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價值觀由個人生活條件而形成,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2020-12-02 至本股權設計

物質決定意識,但意識具有強大的獨立性。

社會意識要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而變化,但這種變化對不同人的影響並不是整齊劃一的,對某些人社會意識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穩定性和反作用!

既然價值觀也屬於社會意識,所以人的價值觀也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穩定性和反作用。尤其對於具體的個人而言,價值觀更為穩定,就像他的口味終生難以改變。古語謂之: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個人的價值觀由個人生活條件而形成,一旦形成,無論是他人,還是他自己都很難任意改變。甚至這個人所生活的條件已經大大的改變了,但這個人仍將繼續保留原有價值觀而不會更新價值觀,這種堅守直到其生命的終止。人們形容這類人常用「執著」和「頑固」兩個詞進行褒貶。

在歷史上堅守價值觀的著名的正面人物也是數不盡的。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唐朝玄奘歷盡千辛萬苦西天取經,文天祥視死如歸決不投降,布魯諾甘受火刑捍衛真理。

蘇武牧羊

在歷史上堅守錯誤價值觀的人也是數不勝數。

楚霸王項羽就是一個十分固執的人。項羽是個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者,堅定地認為英雄創造歷史,而且認為自己是一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絕頂英雄。這種唯我獨尊的價值觀導致他輕視周圍的人。韓信曾經數次向他獻策,但項羽沒有採用,而且僅讓韓信在軍中任炊事兵與守門官,結果逼得韓信投靠了劉邦,後來,韓信成了他的掘墓人。

在鴻門宴上,項羽拒絕採納謀士範增殺死劉邦的建議,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後來還趕走了範增,再無智囊相助。最後,在垓下完全陷於漢軍重圍之時,項羽還要通過殺掉對方一將來向僅存的二十八名騎兵證明自己的英勇與正確。至死,項羽都認為「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今天的困境是老天爺要讓我亡,不是我帶兵打仗有錯誤。

我們可以看到項羽臨死都沒認識到個人英雄主義的價值觀有什麼錯誤,更不會去想改變自己的價值觀。項羽的「死不認帳」反映出一個人改變價值觀有多麼難。

袁世凱一心作皇帝,儘管他當上了無比顯赫的中華民國大總統,但他還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廢除共和堅持作皇帝,作了八十三天皇帝後被迫退位,但他很難接受退位的現實,內心十分鬱悶,最後一命嗚呼。袁世凱至死也沒有改變一心稱帝的人生追求。

阿道夫·希特勒明確主張世界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各民族必須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求勝。他堅信雅利安-北歐日耳曼人是上蒼賦予了"主宰權力"的種族,而猶太人及其他民族是劣等民族,應予淘汰和滅絕。在整個二戰期間,希特勒僅僅屠殺猶太人就達600萬人,當德國納粹軍隊完全戰敗,蘇聯紅軍已經佔領柏林時,納粹帝國即將覆滅,他對這些核心價值觀絲毫不動搖,以自殺來為自己的價值觀殉葬。

從上述實例中可以看到,主人公在生命中都遇到了周圍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但是他們的價值觀沒有任何變化,甚至在死亡面前也不會有任何動搖。

現實生活中的常人大多數也是不會在自己的一生中改變自己的價值觀的,但是當遇到某些強大的外部壓力時,大多數人不會像文天祥那樣以死相拒,而是會做一些違反自己價值觀的事情,但這並非其本意,只要外力解除,人們就會回歸本相。

在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的壓迫下,人們沒有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只能被迫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人們對於自由戀愛和婚姻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卻始終沒有停止過。最廣為流傳的婚戀故事在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中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隨著封建制度的破滅,自由戀愛和婚姻自由成為了現代社會的基本人權。

金錢能否改變人的價值觀?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似乎金錢具有無所不能的作用。然而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指的是以一定數量的金錢可以任意驅使人們去做出錢人所要求的事情。實際上這種功能只對持有急功近利、喜好眼前利益的「鬼」有用,對于堅持正確價值觀的人沒有用,這些人都是「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響噹噹的人。

未完待續

本文來源:《怎樣打造出企業魔力團隊》系列文章第二十九篇,每周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作者:北京至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諮詢師 邱清榮

