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2021-01-09 蓮荷居士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

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也可這樣講,妥妥一代時教,教、理、行、果之精髓,在經文中都有體現。雖然涵蓋面極廣,但又都能詳細闡述,故而也被稱作修行要門,成佛真因。再加上經書由唐初宰相房融潤筆,文辭華麗優美,所以完全不必為經義晦澀而苦惱,只要你用心去讀、去悟,完全能用前文解析後文,用後文推導前文。經書中有四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德無量。

第一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學佛人聽到「心」這個字,可能耳朵都要起繭子了。最初皈依佛門,我與大家有同樣的疑惑,這個「心」是究竟是什麼?市面上談佛法的書籍,對「心」的解釋五花八門,有些甚至純粹是外道的附會之說。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機緣巧合,我有幸遇到《楞嚴經》,並開始讀誦。原來,一直困擾我們的難題,在經書第一卷就已闡明,只是我們太過愚痴,放著三藏不去研讀,反而執著於自己的妄念。「七處徵心」的典故,明確告訴我們,佛家所謂的「真心」,不是身內、身外等處的攀緣心,而是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心」。但是我們凡夫執假為真,以致流轉生死,難得出離。由心生故,種種發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用《楞嚴經》中的「心」去修行,可能一句經文,一句偈語,就足夠讓你照破山河萬朵,明心見性了。

第二句,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富貴華嚴,成佛法華,開悟楞嚴」,《楞嚴經》一直被禪宗奉為經典,而禪宗又講開悟明心,但如何才能開悟?末法眾生,慧根淺陋,別說開悟明心,頓見佛性的大德,恐怕是證得初果的聖人,都難以見到。所以,我們不妨從古時公認開悟的高僧,譬如六祖慧能大師說起。

眾所周知,慧能大師最為熟人的地方,當屬他雖不識字,卻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傳世。在我看來,這正是祖師得以開悟的關鍵,佛家八萬四千法門,並不是外道所謂的「秘籍」,修成一個,能力就增加一分。佛法是在做減法,不斷剪除自身的貪嗔痴慢疑等煩惱習氣,你真正空了,放下了,佛性也就得以顯露。因為我們的佛性是本具的,不增不減的,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第三句,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楞嚴經》如此殊勝,加之歷代祖師為了勸勉世人,給它冠以「除魔寶典」、「戒淫法寶」等頭銜,所以許多佛子對文字產生的興趣,多於追求經文中的智慧。我們學佛人應有這樣的知見,所謂「末法時代,楞嚴先滅」,佛法消滅,並不是經書不見了,而是無人再修學。試想,即便到處都是經書,卻無人問津,甚至去做種種惡業,這與佛法滅盡又有何區別呢?

幸好,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已預見末法時代的亂象,故而留下「指月之指」的比喻,不要對經文本身生執著,而是要追求智慧。此經文除了讓我們有明辨正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續佛慧命,紹隆佛種,讓正法久住娑婆。

第四句,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行文至此,有人會問,我們該如何求智慧呢?佛法所謂的智慧,與世間的知識、技能不同,它是一種透過苦、空、無常、無我來觀照自身及世間的能力。透過這種智慧,你會發現世間萬有,無不在剎那間生滅變易,自性本空,而所謂的「我」,亦是四大假合,從生至死,要經歷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等諸苦煎熬。由此,便可斷除煩惱、解脫一切苦厄。

但是,這種智慧並不是憑空而來,它是經由持戒,進而得定,於定中「照見五蘊皆空」。戒、定、慧三者,又稱佛門三無漏學,學佛人應當以持戒為根基,為入道之門,捨棄戒律,縱有再多智慧,也是增加作惡的籌碼。

