙的工作中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焦躁的考試周看一本小說。
人生呀,不就是因為我們在不斷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奔跑而更加可愛嘛。
在上篇文章我們也提到了,財務自由是指被動收入大於日常生活的開支。用公式來講就是財務自由指數=被動收入/日常生活開支。要想這個值越大,那收入就必須增大支出必須減少,這不就是開源節流嘛。
想要開源,那我們也必須付出對等的對價。但是付出多少是合理的呢?是在無休無止的加班中脫髮,單身,熬夜,猝死,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嗎?資本的原始積累伴隨著血雨腥風啊。有一部分人願意自己加速生命,為代價去換取更多的資本的積累,但大多數的人還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平淡,幸福。我們就講講普通人的財務自由之路吧。
✌強制儲蓄
對於大多數來說,我們的收入還是我們的工資。這時候我們可以用28法則,20%的工資用來強制儲蓄。不管我們的收入是多少,在沒有足夠的物質支撐起我們嚮往的美好生活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壓縮自己的欲望,保持儲蓄的好習慣,增強自己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
那強制儲蓄的這部分錢應該放在銀行嗎?其實針對大部分沒有任何投資經驗,且沒有任何投資知識的人來講,放在銀行不失為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單看現在的利率水平,寶寶類的收益率跌在了2%以下,相比同期的銀行利率略有不足。同時伴隨著銀行產品的多元化,也給大家提供了很多儲蓄的好方法。
◑約定轉存
既與銀行約定當帳戶金額到達多少時,自動約定轉存一部分的錢,具體的轉存期限由客戶自行選擇。這樣既保證了我們手頭有一定的貨期,存款又保證了我們有一定的定期存款。
◑12存單法
每個月到銀行存一筆。一念過後,保證自己每年每月都有到期存款,這樣方便自己每次用。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存款利率。
◑基金定投
選擇一隻或幾隻基金約定在特定日期進行定投。在基金表現好的情況下,收益率非常可觀。
自律給人自由。財務自由也不僅僅是躺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劇想想就可以實現的。需要不斷的堅持。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