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和有分寸的人交往。
人生在世,凡事不可過度,否則物極必反。
做人太過,容易走不長久;做事太剛,容易招致橫禍。
人生有度,過則為禍。
做人忌滿,萬事求缺。
說話有分寸,不隨意戳他人痛處
《荀子》中有這樣一句話:「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好好說話,就像春風拂面一樣讓人舒服;
尖酸刻薄,只會讓原本的感情支離破碎。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蔡康永曾說:「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是什麼樣的人。」
能夠好好說話的人,往往都是能把別人放在心上的人。
誰都會說話,但不是誰都能說好話。
會說話的人,不僅能讓人得到尊重,更能暖人心。
說話的藝術,在於一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這種分寸感往往體現在看透不說透。
看透,是一種智慧;不說透,則是一種心胸。
做人留餘地,不把別人逼入絕境
官渡之戰期間,陳琳作為袁紹的幕僚,寫了1700多字的《討賊檄文》痛斥曹操。
不僅說曹操「行盜賊之態」,而且還數落了他的祖宗八代。
讀了陳琳的檄文,曹操當即驚出了一身冷汗。
不久之後,曹操的大勝袁紹,陳琳也被生擒。
一時間,處死的聲音不絕於耳。
受到如此屈辱,換作其他人,可以早就趁機報仇,以洩心中不快。
但曹操卻因惜才,反將陳琳留在身邊委以重任。
跟隨曹操之後,陳琳不僅為建安文風又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成功躋身「建安七子」之一;
而且為曹操出謀劃策,更被學者盧弼稱讚「料事之明,與魏武不謀而合」。
曹操這種得饒人處且饒人的胸襟,讓很多人心甘情願追隨他,也助他成為一代霸主。
《菜根譚》裡有一句話:
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做事待人留有餘地,不僅可以留住人心,而且可以助人成事。
一個人的風水,往往就在自己的身上。
當你得勢之時,沒有對別人趕盡殺絕。
在你失意之時,也自然會少了一些落井下石。
《傅雷家書》中有句話,「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很多時候,饒過了別人,就是放過了自己,甚至是成就了自己。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下了生機和退路。
交往不逾矩,不衝破別人的底線
漫漫人生旅途中,我們逐漸和很多人走散了,才明白無論什麼關係,最合適的距離其實是適可而止。
周國平曾說過: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不清晰,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我們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其實都要學會克制自己,把握分寸,不衝破別人的底線。
因為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彼此離得太遠,會感覺寒冷;互相靠得太緊,又會覺得刺痛。
曾國藩曾說,最喜歡「花未全開月未圓」這七個字。
因為花一旦盛開,就離衰落不遠了,月亮一旦全圓,就離虧損不遠了。
會說話的人,既能暢所欲言,又能不戳人痛處。
會做事的人,既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又能不把人逼入絕境。
好的關係,既能惺惺相惜,又能不越過彼此的底線。
做人忌滿,萬事求缺。
花半開,酒半醉,懂得適可而止,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