相關焦點

  • 是怎麼形成的?
    一旦一段關係或事物沒有按對自己的利的方向走,就陷入患得患失的狀態,愛抱怨且推脫責任。在面對成功時,歸功於自己,不善感恩;面對失敗時,會過度聯想自己是「受害者」,易產生為發洩怒氣的過激行為。七、對友誼、親情、愛情看得較淡。
  • 從佛學角度看人格的形成及分類
    《理解人性》一書中說:個體很難偏離他童年形成的行為方式。幾乎沒有人能改變他們童年的行為方式,雖然在成年後他們發現自己已置身於完全不同的環境當中。」。。愛 。。 取(梵vpādāna),為執著、選擇、佔有、追求之意,指青年以後,在社會生活中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主動選擇人生道路,在世界觀、人生態度(見)、意志、動機(欲)、感情、價值觀、自我觀念等方面形成穩定的個體特質,人格趨於成熟、定型。榮格認為一個人人格的成熟,在30歲以後的成年期。
  • 價值觀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局!那麼何為價值觀?
    人的價值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是由客觀的生活條件決定的並且隨著這些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個人價值觀一般在一個人成年前逐步形成,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其出生到成人過程中的生活條件塑造的。這些生活條件包括家庭、社區、國家、世界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習俗等等各個方面。
  • 成年人如何改變價值觀
    很多人會問,成年人如何改變性格這些人很多都是成年人,當然我們依然相信成年之後的生活是可以被訓練和塑造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一點。那就是——一個人的基礎性格一般6歲左右就會形成,15歲左右就會形成完整的價值觀,20歲左右的整個人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會定型。比如能不能坐得住學習,比如能不能沉得住氣做好一件事,這種就屬於行為習慣,20歲之前肯定會完全定型。
  • 高效的價值觀判斷標準
    如果一個人正在追求某件東西,但是心中卻三心二意,顧念著其他東西,他的生活便很難幸福、充實。又或者某人雖然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但為了實現目標,摒棄了自己的是非標準,仍只能算是混亂的結果。因此,若想真正地改變、成長、興盛,就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原則判斷,對成功和失敗的標準亦應有清醒的認識。否則即便我們擁有一切,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場空。這個最終且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稱之為價值觀。 何為價值觀?
  • 價值觀決定我們的一生,影響愛情和事業,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在三觀中最接近現實生活,也是我們可觸碰到的他人的重要觀念。工作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合作與分歧、和睦與爭吵、融合與分離,歸根到底都是價值觀的相互碰撞。而我們經常說的三觀不合,實際上主要指的是價值觀。價值觀影響著性格的表現,而性格也影響著價值觀的表達。價值觀不分對錯,但有利弊,任何一種價值觀在不同的場合,都會表現出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
  • 外界環境和人與人思維的不同,形成每個人對忠誠的不同理解
    三十歲前看父母,三十歲後看個人,其個人性情品行決定未來人生的走向,也是周遭旁人無法取代的,只有自己親身面對!在社會活動、職場事業、家庭生活中,如何達到平順無礙,就要看各人的待人接物是如何施行的,如有智慧者,必是無遺憾;如有困惑難明者,則需要從自身開始,不斷反省修正思想和行為中的不足欠缺之處。每個人如果身帶不足、欠缺來度過一生,最後一刻總有難以彌補的缺憾,其中過程都是受個人性情品行所影響。
  • 重建大腦迴路,形成新的習慣
    當你思緒處在游離狀態時,想到的大多是關於自我的東西:我的想法、我的情感、我和別人的關係、誰點讚了我,這些生活中的瑣事。這些事件對你產生一定的影響,你將這種行為變成宇宙的中心。帶來的後果是別人告訴你:你怎麼脾氣這麼差?你怎麼這麼討厭?你怎麼這麼難相處?
  • 一個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經常有人在公眾號的文章裡給我留言,問我性格能不能改變?如果說能改變,該如何該變?通過了解,我知道大多數是因為性格內向或不愛交際的人,想要改變自己的這種形成已久的性格。,就應該分析這件事物的前因後果,也就是你的這種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 高低社會階層所形成的心理行為差異
