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智商處在一種動態變化之中,且在大部分情況下都無法發揮最高水平。
當人們在生氣的時候,智商卻在急速下降,因此也常常幹出一些衝動的事情來。其中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它涉及到了生理、心理以及環境需求等因素。從整體來看,情緒屬於感性的力量,當感性的力量佔據上風時,理性的力量必然處於弱勢;從內因來看,情緒化的東西更能揭露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所以當一個人徹底的暴露其真相時,理性也就不在了。今天的文章,將從各個層面,對人們為什麼生氣時智商下降做出分析。
能夠使個體發起一個行為或者進行一個決策的力量主要有三方面:情緒力量、本能需求力量和理性的力量。但是按照喚醒水平來看,情緒力量大於本能需求,本能需求大於理性的力量。以吃飯為例:正常的一日三餐是本能需求力量,每頓飯控制合理的量屬於理性的力量,在正常的一日三餐之外的零食或者加餐,屬於情緒力量。正常的一日三餐不能滿足你的情緒需要,所以你要吃零食和加餐,這表明情緒力量遠遠勝於其他兩種力量。
人們在難過、傷心、孤獨或者生氣的時候,都會有吃零食或者加餐的需要。此時,個體的本能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既不會發揮作用讓個體進食,更不會阻止個體進食的需求。作為理性的力量想要控制進食的量,可是這股力量根本不是情緒力量的對手。所以經過一番掙扎之後,你還是選擇了加餐。當人們產生某種情緒時,幾乎所謂的行為都在為擺脫或者維持此時的情緒而努力。這就意味著在情緒、本能需要和理性之間,情緒可以優先喚起個體的行為,所以當你生氣時智商在下降。
情緒優先喚起個體的行為,它使個體以最簡單粗暴的形式擺脫或者維持某種情緒狀態。這是一種逃避問題的策略,它的目的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在於消除不良情緒維持愉快情緒。無論智商多麼高的人,當他生氣時,所有的學過的知識、積累的經驗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他本身面對的就不是一個問題情境,情緒的力量選擇首先解決不良情緒或者維持愉快情緒,而智商(理性)則是要面對具體問題時才會湊效。讓情緒接管大腦,無論智商再高都必須等情緒平復之後,才有機會發揮功能。
無論是情緒理論、本能需求力量還是理性的力量,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所有的力量的生理基礎就是人的身體,其中大腦皮層佔據了大部分位置。與情緒有關的大腦皮層包括前額皮層、前額葉、前部顳葉、杏仁核、海馬和前部扣帶回。智商在心理學中稱之為能力,包括了認知能力和晶體能力在內的十幾種能力。能力的生理機制幾乎包含了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根神經突觸,每一粒神經遞質。
當人們在生氣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資源都分配到與情緒相關的腦區。這就意味著已經沒有其他可用的資源來做其他事情,看上去就像是智商急速下降一樣。就像是電腦的進程被佔用一樣,它沒辦法處理更多的事情了。就好像是你一手提了一隻水桶,就沒有辦法再提第三隻水桶道理一樣。大腦資源分配理論同時也驗證了,情緒的力量擁有最高的資源分配權。只要個體產生情緒,都會優先使用身體的資源。
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習得了某些生存模式。這些生存模式以隱秘的方式指導個體的行為,包括控制個體什麼時候需要情緒的力量,什麼時候需要理性的力量。當個體意識到理性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生存模式就會引導個體開啟情緒力量模式。這種主動放棄理性的方式,稱之為戰略退卻。個體會有意識的讓自己看上去很生氣,以便於問題能夠儘快得到解決。他並沒有完全被情緒的力量所掌控,而是在一種十分清醒的狀態,所採取的情緒策略。
哪怕個體並沒有很生氣,也會表現出一副很生氣的樣子,目的是渴望通過他人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或者將問題的責任推卸給他人。他們頭腦非常清醒,只不過是選擇性的放棄理性解決問題的思路,而是讓自己看上去很生氣,好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樣。有些人並沒有喝醉,只是假裝喝醉的樣子,用這種方式來處理問題。本質是這种放棄理性的方式,會讓個體產生智商下降的知覺。
總而言之,個體的情緒力量可以優先喚起個體的行為,並且情緒的力量優先使用身體資源,這就導致了智商急速下降的情形。此外戰略性退卻,讓個體主動的放棄了智商,也是看上去智商下降的原因。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