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增廣賢文
小的時候,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一點感覺都沒有,而且還感覺這句話是說錯了的,因為自己有這麼多親戚,當時就非常喜歡「走親戚」。
因為一到親戚家裡,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好吃的,而且過年的時候,還會有很多的壓歲錢。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覺,親戚之間的感情並不是那麼的純粹,也越來越懂得了前文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道理了。
前幾天,跟樓下的70多歲的李大爺聊天,聊到了親戚這個話題。
沒想到,李大爺說出了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話「不要太看重親戚,親戚大多時候沒有朋友來的實在」,而且,教師出身的李大爺還給出了3點理由,現在想想還是挺有道理的。
親戚之所以稱之為親戚,是因為我們有著血緣或者姻親的關係,而不是因為我們有著相同的愛好或者相同的志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你跟親戚不是同一類人,聊天的時候根本聊不到一起去,甚至還有互相的厭惡感。
比如過年的時候,你回老家,由於教育水平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你們很難有共同語言,而你們為了維持一片祥和的狀態,還是要「帶起面具」,相互恭維,這樣的社交是非常累的。
而朋友則不同,你們可能有著共同的愛好,相互之間聊天幾個小時都沒有疲憊的感覺。
這種靠一些所謂的「關係」硬拉進去的感情,是維持不長久的,親戚之間越走越遠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看看自己的周圍,那些親戚比較多的,往往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人。
比如,XX是某某局長,他家的親戚可能七大姑八大姨過年都會到他們家坐坐,為的就是以後能用的上這層關係,即使當時用不上,跟別人吹吹牛也挺好的。
再比如,XX是公司老總,估計跟他家「走動」的親戚就數不勝數,各種幫忙的事情也會讓你煩不勝煩。
但是,如果你自己生活的比較貧困,甚至是那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親戚往往避之不及,估計除了幾個至親,沒有幾個上你家門的吧。
窮在鬧市無人問,說的就是這種感覺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親戚之間是存在著比較,存在著相互競爭的關係的。
那些天天說你好的親戚,真的希望你過得好的人沒有幾個。
因為人就是這樣,只有你過得不好了,才能他們過得比你好。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家和你的親戚家孩子都到了高考的年齡,在等著下成績的時候,都會說盼著你的孩子成績越高越好,但是私下裡,肯定希望你家孩子的成績比他們家孩子的成績要差一些。
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感覺,在親戚之間尤其明顯,因為太容易比較了。
你是不是有同感呢?請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