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於網絡
整理書架,發現了一本《把快樂還給自己》。這是多年前買的,為了緩解當時在FS的憂鬱的心情而買的。但是對不起胡謝驊先生了,當時由於過分地焦慮,根本就沒有定下心來看完這本書。倒是今天,倒是對這本書的名字情有獨鍾。
的確是這樣,快樂是我們自己的,不是別人給的,更不是外物給的。只是,我們對快樂的認識還不夠。
凡夫不明而迷惑,多以外界的物質為快樂的根源。現象如此,富人總是比窮人能得到更多的快樂,因為錢可以買到很多的東西,在今天這個社會,甚至可以買到感情。以前,我們總是相信感情的如何純潔,但時至今日,似乎金錢的力量可以瓦解一切。我和你同樣的內在能力、同樣的外表風度,你說感情是選擇我這樣的窮人還是選擇你這樣的富人呢?金錢或許不能直接買到感情,但他可以從感情的外圍入手,通過更多的物質去關懷,通過更多的精神享受去吸引。更有明證的是婚後生活。或許婚前是以濃烈的感情為基礎的,但婚後的油鹽醬醋的生活卻是需要物質基礎的。所以,有些人婚後的感情淡漠了,有些人婚後的感情出軌了,關鍵都在於外在的物質等誘惑。所以,我們的快樂被外界的金錢與物質打敗了、俘虜了。
所以,反過來說,金錢物質是雙刃劍,既可以帶來暫時的快樂,但滿足不了難填的欲壑,遲早會陷於再度的、根本的不快樂。正因為如此,先知先覺的佛陀告訴我們,凡夫的六根、六識、六境、六塵只是徒增煩惱,而煩惱的根源在於貪嗔痴。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欲望的追求最終導致的是煩惱和不快樂,甚至是傷害了自己而淪入地獄。比方說眼睛,眼睛的特徵是「明」,是內明,而不是執著於外界的形色。眼睛能看美色,快樂嗎?快樂!看多了呢?想法就多了,就生了其他的欲望與煩惱。眼睛能看書,快樂嗎?快樂!如果不加節制呢?最終是失明。
做個凡夫,未嘗不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凡夫,只是要學會一定的自足,不要被外物蒙蔽了心靈,那麼,我們依然是快樂的。
有境界高一些的,能夠把物質滿足帶來的快樂上升到心智追求的層面。我們來看一個定義,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目標達成所帶來的快樂心情。所以,成功是一種心情,是快樂的心情。這個境界已經高了許多。凡夫的境界是金錢與物質的佔有,所以導致的行為就是顯富與拜金,講求穿金戴銀,講求山珍海味,講求別墅豪宅,講求香車美女。但這種成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心情的快樂。所以,成功沒有大小可言,只有快樂與否這唯一的標準。辦公室文員的職務不高,但他做好了一份平時做不出來的文件,他很快樂,他成功了。總經理的職務很高,但經營決策失敗了,或者是市場沒有如期打開,他很難過,他是不快樂的,他確實沒有成功。職位高低有區別,事情的大小有區別,但快樂的心情可以是一樣的。
以前工作期間,我多次灌輸給大家這樣一個觀念:幹部是幹什麼的?幹部就是幫助下屬達到成功!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幫助別人提供一個成功的環境,讓別人能夠獲得成功的喜悅,那就是盡到了我們之所以為人的基本職責。下屬不懂得設定目標,你可以來幫他;下屬缺乏必要的工作技巧,你可以來引導他;下屬碰到了一時逾越不了的障礙,你來幫助他。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你讓他嘗嘗成功的快樂。一個人之所以成長,就是獲得了一些成功的快樂與繼續成功的願望,而不是有些管理學者所謂的「控制」。
到了這個層面,我們都能立身處世,著眼於自己要去做的事情,設定自己的目標,努力做好各種準備,最終達成目標而享受成功的快樂。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要呼籲我們的領導們、家長們、朋友們,對我們的下屬、對我們的孩子、對我們的朋友,如果盡力做到引導、扶持,那大家都會充滿快樂。
當然,最高的境界在孔子,在佛陀,這才是真正的精神層面上的快樂。以前我們讀孔子,聽到的都是批判。後來讀孔子,說他是封建禮教、仁義道德。今天看來,我們的理解有問題。梁漱溟先生讀孔子,讀到的卻是快樂的精神。
梁漱溟先生有一段話:孔子說「仁者不憂」,到底仁者是怎樣的呢?就是不憂的人,反過來說,憂者便是不仁了。要做到仁,必須要不憂,不憂就是仁了。所以也可以說仁者就是樂了。
其實,快樂才是孔子生活中最為昭著的色彩。孔子對顏回有多次非常重要的誇獎和讚嘆,特別是對他的「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上。「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一段重要的文字,明確了孔子對仁者快樂的主張。
如果說顏回只是自己「不改其樂」,那麼境界依然不夠高,或許最多和莊子差不多。莊子的逍遙遊,只是自我的解脫和快樂,他關心的不是別人,而僅僅是自己這個個體。孔子不一樣,佛陀也不一樣。以前,我們對孔子也好,對佛陀也好,都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他們是虛無縹緲而可望不可及的。事實上,孔子是入世的,希望自己的快樂本性的主張能夠普適於大眾,能夠運轉於政府,所以孔子的最高理想就是希望我們「找到原來的那個東西」,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像小孩子、鄉裡人那樣地去生活」。而佛陀雖然是主張出世的,但卻是主張普渡的,根本著眼點確實在於利他。只是大乘小乘的區別讓我們誤解了佛法的根本,好在慧能大師強調了自性快樂。
總結起來,快樂的最高境界確是在於自性、本性,因簡單而快樂!
