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想必大家也聽過好多次了。事實上,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很多句子所說的這種情況,很多時候你特別想得到某個東西或者做成某件事,你甚至想好了下一步要幹什麼,可是最後往往不會往你所想的那個方向走。
一般來說,你越是想得到的東西對你而言就越為重要,完成的難度也會越高,大腦對這件事情或是事物的印象就會特別深刻。因為完成的難度比較高,所以這件事情的成功率並不會太高,這個時候現實和我們的期待差距太大,從而我們會記得特別清楚。而那些我們不是特別想得到的東西,可能最後還是沒得到,但是我們對這個東西並不會太在意,所以印象也就沒那麼深刻。綜上所述,只能說是越想得到越得不到這樣的事件我們比較容易記住。
期待與現實差距太大不免會讓我們心灰意冷,有些事不要期待太高,不要過於執著,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一些事情。
說到這裡,我們又引出了一個定律——墨菲定律,其實上面所說的這些都可以用墨菲定律去解釋。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Murphy)提出的,也叫墨菲法則、墨菲定理。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主要內容: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2.所有事做成的時間都會比你預想的要長;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這種情況將會更有可能發生。
根本內容:
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愛德華•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一名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參加美國空軍進行的MX981火箭減速超重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試人類對加速度的承受極限。其中有一個測試項目是將14個火箭加速計懸空裝置在受試者上方,當時有兩種方法可以將加速計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議的是,居然有人將16個裝置全部裝在了錯誤的位置。
於是墨菲得出了這一著名的斷論,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有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會有人按照這種方法去做。
舉幾個生活中墨菲定律的例子:
1.當你需要打計程車時,你會發現街道上的計程車不是被別人搶先佔用,就是很長時間的見不到車的蹤影;當你不需要打計程車時,你會發現滿大街都是顯示「空車」的計程車。
2.每當你決定好做某事,並且已經想好怎麼做,這個時候往往會出現其他意外,讓事情的走向不往你想的方向走。
3.公交車上標明禁止吸菸,當你等了很久的沒車,這個時候你會想著抽菸解解悶,剛點著車就來了。
4.你丟失了某樣東西,把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個遍,最後還是沒找到,當你買了新的之後,丟失的那件東西又會自動出現。
5.蛋糕掉在地上的時候,總是有奶油的那一面著地。
生活中還有很多可以用墨菲定律接受的事情,相信大家也遇到過不少。當年楊利偉升空之前,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的模擬訓練、操作,但是升空之後仍然拿著書,按照書上的步驟一步一步來,完成一步打一個勾,無論他多麼熟練,他這樣做就是怕墨菲定律。
說了這麼多,那麼墨菲定律有沒有什麼破解的方法呢?別著急,繼續往下看。
其實墨菲定律也是可以打破的,在這裡,我推薦一本書——《打破墨菲定律》,書裡介紹了一些打破墨菲定律的方法。
《打破墨菲定律》的作者是蘇珊娜•C•賽格斯特倫,作者認為悲觀主義更容易收到墨菲定律的影響。在悲觀者眼中,墨菲定律所帶來的威脅是無解的,這就導致他們會有一種宿命感——既然災難來了擋不住,那就聽天由命吧,到最後也就放棄了打破困境的機會。最後作者在研究中發現,打破墨菲定律的答案就是樂觀主義。在擁有同等的機遇,同樣的資歷和目標的情況下,取得成功的往往是樂觀主義者。因為在樂觀主義者看來,他們更願意相信美好的未來是可以實現的,並且也願意努力去實現它。
不難看出,打破墨菲定律的方法就是要擺脫悲觀主義。那麼如何擺脫悲觀主義呢?很簡單,你應該打破束縛、擺正心態,嘗試讓自己對未來的事物充滿積極樂觀的嚮往。
在書中,作者提出來幾個小建議:
1.每天記錄3件好事;
2.列目標清單;
3.寫下能幫助目標實現的3件事;
4.記錄自己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並寫出打算解決的辦法。
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卻能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
總結:
其實墨菲定律並不可怕,如果你把它當做一種夢魘,你就會一直被夢魘纏繞和困擾。如果你打破悲觀主義,積極應對困難,把一次墨菲事件當做是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一次值得總結經驗的小錯誤,或者採取防禦性措施,做好失敗的準備,那麼你就能打破墨菲定律的影響。
相信大家已經知道為什麼越想得到的東西越得不到,也知道如何去打破這種情況了,我是楊楊,一個心理學愛好者,如果覺得我說的還不錯,歡迎大家點讚加關注哦。
(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