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爭吵中發展更和諧的親密關係

2020-09-06 李謝之

經過這一段時間,我的反思,覺察和思考。我發現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我無法掌控大局,又不想感覺自己沒有。什麼安全感?我在解決這種矛盾和爭吵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像我的伴侶證明自己。

我只要做的批評。或者努力的證明他是錯的,然後再理直氣壯的火上澆油,等待我自己去過。我感覺自己身上充滿了力量。感覺自己瞬間變成了超人。

我現在清晰的記得。我們在吵架的時候。唯一的錯誤給她。到了好久,他媽的我時間越久,我感覺很糟糕。沒過多久,我就感覺自己充滿了罪惡感和羞恥感。就那個和羞恥感可以說是。這讓我所不能接受的。我那個時候的感覺真的糟糕透了。


正當我無話可說。她現在的衣服沒有掛在陽臺上。地址這個和他。不到兩分鐘他就忘記了我們這一次吵架的原因。因為我的強勢已經帶過了。最後呢就是她陽臺上去晾衣服。

當我發現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在爭吵中處於優勢的地位。屢試不爽。經驗告訴我,如果我不這麼做憤怒通常只能持續幾分鐘,而且在怒火的背後。往往是羞恥感和內疚感。

隨著我對自己的了解,和對自己的親密關係的覺察。我考慮對自己的憤怒負責,充分地感受它,但不把怒氣加在別人身上,這樣我才能發現生氣是為了逃避什麼。

如果我願意面對自己所逃避的感覺——不論這令我多麼不自在——我就能發掘埋藏在更深處的、平靜而充滿愛的感覺。

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不管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部精神來面對它,我就能有效地減輕痛苦,並讓它轉變成正面的感覺。要做到這樣,必須有決心,我把這樣的決心叫作「愛意」。

現代的心理治療都有這樣的前提:在特定時間、特定狀況下,人類總是盡力做到最好。表面上看來,這似乎不太可能,但我所接觸過的客戶,在遇到困難時,內心總是渴望解決問題、帶來和平的。這種心靈的呼喚——往往是不自覺的欲望——就是我所謂的「愛意」。

愛意的產生,是由於靈魂在驅策我們去學習如何真心地愛自己和對方。如果我們能明白,愛意在所有情況下都存在,那麼我們就有機會了解,痛苦其實是一種轉機,能讓我們成長並擺脫目前所受的限制。

如果不能了解這個事實,那麼每次痛苦一浮現,我們就會陷入困惑、掙扎,努力地想爭取控制權——戰鬥或逃跑。當舊痛浮現並偽裝成兩人意見上的不一致時,我們潛意識的行為模式和信念,可能會讓我們對伴侶口出惡言,然後生氣地離開現場。相反,愛意則能讓我們克制衝動,用負責任的態度來處理我們心中的不快,不致說出責怪或指責的話,而用理解、體諒的話來取代。這樣我們便成長了。



吵架吵得很激烈的時候,我們實在很難記得不快其實是來自過去的經歷。但時時提醒自己我們生氣的原因不是自己想的那回事是很重要的,否則我們便會經常把伴侶當作敵人來看待。

而我們都知道,和敵人共枕是不可能安眠的!那麼,為什麼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人互動,這些過去的問題才會浮現呢?如果這些問題和我們現在的親密關係沒有關聯,又為什麼現在才來幹擾我們的生活呢?

為什麼我們過去的舊痛經過了這麼多年仍然縈繞不去呢?時間不是能治癒一切嗎?為什麼傷痛沒有隨時間而淡去呢?

我相信會的,只不過首先我們要了解痛苦的真正目的,並用適當的方式來回應。在我的經驗中,痛苦和意識成長以及自覺僅一步之遙。

如果我還沒準備好跨出那一步,去面對痛苦並從中學習,那麼我就會選擇抗拒痛苦,並將其深埋在潛意識裡。但如果不跨出那一步,痛苦將會永遠存在,不會消失。

借著權力鬥爭,我企圖讓我的痛苦成為對方的責任,因為我覺得潛意識中的痛苦超出我所能承受的範圍。小時候,我覺得痛苦對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讓我死掉,而直到今天,我都還保持著這種印象。

人必須經過痛苦,才能成長。可想而知,小時候我們處理痛苦的方式,通常是直覺地反應,所以,我們並沒有在自我覺知方面有所成長。



如果我不把痛苦和受苦混為一談,成長可能就會容易些。有時候,我會發現只要把全副心思放在比痛苦更高層級的偉大事物上,我就有能力超脫身體和心靈的痛苦,同時也讓自己充分感受痛苦的存在。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並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並且超脫痛苦,達到一個平靜而且超然的境地。

