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2020-10-07 羅志淵



如今社會,大多數人壓力很大。有些人愛上喝酒,其實他們愛的不是酒,而是醉酒時的那種感覺。醉酒的狀態,只是暫時讓你忘記生活中的痛苦,等你清醒過來,就會倍加痛苦。


生而為人,心中難免會有各種不滿或者抱怨,如果不懂及時調整心態,這些負面情緒就會成為痛苦的根源。當你每天陷入痛苦的情緒,就會產生自卑、懊悔、嫉妒、痛恨等情緒。陷入負能量漩渦的人,是很難過好人生的。


在成長中,會有各種煩惱。也許有人瞧不起你,也許有人恥笑你,也許有人挖苦你……如果你過分敏感,承受不了生活的打擊,就有可能徹底崩潰。有一些年輕人,選擇自殺,並非在物質上缺乏,而是精神上承受不了打擊。這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其實,你只要堅強去面對一切問題,隨著歲月的沉澱,那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當你回首那些往事,你會發現,那些曾經特別在意的事情,其實都是小事。


所以,在人生中,要學會獨自去接受一切挫折,不要輕易屈服。儘管生活很累,也要把悲傷埋藏在心裡。即使遍體鱗傷,也要咬緊牙關,堅定的向前走。當你走過障礙,並將全部精力去發展自己的事業,那些苦痛,就會變成價值。