    研究發現,主觀社會階層以感知到的自身的相對等級為核心,產生於個人與他人的社會比較(通過與別人比較形成關於自己在社會層級中相對等級排名的感受和認識,如穿運動褲的被試會比穿商務正裝的被試更容易啟動低階層的行為模式),與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關係更為密切。
  • 什麼是反向形成?
    在生活中有一種非常典型的例子還有一個在個人身上非常明顯的例子,有很多人在與人溝通中會習慣說:「我是一個挺懶的人」、「我這人沒什麼脾氣」、「我這個人真的沒什麼心機」。這往往意味著:這個人潛意識中其實對自己有著很嚴苛的要求、他一旦有了情緒就很難管住自己的情緒、他心機很深。
  • 個人的婚姻大事,到底要不要,聽父母的
    每個人的人格形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的價值觀,社會地位,自我情緒的調整能力,都會影響著下一代。雖然現在大多數人,結婚後,不再和父母一起居住。物理的距離上離開了家庭,他們的生活看似不受家庭的影響,但是潛意識裡還是會受到家庭的影響。
  • 如何才能形成較為穩定的自我價值感?
    但是他有一個不太好的心理狀態,就是較為敏感,一旦領導評價他某件事情做得不好,需要改善,他就會陷入長時間的消極情緒之中,總懷疑自己不夠好,並且還影響了工作進度。為此領導也找過他多次談心,叫他不要太在意事情的細枝末節上面,有些事做得不好,下次改進就好了,可是他還是沒法擺脫心理方面的困擾。後來他提出辭職,想要出去一個人創業。
  • 敏感是怎麼形成的?
    敏感的人厭倦了生活,擔心得失,擔心別人的評價,眼睛,表情,語調,很容易自我猜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想法。有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人基本上都有這種個性。至少其中絕大多數是這種人格,大部分人不是遺傳的,而是由後天的情況引起的。 一個30歲的女人非常敏感。
  • 管理:管理就是管理人的價值觀
    作為個體而言,應根據自己的能力狀況,來認定適合自己的工作;作為組織的經營者或管理者而言,應在充分了解掌握所屬成員個性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和機會,使每個成員的能力得到充分地發揮。因此,對個體行為進行引導,就必須使得組織成員都樹立起正確的態度,不同的個體由於受到家庭、社會、個人經歷和知識的影響,態度往往呈現出差異性,有正確的態度,也有不正確的態度。作為組織中的成員,應如何轉變原來不正確的態度,使自己的態度趨向於正確態度呢?
  • 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辨析
    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的發展相統一  馬克思把人看作社會性的存在,亦即人是處於歷史現實中的實踐的個人。這就意味著人的本質並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展開和發展的。實踐不只是實現主客體統一的環節,在馬克思這裡,更多地表現為歷史不同發展階段基於分工的差異所形成的特定社會關係結構。
  • 價值觀?
    人生觀,價值觀其實生 活就是奮鬥和收穫,人生是短暫的,人生是應該有合適的目標,人總是 要有點精神的,無論 做什麼總是要有所作為的.生活應該豐富多彩.應該是:不斷的求索,不斷的追求,不斷的奮鬥,儘管前進的路上有汗水,可能還有眼淚,但一定會在成功中獲得快樂和享受.
  • 價值觀的理論到實踐
    價值觀沒有什麼好壞之分,每個人都不同,就像指紋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它是由我們的基因、社會環境,以及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還有你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所共同構成的。3.價值觀沒有對錯價值觀沒有正確與否,只有真誠與否,因為價值判斷本身就是一個很感性的行為,中間那些真正的重大的事情往往並不是由理性分析得出來的,而是由感性得出來。
  • 槓精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這種人,你往左他就往右,你說對他就說錯,他們喜歡與別人作對,共情能力差,語言常常帶有攻擊性,這就是我們生活中俗稱的槓精,心理學上叫對抗性人格。把別人沒有提到的意思認為不贊同3、極端誇大,刻意誇大你原話中的形容詞4、以偏概全,把個例當成普遍現象來 槓精是如何形成的
  • 「依賴」是一種可怕的力量,一旦產生依賴心理以後,就很難再改變
    這種想法形成了束縛其內心的枷鎖,從而備受人際焦慮的折磨。依賴者已洞察了自己所控制的被依賴者不敢說"不"的心理,他們的妥協一次次助長了他人對自己的依賴性。其實,依賴雙方之所以彼此糾纏,互相束縛,就在於他們都有著怕被別人拒絕的想法,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被拒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