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這句俗話稱之為「養兒防老」。
儘管大家對小孩的愛是出自於本能的,可是大部分父母也是會出現一點的自私心,感覺自己把小孩給養大,也是期望小孩日後能夠照顧自己,也能夠為自己養老送終,並且在許多父母的眼裡,這早已是習慣性的事了。
殊不知直到爸媽老了後來,有一部分老年人才會發覺,沒想到自己的小孩對自己是這般的忤逆不孝。儘管說仁義道德常常掛在嘴上,可是從有些行為之中充分能夠看得出,小孩壓根就毫不在乎自己。
先前見到過一個事情,是有關老人家無人送終養老的事,引發了很多人的重視。
沒想到這名老人家實際上並並不是沒小孩,相反的,她一共有4個小孩,可是現如今卻沒有一個小孩情願為老人家養老送終,之後被這幾個孩子,像「踢皮球」似的踢來踢去,最終被含著淚被送去了敬老院。
後來有些村鄰居不忍老人家一個人過,便把這些孩子都給叫來到面前,期望能夠做下統籌協調,而這些孩子列出的回應卻使人感覺這般的吃驚。
兄弟倆的話全是這般的相同:「我媽自己不缺錢,那時候她分錢的時候就沒給我分多少錢,我和我妻子全是依靠自己奮鬥出來的,如今大家家庭條件也不是非常好,壓根養不活她!」倆人的口頭上回應這般相同,也是免不了使人寒心,這下總算明白為何兄弟倆不給她養老了。
那時候到場的鄰居就在反問道,為何她的閨女也不願意給她養老呢,後來兩個閨女的看法則與兒子迥然不同。
一談起自己的母親無人養老,兩個女兒起先大哭後來又講出了自己心裡的真正看法:「我並並不是不願意給她養老送終,只不過是因為她之前年輕的時候做的事確實是太過分了,壓根就沒給過我什麼愛,那時候因為這些事,大家還大吵了一架,後來便極少往來了!」
小女兒也是搭話:「我媽給不給我錢不要再講了,之前她有多偏心,我們鄰居們全是明白的。實際上我也並不是真不願意給她養老送終,只不過是希望她能夠長長記性!不要再只感覺生男孩才有價值。」
從兒子和女兒的回應之中能夠看得出,等人老了之後,小孩之所以會不願意養老送終,實際上的原因區別是非常大的。
大部分兒子之所以會不願意為自己的母親或是父親養老送終,根本原因非常的簡單,便是取決於財物的分配。
閨女不願意給父母養老送終的真正的原因和錢財大都是不相干的,她們之所以會不願意為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最關鍵的也是在意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因為有一部分父母之前的偏心,讓這些小孩感覺父母的愛是不公平的,自己遭受了排擠,所以到最終她們才會出現如此的行為。
那麼身為爸媽,我們一般要怎樣對小孩進行公平公正的教育,才可以讓自己的晚年生活不會過得太悽涼呢?
一、不可以對某一個人偏心
說到父母對小孩偏心的這類情形,實際上是許多小孩都不能認可的。無論是爸媽對男孩子偏心,或是對女孩子偏心,都是會對受冷淡小孩的情緒產生十分嚴重的損害。
二、不可以暴力教育
要想讓自己的晚年生活不會過得太過分悽涼,期待小孩可以盡到養老的義務,那么爸媽一定要反省下自己平常的教育理念是否合理。
有的人平常對孩子教育方式特別的簡單直接,一言不合就是大打出手,可是在打小孩的過程之中,爸媽和小孩的心是離得愈來愈遠了。
伴隨著國內第1代獨生子女的爸媽踏入老年期,「421」構造(即4個老年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漸成核心,我們中國人養兒防老的基本規律被揍得落花流水,「養兒防老」早已不在實際,一般群眾想靠小孩養老毫無疑問已經不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