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1
俗話說,旁觀者清。
以旁觀者看待美麗國大選,一直都覺得,他們不是在選好人、選稱職的人,而是從兩個不怎麼樣的人中,選出一個稍微喜歡一點的罷了。
過去學習傳統文化,聽老師講過這個問題:真的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的人,會不會參加這些大選?
老師說,絕對不會的。因為聖賢們講不出那些競選的話。
聖賢的第一品質是謙虛。說我如何優秀、如何偉大、如何聰明、如何了不起,聖賢們怎麼說得出口?凡是吹噓自己了不起的人,跟成聖作賢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所以,選舉說到底就是小人堆裡找小人。
另外,大家都投你的票,都贊成你上臺,能說明你這個人真的了不起嗎?
其實不能說明什麼。因為,投票的動機,人人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大約為了國家,有的人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人是因為討厭對方。
所以這一票投出去,所謂得票率高,其實是一錢不值的。因為每一票的意思完全不一樣,也只是一時一地的想法。
如果隔一天再投一次,可能結果完全不一樣的。他們竟然用這個來確定國家的主導力量,很兒戲。
2
當年,子貢就問過孔老師這個問題。
就一鄉而言,這還是非常熟悉的人,一鄉並不大,人人都知根知底的,祖上八代的情況,小時候尿床的行為,大家都很了解。
在這種情況下,子貢問:「鄉人皆好之,何如?」
一鄉之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喜歡一個人,這個人怎麼樣呢?能算得上是好人嗎?
說實話,這有點為難人,一個人被大家都喜歡,百分百地喜歡。這怎麼能做到呢?好比美麗國大選,全體人民都支持他,都喜歡他,得到了百分百的票,這個候選人肯定當選。
但子貢的問題是,「何如也?」這個人算得上是好人嗎?
學習論語、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明白這一點,我們追求的,不是知識豐富,不是學問優長,不是能力超眾,這不是古聖先賢關注的焦點。
而是,你學完這些,你是一個好人嗎?你的人品好嗎?
這才是關鍵。
這麼一個人人喜歡的人,大家如果投票的話,百分百支持的人,孔老師竟然說:「未可也。」他未必是一個好人。
那些得票更少的,就更應該注意了,百分百得票者未必是好人,你這個得一半票的怎麼能沾沾自喜,以優勝者自居呢?
3
子貢繼續發問:「鄉人皆惡之,何如?」
那麼一鄉之人,全部都討厭一個人,那個人怎麼樣呢?
既然,被所有人喜歡算不上是好人,那好人就一定在被人討厭的人裡面。子貢就提出了另一個極端的情況,所有的人都討厭他,這個人怎麼樣?算得上是一個好人嗎?
這是我們的通常思維方法:要麼喜歡,要麼討厭,無論對人還是對事,喜歡的就是好,討厭的就是壞。
如果喜歡的不是好的,那麼討厭的就是好的。
比如大家都喜歡抽菸,這個算好的嗎?肯定不算。這個絕對影響健康。那就可以推論,大家都討厭抽菸,這個才算好的。
結果,孔老師又回答,未可也。
孔老師把這個兩個情況都否定了。也就是說,我們在判斷一個人好壞的時候,不能這樣簡單地區分:大家都認為好的,就是好人;大家都認為壞的,就是壞人。
這裡面甚至還存在的一種相反情況,大家都覺得好的,有可能是壞人;大家都認為不好的,有可能是好人。
那麼標準到底在哪裡呢?
4
這次,孔老師沒有等子貢問「何謂也」,就自己主動把答案說出來了。
這個主動說的情況,在孔老師講學中也是很特別的。一般情況是,不問不說,問了不一定說,但沒有問、主動說這個情況不是很多的。
這個意思也很明白:關於人的好壞評判標準,你沒問到點子上。
應該是怎樣呢?「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說一個人好,要看這個評價的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只有一鄉人中的善人都說他好、都喜歡他,一鄉人中的不善之人都討厭他,這個人才是好人。
也就是說,這個事得具體分析,要一個人一個人地盤算、統計、認定才行。光是泛泛地說好、計算投票,就判定大家都支持的人好壞,是遠遠不夠的。
這話說得太好了。
如美麗國大選,有的人得到的票雖多,但投票的人如果非良善之人,是唯恐天下不亂之輩,甚至是仇恨社會之人在支持自己,這個票得到了,只能說明整個社會的人心都在變壞,應該感到恐懼才對,怎麼能高興呢?
5
以上所說,是如何評價一個人的好壞。
對這一段經文,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即我如何來看待一鄉之人。
一鄉之人,我皆喜歡,這個看法怎麼樣?
或者說,一鄉之人我都討厭,這個看法怎麼樣?
孔老師都說不可,並提出應該對一鄉之人的善者,要喜歡他們;對不善之人,要厭惡他們。
這個解釋也說得通,也很有現實指導意義。
不只是一鄉之人,就是單獨面對一個人,也應該是這個態度。對他善的一面,要肯定;對他不善的一面,要厭惡。
對待一單位之人,也應該是這個態度。不能說人人都好好好,要有善惡是非觀念。這是社會正氣的基礎。
我們看待美麗國,也應該是這個態度。
它有好的一面,有正確的一面,有成功的一面,這是不能否認的,這些都應該向它學習。但必須也要看到,它裡面的確有不善之人、不善之事,甚至有惡毒之舉,這是一定表達厭惡之情、嚴加提防的。
一味說好,一味說壞,都不是孔老師提倡的善人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