但如果不做這樣的選擇,我就只好繼續與痛苦長期抗戰,直到感覺麻痺為止。因此,每當痛苦浮現,我會認為我唯一的選擇就是掙脫並且受苦,要不然就是控制伴侶的行為,讓我不再痛苦。

現在的親密關係給了我機會去察覺過去和現在的痛苦,面對它們並做出更高層級的選擇,讓我能夠成長並了解真正的自己。這個機會,我相信就是「愛意」,而愛意是存在於所有權力鬥爭之中的。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中,與爭吵相比,更傷感情的是這件事
    文/學乃身之寶我們都知道,親密關係中,爭吵會傷感情,但其實爭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件事—被動攻擊。那麼,什麼是被動攻擊,它的可怕之處是什麼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親密關係中,妻子特別強勢,老公唯命是從,家庭地位處於弱勢,但老公仍會用各種方式來回擊妻子。比如,周末一大早,妻子讓老公去市場買菜,並告訴他早點回來,因為中午家裡有客人來吃飯,滿口答應的老公還是回來晚了。
  • 爭吵可以讓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更親密
    在我看來這樣的故事在親密關係中是一個常態。很多人都在渴望建立朝夕相處的親密關係。但是我卻發現朝夕相處只是親密關係的第一階段。孩童時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態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但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覺得更孤單、更不被重視。
  • 讓代際關係和諧發展——給媽媽的一封信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經長大成一個16歲的懂事女孩,在陪著我走過了十六年的人生風雨,你是否注意到了沒有,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逐漸在我們之間形成一條無形的溝壑,今天我就來跟你聊聊我們之間的代際關係吧!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光明前景。很多新生代子女與他們的父母之間留下了許多「代溝」,造成了新生代子女的叛逆。
  • 親密關係~10~爭吵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總是圍繞「依戀」這個核心議題進行的。如果溝通是以促進彼此親密的方式進行的,兩人就會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他們的依戀關係會越來越鞏固。可是,如果溝通是以一種不恰當的方式進行的,兩人之間就會產生很多的矛盾和誤解。歸納起來,不良的溝通方式有三種:雙方都主動攻擊,就會爭吵;一方主動,另一方被動逃避,就是追逃;兩個人都被動逃避,就成了冷戰。
  • 促進家庭和諧,改善親密關係,要避免4種錯誤做法
    把家庭內部氛圍經營好,讓親密關係甜蜜和諧,也是有學問的。忽略規律,全憑自我感覺和自然反應處理關係,就難免會做出一些錯誤舉動,造成令人遺憾甚至懊悔的後果。,可以減少對家人的傷害,二則明白道理,也能幫助我們提高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更好地增進內部和諧。
  • 親密關係——如何在爭吵中聽懂彼此的需求?
    -《愛的定義》上一講中,我們從依戀角度了解到爭吵的本質是對情感分離的抗議。以及只要在爭吵的三個關鍵時刻,拉住自己的情緒、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認真傾聽對方,是避免感情不被爭吵破壞的關鍵。其實,在這裡面,爭吵時,做到認真傾聽對方是比較難和有技巧的。
  • 親密關係中,比陪伴更美好的是一起成長
    「到死之前,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從未長大,也從未停止生長」偌大的世界,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千人千面千種愛,親密關係絕不是只有一種樣子男孩從小在大城市長大,家境優渥,父母年輕的時候雖然也會爭吵,但是整體還算和諧,對他在物質上的滿足永遠都是超前的
  • 《親密關係》①|戀愛,結婚,爭吵…尋找親密關係,其實是尋找自我
    《親密關係》中,作者克裡斯多福·孟認為,「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親密關係並不限於男女的愛情關係,只要兩個人親密到一定程度,向對方敞開到一定程度,那麼都可以被稱為親密關係。只是男女的愛情關係是最具衝突性,也最令人欣喜和心碎的親密關係。為什麼尋找親密關係?為了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為了見證此生此世的生活,為了共同養育新一代的生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 親愛的,你在親密關係4個階段中的哪個階段呢?
    親密關係發展的4個階段。親密關係的第2階段權利爭鬥期爭鬥的並不是實際上的利益,主要爭鬥的是被理解,被關注,被寵愛,被接納,被支持,被愛等。雙方都認為這些需求是對方是需要被滿足的,沒有被滿足的結果就是通過各種爭吵,冷戰,摔東西,奪門而出,抱怨的方式來得到,實際上適得其反,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心力交瘁沒有力氣在爭鬥。
