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幾個月了,卻還沒有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很迷茫,後悔沒有早作打算,如今翻看著網上的各種招聘信息,可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又能夠做什麼。總結以下幾點:
1 尋找你的優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是善於發掘與否的差異。或許有的人會在心裡嘀咕:「我怎麼沒看到自己的優勢,只知道有哪些缺點呢?」其實,有時候,缺點的背面恰恰就是優點。
舉個例子:你不善於表達,只是喜歡靜靜傾聽,這看似一種缺點,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優點,比如心理醫生,就需要耐心聆聽患者的傾訴;反之亦然,善於表達卻不善於傾聽,比如演講師、培訓師,都需要侃侃而談的能力。
以此類推,你記性不好,那意味著你不記仇,可以考慮交際工作;你容易犯困,在哪都能睡,那意味著你睡眠好,可以適應常出差的工作;你喜歡寫不喜歡說,那你可以考慮文字工作,等等,如此一來,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的優勢了。
結合這些優勢,再去考慮你的職業選擇,乃至未來人生的規劃,是不是感覺眼前有了一絲光亮,不再那麼迷茫了呢?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蓋洛普優勢識別器》,書末的測試碼是全書的價值所在,此碼可以去網站測試你的優勢所在,書的內容主要是測試的各種結果分析,這是很專業的測試,國外已經流行了近一個世紀了,大家可以以此來明確自己的優勢。
2 明確人生目標
「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這是網絡上的流行語,估計也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狀態。但是請醒醒,夢與夢想還是有區別的,這是做夢,不是夢想,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好事。
·精簡標準
如果真的想認認真真規劃你的未來職業,那麼必須要做到——將你的標準精簡。你單純的想找一份錢多的工作,可能還好找;但是既想要錢多,又想事少,那就有點難了;若再考慮離家近,責任輕的問題,那幾乎就不可能了,尤其是就你的第一份職業而言。
或許,你的標準會有很多,但是,要學會取捨,擇其中最重要
的方面。你若選擇了遠方,就只顧風雨兼程;你若選擇了安逸,就別考慮有太好的發展。
不僅選擇職業要精簡標準,對待人生,我們也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量化目標
老子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年輕時就要考慮清楚,當我們老了之後,希望被別人說成是個什麼樣的人,是有智慧,有名望,還是平凡,一無是處,或是一個只懂得安逸的人?明確了這一點,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量化你的目標。
你想做一個智慧的人,光說是遠遠不夠的,得明確,怎樣做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就需要把目標具體化,也就是限定為可衡量、有具體時間限制的,不能紅口白牙地說,「我這一輩子要做一個智慧的人」,那太寬泛了,和沒說沒什麼區別。
相反的,定好目標之後,還應該繼續具體細化到日常生活之中,比如說,我想做一個智慧的人,那麼:1,我每天都要讀書幾個小時;2,每周都要抽出幾次時間來寫作;3,多少歲之前,至少一本有深刻思想的著作問世。每天實現一點點,日積月累,夢想才會變為現實。
3 基於興趣選擇
前陣子畢業季,即將找工作的一個朋友向我吐槽,說在求職時遭到一家人的幹涉,父母希望他能就近工作,女友希望他能到她讀研的城市工作,親戚的建議更是五花八門,這讓他無從選擇,不知道該聽誰的好了。
其實,除了以上諸因素外,還有一種潛在的選擇也在困擾著他,那就是社會的公認選擇。
我們找工作,肯定會考慮這個問題:什麼屬於熱門行業。熱門這個詞,就代表了公認。
如此一來,影響我們選擇的因素就包括:社會,家人,朋友。
一句話叫「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說的就是選擇的重要性。那麼,面對這麼些因素,我們該如何去選擇呢?
答案是:興趣+發展前景
既要考慮行業的發展前景,更要考慮自身興趣。熱門行業,可以確保你短時間內有良好的發展空間,而發展空間,又是一個在選擇中必須考慮的因素。
但是,有一成不變的熱門行業嗎?沒有。你說網際網路很火,那是你不知道千禧年的網際網路寒冬;你說國企很穩固,但當年的下崗熱潮,哪個不是國營?改革開放初期,計程車司機是個擠破頭的職業,可現在呢?
雷軍曾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可是,如果風停了呢?熱門的行業,終究會有一天變得冷清,那個時候,只有興趣,才能支撐你堅守下去,並取得成就。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理論」,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一萬小時。換算下來,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需要五年。這五年時間,能否堅持下來,能否過的快樂,就取決於你是否興趣在此。
ps:《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影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其中主人公們與父母關於職業選擇的討論,值得深思。
4 培養自身才能
壓軸出場的,往往是重中之重。職業規劃,一定不要忽視了你自身的才能。以上種種方面只是確保你的下限,但才能,卻會決定你的上限。
·證書的作用
能力怎麼體現?面試的時候人家要看看你的專業能力,不可能讓你現場做份題,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看你的相關證書了。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以及其他各種專業方面的證書,都是你的敲門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只是把證書當成敲門磚來用,那就大錯特錯了,在考取證書過程中所培養出的能力,才是無價之寶。千萬不要買櫝還珠,獲得證書之後就將這一技能棄之不顧。
·「給我個驚喜,還你個機會」
很多人求職的時候,都有這麼個想法:「給我一個機會,還你一個驚喜。」但是,公司憑什麼給你機會呢?用未來做承諾是很不靠譜的,公司需要看到的,是你的潛力,即你簡歷上呈現的那些相關的經歷與成績,也就是說,你得先給他們一個驚喜,他們才會考慮給你一個機會。
那麼,怎麼去創造這種驚喜呢?「羅馬並非一日建成的」,需要你去慢慢積累,培養相關的能力,在校期間,就要想方設法增加自己感興趣方向的經歷,實習也好,志願者也罷,多涉獵,哪怕是失敗的經歷,都比沒有經歷要強的多。
當然,職業規劃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是因人而異的,需要融入我們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實際情況。我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個框架,而非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