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看重親戚」:70歲老人3點理由,道出生活智慧

2020-09-05 凌晨四點半的阿波羅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增廣賢文

小的時候,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一點感覺都沒有,而且還感覺這句話是說錯了的,因為自己有這麼多親戚,當時就非常喜歡「走親戚」。

因為一到親戚家裡,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好吃的,而且過年的時候,還會有很多的壓歲錢。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覺,親戚之間的感情並不是那麼的純粹,也越來越懂得了前文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道理了。

前幾天,跟樓下的70多歲的李大爺聊天,聊到了親戚這個話題。

沒想到,李大爺說出了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話「不要太看重親戚,親戚大多時候沒有朋友來的實在」,而且,教師出身的李大爺還給出了3點理由,現在想想還是挺有道理的。

第一:「親戚沒得選,而朋友還可以挑」

親戚之所以稱之為親戚,是因為我們有著血緣或者姻親的關係,而不是因為我們有著相同的愛好或者相同的志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你跟親戚不是同一類人,聊天的時候根本聊不到一起去,甚至還有互相的厭惡感。

比如過年的時候,你回老家,由於教育水平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你們很難有共同語言,而你們為了維持一片祥和的狀態,還是要「帶起面具」,相互恭維,這樣的社交是非常累的。

而朋友則不同,你們可能有著共同的愛好,相互之間聊天幾個小時都沒有疲憊的感覺。

這種靠一些所謂的「關係」硬拉進去的感情,是維持不長久的,親戚之間越走越遠也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親戚的數量,大部分取決於你的「成就」

我們看看自己的周圍,那些親戚比較多的,往往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人。

比如,XX是某某局長,他家的親戚可能七大姑八大姨過年都會到他們家坐坐,為的就是以後能用的上這層關係,即使當時用不上,跟別人吹吹牛也挺好的。

再比如,XX是公司老總,估計跟他家「走動」的親戚就數不勝數,各種幫忙的事情也會讓你煩不勝煩。

但是,如果你自己生活的比較貧困,甚至是那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親戚往往避之不及,估計除了幾個至親,沒有幾個上你家門的吧。

窮在鬧市無人問,說的就是這種感覺吧!

第三:親戚往往見不得你過得好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親戚之間是存在著比較,存在著相互競爭的關係的。

那些天天說你好的親戚,真的希望你過得好的人沒有幾個。

因為人就是這樣,只有你過得不好了,才能他們過得比你好。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家和你的親戚家孩子都到了高考的年齡,在等著下成績的時候,都會說盼著你的孩子成績越高越好,但是私下裡,肯定希望你家孩子的成績比他們家孩子的成績要差一些。