  • 親密關係的爭吵是維持著早年的創傷性體驗
    我在想有可能我在和她的親密關係中,我也採用了相同的方式和她進行了權力的爭鬥。幻想著哪一天這些不願面對的事情會自己消失。其實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自己心中的不愉快。可是這種痛苦的根源究竟在哪裡?現在我想解開這個問題答案,我將重點不是放在此時此刻的體驗,而是放在了自己的早年的經歷。
  • 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為什麼總是吵架?
    這只是親密關係的爭吵中冰山一角。我相信夫妻或者情侶在長時間的相處都出現各種各樣矛盾和問題。正如我們僅知道。隨著親密關係幻想的破滅一定。會進入到權力的爭鬥期。兩個人各執。非常的固執,聽不進去對方的話。我相信即使大家在此時此刻知道的這個事實。
  • 《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關係發展的五個階段
    婚姻結束的共同點,就是在權力鬥爭期,如果超越了權利鬥爭期,關係就會越來越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來學習一下關係發展的五個階段。在兩性關係裡,需要完全的掌控,以掩蓋自己的不安全感。特點:爭吵和疾病這個階段,很混亂,焦慮,雙方的激烈情緒無處釋放,往往會演變成疾病和情緒問題。很多處於權利鬥爭的夫妻不離婚,有一方容易得癌症。
  • 心聞 | 讓親密關係更融洽,你所不知道的正念
    這四種機制也影響了個體對親密關係的認知、情感和行為。 從增強積極影響和減少消極影響這兩大方面加以闡釋這種影響:1、正念提高個體對衝動行為的覺察, 關注關係的長期發展並通過自我調節建設性地應對衝突, 從而避免關係惡化。
  • 夫妻關係和諧的關鍵:男人在家裡「勤快」一點,讓婚姻更幸福
    夫妻兩個人在結婚之後要想彼此的關係是和諧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男人在家裡面勤快一點,這樣能夠讓婚姻更幸福。每一對夫妻在領取結婚證的那一刻開始,都希望兩個人能夠和諧相處,希望彼此的感情能夠永遠維持下去。但是在結婚之後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方式方法,這樣的夫妻也是無法走下去的,甚至兩個人會因為吵架而不得不分開,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
  • 夫妻爭吵時,應該避免這4個行為,婚姻能更和諧
    既然矛盾無法避免,那麼我們就需要儘可能在爭吵時避免以下4個行為,這樣婚姻生活才能更加和諧。冷戰,是婚姻不和諧中最常見,也是最有「殺傷力」的氛圍。所以我們需要在爭吵之後把雙方的觀點坦率地表達出來,一起尋找一種解決矛盾的方法,以達到在新基礎上的團結和諧。
  • 掌握溝通的七步法則:避免親密關係中的爭吵
    爭吵過程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直擊心靈,雖然血淋淋讓人不忍直視,但卻來的最真實。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帶給我們的不同感受,就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很傷人!1吵架背後反應的是「不被看見的感受和需要」相愛和吵架其實並不相悖,甚至越相愛的人越容易發生爭執。
  • 親密關係產生了衝突怎麼辦?
    每一個人都盼望著家庭和諧,夫妻和睦。但往往這個期望在很多家庭中都成了奢望。無論是結婚了多少年的夫妻,一路走過來總是那樣磕磕絆絆爭爭吵吵,親密關係產生衝突的三種常見的心理因素:觀點差異、逃避責任、缺乏安全感。爭吵的原因是相似的,那麼每個家庭、每段親密關係背後表現出來的衝突處理是否也具有相似性呢?
  • 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
    導讀: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比單身更孤獨的是「假性親密關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適當爭吵是促進親密關係的基本因素
    社會學家如戈特曼說:「衝突是促進親密關係的基本要素。」和一個人相處久了,彼此熟悉了,總會有心生厭煩的那一刻。當熱戀過去,進去愛情的平淡期的時候,就會或多或少忽略對方的感受。爭吵,在所難免。其實,爭吵對於感情,並不都是壞事。恰當的爭吵會促進夫妻間的感情。
  • 戀愛中很痛苦,我該如何建立安全和諧的親密關係?
    然而,在嬰兒時期因為父母照顧方式的不同,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存在差異,培養出了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和不安全的依戀類型的人。而我們往往會選擇這樣的人:這些人能夠再一次確認我們已存在的、對親密關係的信念。除了對挑選伴侶的偏好不同外,在相處中不同的人對關係的經營也是不同的。安全型的成年人容易對戀愛關係感到滿意,對兩人相處中的磨擦能夠積極解決,戀愛關係也往往持續更長的時間,彼此信任,彼此承諾,互相依賴,在壓力大的時候向伴侶求助,也更願意在對方有壓力時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