相關焦點

  • 人生不如意、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自己人生不如意,甚至可以說是痛苦,尤其是一些有不好經歷的人更容易陷入痛苦不如意的境地,有的甚至一度陷入崩潰的邊緣,痛苦程度可想而知!說到為什麼自己感覺不如意,痛苦的原因時。大家一定會說出很多很多的原因。
  • 人生充滿痛苦和不安的根源是什麼?
    佛陀早就告訴過我們:諸受是苦。(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嘆:所有眾生都有一顆本自具足的菩提心。它一直在那裡,從未離開過我們,所以修行不為再去成就什麼、證明什麼,而只是引導我們放鬆下來,慢慢去貼近本心。 我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本心,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大都在牽著我們朝與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習慣,尤其是心的習慣,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窘境,比如前面說到的緊張對抗,還有趨利避害、推卸責任、自以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
  • 生命探索|人生痛苦的根源
    人之所以痛苦,並非由於記憶,痛苦的根源在於把自己看得太重。釋迦佛徹悟後當即便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和我一樣的智慧德相,只是因為對自己太過執著,才不能覺悟。莫要曲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含義,這句話的本意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 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人之所以痛苦,完全是由於欲望得不到滿足。但欲望終歸是欲望,也許它永遠都無法滿足,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叔本華說過: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和欲望得到了滿足。為何得到和得不到都會使人痛苦?因為人們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永遠沒有盡頭。未曾得到有未曾得到的痛苦,得到了有得到的不滿足,又會生出更大的欲望。
  •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引發人痛苦的原因很多,諸如疾病、災難、生活打擊等。如果能正確面對,其實這些痛苦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就會消減,傷口就會自然癒合。但如果欲望沒有得到適度管控,不知道節制,欲望與能力不匹配,那痛苦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你,而且極易造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悲劇。
  • 愛,是痛苦根源
    愛,是痛苦的根源。世間所說的愛,無非是愛國、愛某團(群)體,愛家人親情,愛某人,愛某物、某嗜好、某事件。而這些,從剖析人性靈魂的角度看,都不是純粹的愛。愛國愛某團(群)體 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五講四美三熱愛」,樹立正面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這個「愛」是泛愛,具有它的社會屬性。我們愛它們,但如何去表達去做去體現?
  • 人生痛苦的真正根源
    對人生的困惑,歸結起來,無非兩大類,借用佛家的話說,便是色與空。色代表情感的困惑,空代表生命意義的困惑。這兩類問題,想來想去,也許到頭來仍是困惑。不過,想的好處是,在困惑中仿佛有了方向,困惑中的尋求形成了人的精神生活。
  • 人痛苦的4大根源
    人生本是一場修行,每個人都在痛苦中煉心。作者:洞見·HeiFa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會感到痛苦?有個高贊回答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仔細一想,確實如此。就像《今日簡史》中所寫:「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都在於自己的心智。」歸根到底,人痛苦的根源,不過是以下4種。
  • 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如何超越痛苦?六祖說……(學壇經)
    個中對錯,我們不做更多的佛學辨析,我們想說的是,六祖的解釋似乎對我們俗人更有啟發價值。仔細思考,我們不難發現:人生痛苦大多源自「心執著」、「心染著」、「心滯」、「心靈不自由」。健康沒了,我們的心卻還駐留在健康中,因此,痛苦、懊惱不能自拔;愛情走了,我們的心卻還駐留於愛情之中,於是死纏爛打決不放手,痛苦了自己,傷害了別人……六祖啟示我們,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心靈遂順世事,世事變化了,心靈應該跟著變化。健康沒了,我們就應該想到,肉體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出生、強壯、衰老、死亡是它的必然。這是一個任佛祖也改變不了的人生實相。
  • 一個人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佛學或者唯心主義哲學太過悲觀,對指導人生觀價值觀並沒有多大積極意義,其實並非如此,那只是你的膚淺理解,你並未深入了解。悲觀主義哲學所說的人生本就是苦,只是指人生本身,這種苦是客觀存在的,不受到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財富,性格,或者生理狀態的限制。無論貧窮的人還是富有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惱和痛苦,但這種苦,本質上來源於一個人的內心。
  • 人身心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人身心痛苦的根源是什麼?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個答案,有人認為是人自尋煩惱,也有人認為是疾病。有人認為是欲望太多得不到滿足,也有人認為人生下來就代表著是痛苦的,人痛苦的根源是「生」。小編認為這些只是身心痛苦的一面。認為人生下來就痛苦的,他們沒有看到也有人一生富貴平安。
  • 心胸狹隘,是人痛苦的根源
    生活中,我們時常能聽到有人說」誰誰真小心眼,真小氣」這樣的話,其實,就是在說一個人心胸狹隘的意思,生活中心胸狹隘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愛計較、多疑慮、常執拗、善怨恨。王陽明曾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 痛苦的根源,就像故事中的猴子一樣!佛法教會我們如何不痛苦
    猴子看不到自己放下苞谷和掰苞谷之間有什麼因緣、因果,當它把這些苞谷受用完時,意識會很強烈地想延續上一次的機會,朝著上一次的方向走去。「上次在那裡掰到了苞谷,我這次還去。」可是冬天已經來了,猴子不知道時間、因緣已經變化了,當它再來到這裡時,地裡一個苞谷也沒有了。它很感傷,因為過去的記憶產生了作用。猴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感傷,也忘了最初要這個苞谷是為了維持生命正常熱能的需求。
  • 期待,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這段隨性悠然的日子,我很享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很多人共同的追問。我的一位朋友多次對我說,活著實在沒有意思,想自殺,一了百了。作為一名遊刃有餘的律師和生意人,這位朋友在旁人眼裡一直帶著光環。她從成長到工作到婚姻,被愛被需要,可謂一路順風順水,偏偏高學歷高素質的她和丈夫所生的孩子,是一名來自星星的寶貝。患自閉症的孩子,讓她無比失望,一度活成行屍走肉,深陷痛苦泥淖。
  • 一切痛苦的根源,源於對自己的認知不夠深刻
    易有陰陽,事有正反,只要我們生存於世,遇到萬事萬物都會有對立統一,陰陽正反兩面;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會遇到挫折,面對磨難,有的人會痛苦不堪,難以自拔,有的人激情高昂,很快就戰勝了困難,向另一個巔峰,發起挑戰。
  • 人痛苦的根源(深度好文)
    比較誰的皮膚身材好,誰的老公對自己好,誰買的車配置高。越比較越覺得自己活得不幸福又過得寒酸,認為自己命不好,努力也變得沒什麼意義。有一隻蝸牛,它覺得自己長得很醜陋,所以很痛苦,不敢和其他的動物說話,甚至不敢對視。它每天都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長得那麼醜?為什麼我不能像黃鵬一樣擁有漂亮的羽毛,不能像公雞一樣有鮮紅的雞冠?」小蝸牛越來越自暴自棄,不和其他小動物玩。久而久之,大家忽視了他的存在。一天,蚯蚓知道有大雨來臨,通知所有動物做好準備,但唯獨漏掉了蝸牛。大雨來臨時,毫無準備的蝸牛被大雨衝下樹枝,摔得遍體鱗傷。
  • 不止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周中有6位小夥伴跟我說爆倉了,還有幾位小夥伴接近爆倉。不出意外的話,今晚或者周一基本上也就結果了。 本來這周在寫一篇很有價值的關於趨勢的文章,但是聽到這麼多爆倉的消息我就不想推了。 做交易不設止損,學的策略和技巧越多,就越容易爆倉。
  • 以幻為真是痛苦的根源,以幻求真才是幸福的源泉
    經常在悟空問答遇到有關如何解決焦慮、痛苦、抑鬱等不良情緒的問題。產生這些不良情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來自社會、家庭、婚姻、工作等等層面。但最終歸根結底是自身對於人生認識的迷茫和主觀上的太過於追求所致。以至於事與願違時,表現出懊喪和痛苦。從而不可自拔,一蹶不振。
  • 無法解決問題的痛苦,根源是什麼?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夥子愁眉不展的呆在咖啡館的角落裡。這時,一位老人走了過來,問道:「年輕人,遇到什麼困難了嗎?跟我這個老頭子說說,說不定能幫助你。」小夥子漠然的看了老人一眼,說:「我遇到的問題太多了,任何人都幫不了我。」老人接著說:「你現在有時間嗎?
  • 自我認知清晰才是解除一切痛苦的根源
    只有洞察生命的內在本質,才能發現人的痛苦、矛盾和困惑的根源。然而,對這段關係的理解和解決方法因人而異,導致了各種各樣的人生奇遇,從極度快樂到極度痛苦,從極度懶惰到極度疲憊。人的欲望太多,從外界吸收的標準太多,充滿矛盾。如果人不能理解自己——了解自我的根本目的是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和人生意義,即解決「你是否優秀,為什麼優秀」和「你想要什麼,最值得擁有」兩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