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感覺,在親戚之間尤其明顯,因為太容易比較了。



你是不是有同感呢?請留下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別太看重親戚」,70歲老人給出了3點理由
    ——增廣賢文小的時候,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一點感覺都沒有,而且還感覺這句話是說錯了的,因為自己有這麼多親戚,當時就非常喜歡「走親戚」。因為一到親戚家裡,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好吃的,而且過年的時候,還會有很多的壓歲錢。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覺,親戚之間的感情並不是那麼的純粹,也越來越懂得了前文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道理了。
  • 「別太看重親戚」,74歲老人用自身經歷,闡述生活哲理
    多年前,農村親戚間的情義真實而質樸,沒有攀比心、嫉妒心,可隨著時代的發展,親戚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敏感,很多人勢利眼,對有錢親戚各種巴結,沒錢的親戚反而被嘲諷。親戚間的見面次數越來越少,每次見面後並不開心。一個74歲的老人說:「親戚少不是壞事,別太看重親戚,可能他們還不如朋友親。」我不是太理解,老人用了自己的3個經歷闡述觀點,道出生活哲理。
  • 「別把親戚看得太重要」,70歲老人用親身經歷,道出了人情冷暖
    」「別把親戚看得太重,否則你會大失所望」:這位70歲老人用親身經歷,道出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今年70歲的張大爺說,30年前創業失敗,陷入人生低谷的時候,他才知道親情被高估了。,各有各的人生親戚與親戚之間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彼此之間都有自己各自的生活。
  • 「親戚還不如朋友」:74歲老人,用3個親身經歷道出生活智慧
    我們聊到現在的家庭大多都只有一個孩子時,我隨口說了一句:「等到這批孩子長大了,好多以前我們熟悉的親戚關係可能都沒有了吧。」結果老人說了一句饒有深意的話:「別太看重親戚,有時候親戚還不如朋友。」「在我看來,親戚少不是什麼壞事情。」這位老人用帶著南京口音的普通話說到,「尤其是收入差距很大的親戚,更不會有純粹的親戚情義。」
  • 「別讓親戚二字成為刀」:74歲老人,親身經歷道出智慧生活
    因為那時雖然住在農村,生活條件也不富裕,但這種親戚之間的正義是純潔樸素的。(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所以小時候我總是喜歡去親戚家玩,一方面,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去親戚相當於一種「冒險」——,特別是有點遠的親戚家。
  • 「別太看重親戚」:親戚間往往有3個「明規則」,別明白的太晚
    《增廣賢文》中有一句特別經典的俗語:「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實際上就是一針見血,描繪出了親戚之間的微妙關係。窮人根本沒有親情可言,只有富人之間才會攀親帶故,所以大家千萬「別太看重親戚」,否則最後受傷的只能是自己。古希臘詩人米南德曾說:「家裡親戚少也是一樁幸事」。雖然這種說法有一點世態炎涼的意味,但是你道出了親戚之間的真實關係。
  • 「我寧願兒子在家啃老」70歲老人的3條理由,引發無數老人共鳴
    70歲的曹大爺:我寧願兒子在家「啃老」隔壁小區的曹大爺,他今年已經70歲了,而他的老伴兒也已經73歲了,他們老兩口退休以後,平時在家就是種種花養養草,實在無聊了就出門遛遛彎,他每個月最大的「正事」,就是收取一下幾套門臉房的房租。
  • 「別把親戚看得太重」:62歲老人用親身經歷,道出了人情冷暖
    「別把親戚看得太重,否則你會大失所望」:62歲老人用親身經歷,道出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今年62歲的李大爺說,30年前他創業失敗,陷入人生低谷的時候,他才知道親情被高估了。那時候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以前走得最近的親戚,開始變得疏遠,可以躲著他,怕李大爺管他們借錢。
  • 一個65歲老領導給你提個醒:別太看重親戚,這4點道出生活智慧
    前幾天,黃金周出遊時,遇到了前公司一位60多歲退休老領導,蔣大爺,他每次逢年過節都要麼帶家人出來旅遊,要麼一個人出來旅遊,就是從來不走親戚,這次也不例外,我們聊著聊著,就聊到了親戚這個話題。沒想到,蔣大爺說出了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話「不要太看重親戚,親戚大多時候還沒老同事或朋友來的實在」,而且,蔣大爺還給出了4點理由,現在想想還是挺有道理的。
  • 「別太看重親戚」:親戚間也有「明規則」,別明白的太晚
