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篇文章的原由說起來有些可笑,就是在遞交給公司外部的一份報告當中據實反饋了一些情況,結果受到了批評。在接到領導電話的過程中內心還是很惶恐的,就像真的犯了錯的小孩。但事後靜下心來想一想,似乎又有一些不同的感受。這裡並不想指摘批評者的立場,反倒是想聊聊整個事件處置過程中自己與這個世界之間的衝突,這可能是比事件本身更引人深思的東西。
一、 破碎的我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對於「立」,我更傾向理解為一個打碎、重組、而「立」的過程。回顧自己並不豐富的成長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重塑的過程。從原始的矇昧無知,到青春期的自以為是,從大學校園裡的書生意氣,到工作後的曲意逢迎,這甚至讓你會懷疑自己有多重人格的嫌疑。也許因為我並不是一個善於在破壞中同時重建自我的人,因此在夾帶雜質潛行多年之後,留在鏡子裡的只剩一個連自己也看不清楚的自我。平時或許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在遇到矛盾與衝突的時候,這種撕裂感就會讓你感到愈發的疼痛: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什麼最重要,因此便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在外界標準的裹挾下,逆來順受。
二、 重塑自我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並沒有什麼發言權,也不想講什麼大道理,只是聊聊自己的思考。所謂重塑可簡單理解為一個「挑挑揀揀」的過程,留下重要的,拋棄不重要的。這個過程無所謂對錯,畢竟大家的三觀不一樣,最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獲得什麼樣的人生體驗,終歸是要對自己負責。方法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很難,首先,從整體上看,梳理龐大的價值觀體系本身就很難;即使列了一個提綱,在取捨過程中,也會有「我都想要」的貪念、 「回頭再說」的惰性,面對的也不會都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因此我更建議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去從每件小事做起,腦子裡多一份清明,對於遇到問題做更深層的思考,一點點去積累,最終實現質變。就像這篇文章的起因那樣,發生一件「小事」,引發一個思考,然後努力獲得一點點的重塑。
三、 世界、我與自由
如果簡單劃分,可以把存在分為「外部存在」與「內部存在」,也即世界與自我。決定自己快樂與否準則的是自己,但是是否合乎準則的客觀事實來自世界。所謂「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就是外部世界,「意」就是自我標準。當「人生」合乎了「意」,人生也就得到了所謂的自由。那麼實現自由的方式有哪些呢?
其一,降低標準期待,人生不如意自然也就剩下十之一二,但這多少有自我麻痺的嫌疑,並不符合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二,迎合社會標準,以社會主流標準為準繩,做人行事,在規則內按規則辦事,人生不如意自然會少,簡單點就是順勢而為;
其三,秉持原則,改變認知,人生不如意可能仍有十之八九,甚至更多,我們需要做的是選擇如何看待這些所謂的不如意或者得意,努力做到「以物喜而不忘形,以己悲而不心死」,關注內心的寧靜,這也是最難的修行之路。
總結一下,自由之法,其一自我放棄,其二放棄自我,其三守則靜心,三者做到極致均可得到自由,而最痛苦的莫過於游離在三者之間,煎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