所以說,我們主張的是把快樂還給自己,因為快樂本來就是自己的,在我們的自性中,不是去追求快樂,而是找回快樂。為什麼是找回呢?因為我們把快樂弄丟了。
怎麼會弄丟的呢?佛陀主張是因為我們的六根不清淨,六塵蒙蔽了我們,所以要撥開迷霧,找回自性佛。孔子的主張是生活失去了本來的純真與簡單,都被所謂的知識與計謀蒙蔽了,所以要去除功利,回歸當下的簡單生活。前面,我們還提到了成功的概念,著眼點在利他。所以,怎麼弄丟了快樂就怎麼找回來,渠道無非是三個方面:自性、簡單、利他。
首先來看看自性。六祖慧能強調,「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覺就是佛祖。孔子也強調自性,只是他沒有用這個詞語,意思一樣,就是要讓我們找到生命中所固有的那份真實情感。
所以,自性,可以理解為本性。我們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快樂的,只是在成長的路途中被一些物慾、權勢、知識、經驗給迷誤了。有時候,我們要決定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問問自己,如果沒有領導在,我會怎麼辦?如果沒有別人看見,我會怎麼辦?如果我的能力足夠強大,我會怎麼辦?也即是說,我們不要去做違心的事情,不要去做順從的事情,不要去做投合的事情,不要去做似乎有道理的事情,而是要順著自己最為純真的「心」去做事情,那麼,我們就是快樂的。
前段時間一次晚飯,我在飯桌上就承認了,「在FS,我確實做了一些違心的事情。以前也有,少,但在FS非常多,因為各方面的勢力太複雜了。」是的,我找到了我自己在FS期間不快樂的一些原因,在於違心,在於心隨境轉了。
其次,我們來看看簡單。簡單就是直接的意思,就是第一反應的意思。很多的專家告訴我們,直覺不可信,第一情緒反應不可信。事實上,只有直接反應才是天性、本性,也才是最為簡單的。我們很多的學問,除了讓我們進退維谷以外還能有什麼用處呢?
某人在寫一份制度,他想到了董事長是什麼可能思路,他想到了總經理是什麼可能思路,他也想到了人民群眾的反應會是怎樣,所以,他的猶豫太多了,以至於做出來的東西成了四不像。
以前,看過李小龍的電影,在講解截拳道的時候,他把徒弟的手錶扔出去了。徒弟的反應非常快,直奔手錶,接住了。李小龍說,這就是截拳道,講究的就是簡單直接。武術如此,思考如此,學問如此,工作也是如此,只有簡單直接才能帶給我們快樂。而愁腸寸斷,東顧西慮,根本就做不出正確的結果來。結果不正確倒也罷了,關鍵是我們由此而失去了快樂。
最後再來講講利他。利他的精神是屬於至高境界的。一般人總是講到「我」,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如果都以自己為中心,那就根本無快樂可言。你要自己快樂,你要別人讓你快樂,那就矛盾重重了,那就衝突四起了。我們的快樂應該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上,而不是自己想盡一切辦法去佔有、控制。
談到佔有和控制,我們舉兩個例子。大一點的例子,漢武帝。從皇帝的角度,他很成功,垂名千古;從快樂的角度,他只是一個凡夫,甚至連凡夫都不如。臨終前,為了能夠讓幼子弗陵掌控皇權,想辦法處死了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對,弗陵掌控了皇權,但他們快樂嗎?武帝自己不快樂,弗陵不快樂,鉤弋夫人就更不用說了。我們再來看看企業的權力鬥爭。是的,小部分人弄權,上了臺,掌了權。可是,他們快樂嗎?上了臺就防著下臺,成天提心弔膽;上了臺就成了眾矢之的,成天防著暗算。這沒有什麼快樂可言。
真正的快樂是讓別人快樂,是一種「無相布施」而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快樂無處不在,本來就在。我們不要再被蒙蔽,而是應該回到自己的本性上來,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我們應該懷有利他的精神,獲得更大的、更多的快樂。把快樂還給自己!
很多年前寫的,今天看來仍然如此,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