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覺得這句話,可以解釋我們深夜難眠時大多數人的鬱悶與糾結。
許多在感情上懂事的女孩,總是容易因為他人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錯,卻忍不住內疚和自責。
她們在每一個相處細節上都小心翼翼,最怕因為自己的一句言語、一個舉動而無意間讓他人感覺到不開心;
她們拼命付出,把真心和行動完全展露給他人;
她們總是被人稱讚高情商、熱心腸,可自己卻並沒有那麼瀟灑和快樂。
她們總是照顧他人的情緒,自己的情緒負擔卻早已不堪重負。
她們很懂事,卻總是要包容他人的不懂事;她們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卻總是把這份糾結自我消化,在一個個輾轉反側的夜晚裡鬱悶到睡不著。
我很想告訴這些女孩:
你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但如果能夠把重心回歸到自己的身上,一定能成就一個更為完整和豐富的靈魂,讓自己內心多幾分自如和快樂。
就像俞飛鴻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獨立自信的女孩子,從來不會把自己寄托在別人的身上。人生是我自己的,何須靠他人來獲得滿足感。」
從她們的困惑當中我也逐漸發現,我們的痛苦總是源於太過在意別人的想法。
我記得留言當中曾經有一個女孩叫小冉,她給我講過她的第一次戀愛經歷。
小冉在大學裡算得上系花的級別,不僅長得好看,性格也溫柔開朗,因此人緣頗佳。
多年以來,小冉身邊從來不乏朋友和追求者,幾乎是在溫暖和愛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女神。
她在大三談了自己人生裡第一次戀愛,當然,對方在各個方面也很優秀,鍥而不捨的追求下,小冉答應了他。
可在小冉和他戀愛一兩個月後,她卻覺得這段感情遠遠不如她憧憬的那般甜蜜美好。
她覺得對方時常對她忽冷忽熱,有的時候還許久不回消息。為了這樣的事,倆人鬧了許多矛盾,令她每天處於苦悶的狀態。
她不明白男友的心思,所以只能一個勁兒地揣測和不安,把自己折磨得身心俱疲。
原本小冉是一個性情開朗、溫柔大方的人,卻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總是為了一點小事,整日心神不寧。當男友最後和她提出分手的時候,她那無處安放的不安情緒也達到了峰值,她發了瘋一樣地乞求複合,一旦被委婉拒絕,就會一直追問原因。
她也不停地拷問自己,也問過身邊的很多朋友,自己究竟是哪裡做得不夠好,才讓他迫不及待地想要遠離。
朋友們都會安慰她,一遍遍地告訴她說,這不是她的錯。
可她卻始終跨不出泥潭,反而一再深陷其中,懷疑自己。
當時我記得看見這條留言的時候,一時間也不知道怎麼回復。我覺得她的男友固然有錯,他如此用心地追求小冉,卻在相戀以後,並沒有做到給她足夠多的安全感。
可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在一段感情裡,無論何時也不能夠愛到失去自我。即便是當我們尋找到了相愛之人,我們在付出愛的前提下,也一定要自愛和沉穩,才能夠去愛人。
我們尋找陪伴,是為了兩個獨立而豐富的靈魂得到溝通和共鳴,得到喜悅和希望,而不是讓誰去變成另外一個人的附屬。
蔣方舟也曾經在《奇葩大會》裡,講述過自己這種「討好型人格」。
她說:「我好像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我不會去跟對方爭吵,我非常地害怕起衝突,我也非常地害怕讓對方覺得不高興。」
可這樣的結果換回來什麼呢?
她發現,她這樣為他人考慮,卻沒有跟任何人產生所謂真正的關係。
並不是因為她情商特別高,或者是特別懂事,而就是因為她從來不會去產生任何的衝突。
所以你看,當你全身心地去付出和考慮他人,卻發現,並沒有人會在對岸等待著你,等著伸手去拉你一把,與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而取悅自己,卻能夠讓你不知不覺中在志同道合的路上,尋找到心意相通的伴侶。
我聽過一句話說,取悅自己,是站在命運之河對岸的樹,善待自己才能夠拒絕一切漂流。
是啊,很多時候,我們在乎任何人,卻唯獨忘記了自己,我們以為這是無私,可其實這就是自身的一種缺失。
把決定你快樂和舒適的權力從別人手上一定要拿回來,真正把握自己的心情和人生,你會發現取悅自己所帶來的快樂,將由內而外去成就一個自帶光芒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