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雙方溝通減少,見面減少,結婚和單身差不大多,只是不得不面對一起過日子。
但是一加一小於二。
喪偶式婚姻問題還主要停留在雙方的交集上,比如:
但是孩子管生不管養,就連累到下一代的幸福了。這個事件暴露出來涉及到事情中的人,都沒有親密的家庭關係,對於第三代小章這一代,都屬於管生不管養。
作案女方的家人提到她,是這樣的記憶:快30年,沒回過老家,多年不和家人聯繫,家裡老人去世,也沒有回來看一眼。
作案男方,小學文化,在家裡是務農,出村打工前,和妻子沒有離婚,只是撕了結婚證,以示離婚,他的父親過世,他沒有回去,而他的孩子也是隔代在撫養。
已經死去的女童,她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但因為夫妻感情已破裂,所以並不在一個地方),她由老人撫養,她的父母在她出事的時候,正在鬧離婚。孩子的爸爸和他的父母也幾乎沒有什麼溝通。
完整家庭環境的缺失,導火整個事件的悲劇:兩個互相缺少家庭關愛也不和家人溝通的大人,自殺殉情,兩個感情破裂的夫妻,在孩子出事的時候鬧離婚,更別提一起想辦法報警求救。而遠在村裡的作案男女的家人,對殉情雙方的信息知之甚少。
死去的是三個人,但是他們的家庭都在默默承擔著家庭破碎的慘痛。
管生不管養回到最初,生孩子對於中國人的意義是什麼?傳宗接代。
無論是窮人富人,高貴還是貧賤,都希望血脈傳遞,總覺得只有這樣,「香火」才興旺,但是,傳宗接代究竟為了什麼,大家往往忽視了。這導致一個現象,窮人越生孩子越窮,富人生了很多孩子卻苦於爭財產而鬧得支離破碎,而對於夫妻感情,卻很少有人用心經營。
可怕的是,對人類而言,想要入行任何職業、擁有任何資格,都需要學習考試,唯獨對於戀愛、結婚卻不需要。結婚證只是證明關係的法律憑證,而對於如何做好父母,教育和撫養子女,確是無證經營。
的確,已經是21世紀了,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包辦婚姻已經是過去式,婚內、戀愛期間出軌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是大人的各種不負責,不應該孩子來承擔,如果倆人沒有確認是否有能力、有意願一同撫養一個孩子,就不當讓孩子出生到這個世界上。
比如謝霆鋒與張栢芝的糾葛,王菲與李亞鵬的感情糾紛,讓他們的孩子生在不能得到完整父愛母愛的家庭中,這是怎樣的無奈。
管生不管養對於中國人的第二個難以啟口的原因,重男輕女。
在80後的一代人,尤其明顯。追溯到封建時代,女人沒有社會地位,還只是男人的「附屬品」,也只是為了傳宗接代的存在。但是這種男尊女卑的思想,並沒有讓21世紀的人完全抹去,很多家庭,男孩還是比女孩享受更多的寵愛。
死去的孩子,正好也是一個女孩。當兩個租客要帶著她去當伴童,並且可能給紅包的時候,老人心動了。老人有佔小便宜的心理,也不排除對女孩的寵愛不夠,還不至於太過擔心孩子生命安全。
但是,我們有必要深思,一陰一陽謂之道,女人存在的意義,遠不止在於傳宗接代。她們如今可以承擔起男人能做的事情,同時生兒育女。
管生不管養暴露出第三個家庭問題:還有很多家庭,收入體系還不足以支撐讓一個孩子生活在健康、有愛的家庭裡。
飛漲的物價通貨膨脹是根,996、加班等熬時間的工作模式是催化劑,勞酬不對等,勞動力供大於求,是因……
在這個事件中,三個家庭雖然在感情上經營是短板,但畢竟家庭環境不夠富裕,所以很多基本生活條件都很難滿足,感情夾雜其中,顯得尤為尷尬,每個人都在努力打工多賺點錢養活自己或者自己在乎的人,但是每個人能做的都很少——農村出身,學歷不高,只能在底層打工,自然賺不到太多的錢。
但是,無論這一代,大人有多麼不成熟,肩負多大的負擔,或者多努力工作賺錢。都不該拿感情開玩笑,拿婚姻當兒戲。
如果愛,請深愛,如果結婚,請負責,如果想要孩子,請撫養。
大人有責任為下一代撐起一片天,讓他們不再承受上一代經歷過的痛苦。
無論是教育、是陪伴,是親情,是家庭的完整都好。
孩子沒有經過任何選擇就來到這個世界上,涉事未深,不應當為上一代的糾葛承擔太多。
比如9歲女童太懂事了,總是在說自己安全,沒事。也讓大人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她真正的處境是怎樣的,她也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及時報警,保護自己的安全。
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
希望從此之後,大人成熟起來,多為孩子想一想。這才不枉這個孩子的死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