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自古以來,文人騷客似乎總是孤獨的。從李白的一人對月飲酒,而月下只有影子和花相伴;再到陸遊的黃昏獨自愁緒紛飛,看著半夜的風和雨。
詩人總是有著很多無法排解的孤獨,所以他們用詩歌陪伴自己。如今,日子日益變好,可人心似乎越來越遠了。一個人在大城市裡打拼,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孤獨。時常在半夜想起家鄉,想起父母,無處宣洩的孤獨要如何排解呢?
於是越來越多人開始用古人的名句來表達自己的孤單,比如:「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等這樣的詩句,正是這些詩句引起了人們的共鳴,於是他們便成為了網絡金句,被人們口口相傳。
一、金句來源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道出便是人們心中的孤單。一個人在城市裡打拼,帶著滿身的勞累和心酸回到家中,能安慰自己的僅僅是一壺濁酒,在如此大的城市裡,孤單好像將人們籠罩著。
這或許就是人們心底的孤單,不甘於生活,卻又要臣服於生活。有的時候或許想過放棄,可是想到自己還有家人,自己要混出名堂才有顏面回到故鄉,於是用這樣的一壺酒,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我可以」。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這句話的原句來自於韋應物的《簡盧陟》,詩中「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便是金句的出處,在這首詩中韋應物彈著一首《白雪》,卻沒能知己聆聽,孤獨的一個人欣賞這動聽的曲子。遠在他鄉的他,還要忙碌的思謀軍事,整日忙碌,卻也依舊孤獨。
看著山澗的樹上有著晨露相伴,山鳥發出的陣陣悲啼,好像在訴說,他的愁緒。此時的他,手中只有一壺濁酒,用它來慰藉他奔波的勞碌。
二、韋應物的「一瓢」更甚一籌
原句中「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風塵」,這句詩道出了韋應物整日忙碌軍事,四處奔波,沒有一日閒暇,每天回到家中,思念家人,然而自己不在家人身邊,只能飲下一瓢酒,短暫的麻痺自己,借酒消愁,慰藉自己孤單的心。
這裡用「一瓢」表現出來詩人的無奈,酒不是精心準備的,而是在悲傷時看見了酒,便借酒消愁,用一瓢更能突出韋應物的愁緒。「一壺」卻表現出人精心準備一壺酒,隨時帶在身上,有飲酒的習慣,無論開心或者愁緒紛飛時,都會飲酒。不能很好的表現當時人們愁緒湧上心頭時的樣子,不能突出借酒消愁的無奈愁思。
同時,「一瓢」更加符合韋應物當時的身份,他正在為軍事繁忙,四處奔波,不能飲酒誤事。也表現出詩人當時的環境,並不是很好,這樣更加凸顯詩人異國他鄉,對家的思念。或許在他的眼裡,他在意的不再是喝的是什麼酒。酒不過是消愁的工具罷了,正是如此,所以一瓢便是取之隨意、喝之無味的隨意之酒。
三、韋應物為何愁思不斷
年少時,韋應物也是才華橫溢的風流詩人,被人稱為山水田園詩歌四大家之一。韋應物自小家境殷實,依靠著家裡,也能在當時幹出一番天地。然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因為君主沉迷聲色犬馬,無心治國,致使北方動蕩,發生了安史之亂,他便流落失職。
經過了這場動亂,韋應物真正明白,要不斷學習和思過,才能成就一番偉業。隨後,在朝堂的不斷影響下,他只能噹噹地方小官,仍然沒能成為影響大局的人物。儘管如此,當地方官的韋應物依舊將地方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被人們一致稱為好官。
一心想要幹大事的韋應物,沒能得到朝廷的賞識,心中十分苦悶。時常與兩三好友傾訴自己的苦悶和愁思。也就是這個時候,他做出了這樣一首詩,在好友不能傾訴時,在任地方官之後離開家之後,都讓他感到愁緒萬千。
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這能不愁嗎?再者說,面對自己這樣的處境,他如何不愁,如何排解自己的愁緒呢?唯有作詩,在忙碌完軍務之後,寫上一首詩反思一下自己。同時喝上一瓢酒,借酒消愁,那麼他在乎的真的是這樣的一瓢酒嗎?
當然不是,無論這是什麼的酒,是好是壞他都會喝下,他真正在意的不過是無處宣洩的愁緒。隨手拿一瓢,不在乎是否是用好的飲酒用具,那時的他只想宣洩自己,慰藉自己,明天起來繼續當一個好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沒有什麼是比酒更解千愁的。雖然自己的遠大抱負沒能實現,雖然心中愁緒萬千,但是他依舊為了更好的自己在努力著,他始終看向前方。現在的網絡,虛虛實實,任何東西都不可盡信。
結語:
「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風塵」這句詩便是在網絡中被人誤傳,雖然文化可以不斷創新,但是我們依舊要認真傳承中國古代文化,例如:詩歌、文言文等。即便是成為網絡金句,人們也應該知道詩歌本身的出處以及含義。
詩歌,一直是值得被人們傳承和發揚。即便是時代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詩歌獨有的魅力和價值。在文化的浩瀚海洋中,我們應該堅持保護古文化的傳承,取之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真正地保持中華五千年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最後,無論是一瓢或是一壺,我們應該學習的,是韋應物對於施展自己抱負的決心,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小官,也要認真對待。以及做事認真的態度,吾日三省吾身,不斷進步,迎接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