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否能成大事,主要看境界,大氣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事業的高低。
大氣的人,有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他們從容大方、成熟寬厚,讓人心折。大氣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風範,也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對人、對事、對己三個方面。
1、對人寬容,不計較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人與人之間相互關聯。無論利益感情,有關聯就意味著有摩擦,有碰撞。
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金無足赤,人非完人,學會理解,學會寬容,才是一個人的大氣與格局。
蘇軾有個朋友叫韓宗儒,喜歡吃羊肉。知道蘇軾的手跡很值錢,所以他隔三差五就給蘇軾寫信,然後拿信換錢買肉吃。蘇軾的學生黃庭堅知道後,調侃蘇軾:古有王羲之以字換鵝,今有老師以字換羊啦!蘇軾聽完哈哈大笑。
一天,蘇軾公務繁忙,正在會客,韓宗儒接連給他送來好幾封信。並且專門派人來等候回函,「立庭下督索甚急」,讓他快點寫回信。
蘇軾幽默地告訴來人:「回去告訴韓宗儒先生,本官今日斷屠!」韓宗儒貪小便宜,拿私人書信去換錢,確實不厚道。但是蘇軾卻沒有生氣,反而一笑置之。在被冒犯之後,依然有一份幽默,沒有讓韓宗儒失了面子。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很多人眼裡揉不得沙子,凡是總要有個計較。這樣固然愛憎分明,但是卻常常毀掉自己的人際關係。
對人寬容是一種修養。人和人之間的摩擦總是難免,若是斤斤計較,早晚鬧得不可開交。得饒人處且饒人,遇到不順意的事,不順心的人,不妨大度處之,置之一笑。
2、對事超脫,不沉淪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世間,無論如何也逃不過命運的撥弄。猝不及防的打擊,始料未及的挫折,從天而降的好處,唾手可得的利益,隨時發生。
命運對蘇軾有著特殊的惡趣味,從二十多歲開始,他的親人接連去世,仕途坎坷,一生都在貶謫流浪的路上。可是蘇軾以獨特的超脫,擺脫了命運的捉弄。從一個銳利傲慢的少年,成長為一代文豪大師。
被貶黃州,遠離廟堂,仕途幾乎斷送,他卻救助棄嬰、改變民俗。被貶惠州,偏僻荒涼,他卻笑啖荔枝,改良農具,在鄉野為百姓做些實事。被貶海南,文化沙漠,他卻抄書育人,為海南開一方文脈。
凡是陰影,皆有陽光。老子說:禍福相依,萬事萬物都有好有壞。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沉溺其中只能讓自己沉淪頹廢,一蹶不振。因勢利導,把事情往好的地方引導,人生才能譜寫新的篇章。
3、對己豁達,不執迷
老子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逞已見的反而得知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
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反省自己,放過自己,人生才能大氣從容。
蘇軾年少得志,幾乎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天才。科舉之路一路暢通,文壇宗師青眼有加,功名在身,嬌妻在側。每日出入詩社茶館,都有一大批粉絲擁簇。
蘇軾很傲,「我」永遠放在第一位,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對待上司也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面孔。陳希亮罰了他的俸,他轉身就是一篇《凌虛臺記》,把老陳好一頓褒貶。王安石恪守古禮,蘇軾兩句話就能讓人下不來臺。直到貶到黃州,貶到那個沒人認識他的地方,醉漢無禮衝撞了他,他才突然驚醒。
「自喜漸不為人識」。沒有誰一定要認識你,沒有誰一定要重視你。天地廣闊,你只是滄海一粟,無足輕重。明白這一點,人就不會太過執迷。
蘇軾放下所有的身份,徹徹底底融入農人的角色,他用心耕耘自己的「東坡」。修建水渠,插秧除草,收穫糧食,養活自己,他放下了「我執」,走出了貶官的陰霾,也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一個人被名利困擾,為升官貶官憂心忡忡,說到底,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真正的豁達,是放下,放下自我,放下我執。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萬事不縈於心,波瀾不驚,淡定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