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退休的老人來說,辛苦半輩子,好不容易盼到子女成家,總算能享幾天清福了。特別看到孫輩出世,自己升級做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後,含飴弄孫的快樂簡直是無可替代。
老話總說「隔代親」,老人疼孫輩,甚至比孩子的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這也能夠理解,很多老人年輕時忙工作忙掙錢,從而疏忽了對子女的陪伴。如今退休後有錢有閒,所以老人把曾經的缺失和心底的愧疚,彌補到孫子身上。
很多老人兒女雙全,稱之為手心手背都是肉,不過到了孫子這輩的感情,對兒子和女兒所生的孩子就有些微妙變化。雖說都是自己孩子的孩子,按理說應該一碗水端平,可有些老人思想受老觀念影響,非要在孫子與外孫之間分出一個親疏遠近。
不管老人嘴上標榜自己做得如何好,作為他們的子女,是最有體會。在父母心裡,覺得孫子親還是外孫親,3個子女道出了實情,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一、劉小姐:孫子的地位比外孫高
我家兄妹倆,從小母親就非常偏心哥哥,父親倒挺護著我。後來我學做生意掙了一些錢,母親開始對我刮目相看,不再像以往那般橫挑鼻子豎挑眼,而我對家裡的貢獻也不小,買房子買家電。
我和哥哥同一年結婚,又同一年生孩子,我做生意忙沒空帶孩子,本想請個保姆,可被母親自告奮勇攬了下來。她說一個孫子是帶,兩個也是帶,再說兩個孩子在一起也有個玩伴。而我自然不好意思讓母親白辛苦,每月付她遠高於保姆的工資。
我的經濟條件比哥哥好一些,平時孩子們的吃喝玩具大多是我負擔。當著我的面,母親對兩個孫子不分彼此,可我心裡清楚這都是表面文章,母親之所以主動帶外孫,完全是衝著這份高工資,在她心裡,孫子的地位無人能及。打比方兩個孩子爭奪一個玩具,母親不管對錯,永遠向著孫子。
我也想過把兒子接走,可轉念一想,母親畢竟是他外婆,總不至於把孩子怎麼樣,總比把孩子交到保姆手上放心一些。至於母親愛偏心誰,那是她的權利,我無法左右。
二、張先生:我媽和兩個外孫親
長時間相處能培養人與人的感情,這話我信。我爸媽退休後閒不住,找了份看廠區大門的工作,吃住都在廠裡,工作輕鬆自由。爸媽心疼姐姐沒有婆婆,讓她休完產假把外孫送過去他們幫忙帶。
就這樣,爸媽把外孫帶到3歲,這時姐姐又生下二胎,母親便留父親一個人看大門,她去了姐姐家照顧一大兩小。母親很疼這兩個外孫,出錢出力幫襯姐姐家。考慮到姐姐沒有婆婆,所以直接讓孩子們稱呼她奶奶。
後來我結婚生子,母親回來照顧老婆一個月,整天心神不寧,牽掛兩個外孫,一天要視頻好幾次。老婆滿月後,母親不顧我們的挽留,又回到姐姐家,她說兩個孩子是她一手帶大,她不在家孩子們不肯好好吃飯。
為此老婆和我爭吵過無數次,說母親幫著自家孫子不帶,跑去帶野孫子,既然不喜歡這個孫子,那就讓孩子跟她姓。這話傳到母親耳朵裡,她自知理虧,讓老婆自己帶孩子別鬧了,她每月貼補我們2000塊錢。雖然給了錢,可我們大家心裡都清楚,母親心裡始終與外孫親。
三、李小姐:外孫無法與孫子相比
我家是拆遷戶,家裡分了5套房子,以及50多萬。而我只拿到屬於自己那套房子,其餘4套全寫在弟弟名下,不過父母挺有頭腦,一直把50多萬拆遷款緊緊攥在手裡,弟弟弟媳索要多次都碰了釘子。
我明白父母的意思,這是他們的養老錢,擔心太早給弟弟被花光了。作為女兒,我有自知之明,知道父母不可能讓我繼承家產,加上4套房子都給了弟弟,我心裡多少有些不痛快,所以平時與父母來往不勤。
然而母親一場大病,弟弟弟媳都不願意在醫院陪護,我只得頂上。這件事過後,父母感嘆兒子不如女兒孝順,對我兒子也變得非常慈愛,常說他們只有一個孫子和一個外孫,以後要一碗水端平。
過年父母給兩個孩子發紅包,說都是1000塊錢,孫子和外孫一樣多,這在我們家還是破天荒第一次,我聽了心裡挺開心。可是我進屋拿東西,恰巧撞見侄子在數錢,父母給他的分明是2000塊錢,我這才醒悟,外孫無法與孫子相比,所謂的一樣疼,只不過是我父母使的障眼法。
情感結語:
從這三個小故事中,能夠看出,有思想開明的老人,也有老人老觀念。想起以前有句順口溜「外孫外孫,越餵越生」,那些覺得外孫親的老人,有時候或許並不是真的不疼外孫,而是擔心在外孫身上付出感情了,將來還是白疼一場。
也有些外公外婆,對外孫和藹可親,可言行中透著一種客氣,分明在拿外孫當客人看待。而對孫子則是各種言傳身教,看似恨鐵不成鋼,可那卻是只有最親近的人,才有殊榮享受到的關愛。
其實,不管是孫子還是外孫,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你對他的好,他完全感受的到。人與人之間,理應多一點真誠,更何況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作為長輩,老人多對孩子們付出一些疼愛,那樣孩子長大後,也會記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好。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