《楞嚴經》字字璣珠,本文只是根據我的感悟,選取了四句自身最為受用的經文,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佛友可以留言分享自己誦讀楞嚴的體悟,自利利他,功德無量。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佛教:人們最為熟知的3句經典,全出自這部佛經,悟透福慧雙增!
    它的出處其實就是佛教的《華嚴經》。《華嚴經》在佛教經典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相傳這部經可是佛陀開悟後宣講的第一部經書,因為經中奧義太過高深,一度被雪藏在龍宮。直到六百年後號稱「第二釋迦」的龍樹菩薩發現了它,才把此經的下部帶回了人間。之後佛門中才有了這麼一句話:「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禪宗祖師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是說明心見性以後,理上的疑惑已經除盡了,稱為性起圓通,這個部分應該在最前面修,欲界定、未到定、四禪以及楞嚴大定,屬於事修的行門,必須要悟後斷煩惱、除性障,靠禪定的功夫,按著它的次第循序而進,這不是因為禪悟的關係一時之間就可以得到。
  • 人一定要悟透自己
    要想活的通透,過的明白,要學會如何去悟透自己。「悟」是「心」與「吾」的結合,是從心開始,學會面對自己,了解自己。悟透自己,從認識自己開始《道德經》中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可以說是聰明,但能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 人,一定要悟透自己!
    要想活的通透,過的明白,要學會如何去悟透自己。「悟」是「心」與「吾」的結合,是從心開始,學會面對自己,了解自己。悟透自己,從認識自己開始《道德經》中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可以說是聰明,但能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 男人慾成大器,一定要悟透自己,悟透自己就是悟透人生
    第一,悟透自己的心情。為什麼要悟透自己的心情?因為「心態決定命運」,如果心情很糟糕,那麼做任何事情,都不會順利。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會感覺很迷茫。悟透心情,關鍵是「學會安靜」。一個人的好運氣,總是從好好說話開始。一個天天抱怨社會、凡事都往壞處想的人,就把自己的思想帶歪了,天天灰頭土臉的,垂頭喪氣。想要成大器,估計沒門,自己壓根就沒有想過如何去改變,只是把不成功的責任推卸給社會和命運。悟透心情,還要懂得「境由心生」。
  • 人,一定要悟透自己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10個極富智慧的佛家名句,領悟1句,受益終身!
    佛教是一個嚴謹的科學體系,佛法如海,極其深邃。佛教的大藏經浩瀚無比,平常人縱然終其一生也很難完全讀完。不過以有限的時間,研究領悟佛家極富智慧的名句,也將獲益良多。1.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佛教:這三種人,業深障重,菩薩也不會保佑,但願不是你
    《楞嚴經》中有一句話曰: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是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們的本來面目,清靜無為,一塵不染;在認知上,大根器的人一念就可以睹見本來面目,然而我們的習氣,經過累生累世的薰染,根深蒂固,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只有不斷地消磨,才會慢慢洗白淨盡。
  • 王陽明:悟透自己,自在人生
    人生在世,和「自己」相處最多,打交道最多,但是往往悟不透「自己」。 走上坡路時,往往把自己估計過高,認為一切唾手可得,甚至把運氣和機遇也看作自己身價的一部分,且喜不自勝。 悟透自己,就是正確認識自己;既知道自己的優勢,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悟透了自己,就能把握自己,何愁不能過上有滋有味的生活?
  • 華嚴經:華嚴經經典名句
    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學的經典,華嚴經主要記載釋迦牟尼佛稱道後在菩提樹下為諸佛菩薩講述佛法,末學在讀華嚴經時,發現了華嚴經中很多的經典句子,現在寫下來同各位師兄分享。1、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2、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 悟透自己(寫的真好)
    人生在世,和「自己」相處最多,打交道最多,但是往往悟不透「自己」。悟透自己,就是正確認識自己。也就是說要做一個冷靜的現實主義者,既知道自己的優勢,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我們可以憧憬,但期望值不能過高;可以迎接挑戰,但是必須清楚自己的方向。人一旦有了自知之明,也就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難關。要悟透自己,還要學會自我欣賞。只有學會認真欣賞自己,才能夠擁有一個真正的自我。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佛祖菩薩、祖師大德留給我們許多很好的修行方法,沒有一種是好的,但哪一種適合我們,這就需要學佛者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學佛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找出適合自己根機的方法,然後長期堅持下去,才能有所成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於初學佛的人來說,實在是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選擇適合自己的確實不容易。
  • 快樂晨讀1550:小魚兒【悟透自己】
    人生在世,和「自己」相處最多,打交道最多,但是往往悟不透「自己」。走上坡路時,往往把自己估計過高,認為一切都能唾手可得,甚至把運氣和機遇,也看作自己身價的一部分而喜不自勝。走下坡路時,又往往妄自菲薄,把自己估計過低,把困難和不利看作是自己的無能,而實際上是被怯懦的心態掩埋了自己鮮活的生命。悟透自己,就是正確認識自己。
  • 人生,悟透了,也就釋然了
    人人都要學會勸慰自己。愛生氣,是因為自己不夠大度;太鬱悶,是因為自己不夠豁達;常焦慮,是因為自己不夠從容;愛嫉妒,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常悲傷,是因為自己不夠堅強;心惆悵,是因為自己不夠陽光。 有些人生活之所以累,一半源於生存,一半來自攀比。
  • 當你悟透自己時,也就看透了人生
    人生在世,和「自己」相處最多,打交道最多,但是往往悟不透「自己」。
  • 佛教格言錦句 偈語,看看受益匪淺!
    氣貫虹身印通關,無字文訣祖師意」 31, 銘記《楞嚴經》的箴言:」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偈語: (偈,是禪者生命智能的精華,是佛陀法音的圓現,是古德修心的體驗,)   1, 神秀證道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佛教:為什麼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第119課從《楞嚴經》整個的法脈中給現前的法格外地給多出來一塊,供養大家,是為了格外給這個修淨土的人融會貫通、安心、確信的,再增加一番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和修行的容易。下面可能會覺得,地水火風空這都是元素,各世界的元素,肯定娑婆世界也有,極樂世界也同樣,會周遍的。
  • 悟透自己(難得一見的好文)
    所謂認識自己,也就是要悟自己,正確認識自己,既要知道自己的優勢,也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人一旦悟透了自己,很多看似困難重重、煩心不已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悟獨處迷惘之時,多半在局內,當你了悟的時候,人已在局外。若用平和的心態,看凡間一切,簡單明了。若用複雜的心態,看萬丈紅塵,則為世相所迷。任何事都是相對的,好也罷壞也罷,全看你怎麼想、怎麼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