    窮人根本沒有親情可言,只有富人之間才會攀親帶故,所以大家千萬「別太看重親戚」,否則最後受傷的只能是自己。雖然這種說法有一點世態炎涼的意味,但是你道出了親戚之間的真實關係。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由於人們為了生計而不停的在奔波勞碌,所以心情自然而然的就越來越大了,所以大家應該明白親戚間的「明規則」,別明白的太晚。
  • 「不要過分看重親戚」:75歲老人的血淚教訓,給所有人提個醒
    看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有時就是這樣脆弱,一丁點的利益就可以徹底破壞,包括原本的好,也都可以忽略。要是對一個人太好,往往就是這段關係開始終結的信號。很多人,在生活中其實是沒有自知之明的,也不會反思自己。他們能夠心安理得接受別人的幫助,一開始感恩戴德,後來也可能因為一丁點的變故,恩將仇報,並且不會有愧疚之心。
  • 《老人言》:「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很現實,道出人情冷暖
    其中民間俗語就是一項珍貴的傳統文化,這些俗語都是我們的老祖宗在自身生活經歷中總結出來的金玉良言,如果銘記於心,可以說是受益無窮。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就是親情了,血濃於水,這是沒有辦法割捨的,因此從古至今都很看重,不過就算是和親戚有關係,在來往的時候還是要明白很多道理。
  • 「別把親戚看得太重」:68歲老人用親身經歷,道出了人情冷暖
    生活終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必要把自己的私事告訴誰,也不必在自己需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和誰訴說,求誰幫忙,畢竟沒幾個人會真的希望你過得好。而對於那些「見不得你好」的親戚,趁早遠離吧,別再在這種淡漠的人情裡受傷。揮一揮衣袖,各走各的路,不必介懷。
  • 「別把親戚看得太重」:68歲老人用親身經歷,道出了人情冷暖
    生活終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必要把自己的私事告訴誰,也不必在自己需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和誰訴說,求誰幫忙,畢竟沒幾個人會真的希望你過得好。而對於那些「見不得你好」的親戚,趁早遠離吧,別再在這種淡漠的人情裡受傷。
  • 「別把親戚看得太重」:60歲老人用親身經歷,道出了人情冷暖!
    當你窮的時候,所有的親戚和朋友都恨不得離你越遠越好,當你富裕的時候,所有認識你的人,都想方設法和你能攀上關係。現在的人和社會,也許就是這個樣,所以說,別把親戚看得太重了,否則你會大失所望。60歲的老人用親身經歷告訴你,這個社會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 「別把親戚看得太重」:60歲老人用親身經歷,道出了人情冷暖!
    當你窮的時候,所有的親戚和朋友都恨不得離你越遠越好,當你富裕的時候,所有認識你的人,都想方設法和你能攀上關係。現在的人和社會,也許就是這個樣,所以說,別把親戚看得太重了,否則你會大失所望。60歲的老人用親身經歷告訴你,這個社會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70歲老人直言,看輕自己也是一種智慧
    其實我們覺得「累」,大部分原因是自己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而已。簡單來說,我們人生的很多時間都是為了別人在活,想了太多自己明明不喜歡、達不到或者與自己無關的問題。比如當我們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會立即站起來,生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糗樣。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焦點效應」,也叫「社會焦點效應」。
  • 結髮老伴離去,剩下的老人該何去何從?3個70歲過來人說了心酸
    那麼面對結髮伴侶離世,遺留下來的老人又該如何生活呢?下面3個年過70歲的老人道出了現實。歲,老伴走後,兒女嫌棄,組團養老70歲的王爺爺身體健康,年輕時曾是廚師,手藝很好,因此婚後一直都是王爺爺管理廚房事宜。
  • 「別把親戚看得太重」:65歲獨居老人親身經歷,道出了人情冷暖
    劉女士今年已經65歲了,退休也已經有五年了,自己在工作的時候因為有一點小權利,所以親戚都來找劉女士辦事情,但是當劉女士退休之後,就變了。每年過年的時候,這些人求劉女士辦事情,所以也會給劉女士拜年,自從劉女士退休之後,就沒有人給劉女士拜年了。
  • 73歲老人說:別把親戚看得太重,他們可能是傷你最深的人
    在我生活的小區之中,有一位73歲的老人,他為人友善,對待朋友仗義,然而,他卻偏偏從不與他的親戚往來。有一天,我看到了老人在院子裡面賞花,便上前詢問,您平時對待朋友都這麼友善,為什麼卻不喜歡和親戚往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