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我國對於死者一直遵從入土為安,即便生前漂泊在遠方,可是死後都要埋葬在故鄉,這不僅是對故鄉的思念,更是對故土的尊重,而後人們都會進行一些祭祀來紀念逝者,隨著時代的更替,我國已經很少有那些繁瑣的祭祀環節,大多普遍用一些簡單的方法,既不失對死者的尊重,整個過程也十分的簡便。如今,每逢清明節,中元節等,人們都會給家裡的先祖燒紙錢,人們為何要給他們燒紙錢呢?
很多老人認為這些逝去的人去到了另一個世界,在他們那邊也是需要錢財的,所以我們這裡燒的紙,就成為了另外一個世界的錢了。我們燒的越多,他們收到的錢就越多,但其實這或許也是一種迷信的說法,那究竟在人死後,如果後人沒有給他燒紙錢會怎樣?
我國古代曾經有一位秀才,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但是奈何家裡非常貧窮,她母親死後都買不起一具棺材,無奈之下,秀才只好將母親的屍體先暫時放在家裡。秀才遲遲不下葬,這時,鄰居們就很好奇,問秀才:你為何還不把你的母親早一點安葬?秀才哪敢說是因為家裡沒錢,於是,靈機一動,他這樣回答到說,我非常愛我的母親,我的母親也愛我,雖然她已經去世了,但是我捨不得她,不想這麼快就將她安葬,想再多看她幾眼,秀才一邊哭訴著說,一邊擦拭著眼淚,聽他講的人都被感動了。
沒想到,秀才這一事件被人們傳開了,並且覺得這樣做是對死者的一種敬重,於是,每當人們家裡有去世的人,都不會立即安葬,而是先將屍體放在家裡,隨後才進行入棺埋葬,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行為慢慢演變成了風俗習慣,如今也是這樣。可是後來有位縣令,他的母親也去世了,按照傳統規矩,自然是要將屍體放在家裡擱置幾天悼念的。但由於那是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古代又沒有空調或者冷冰棺,所以屍體放在家裡是要發臭的,縣令的妻子也不同意這樣做,但如若不放,身為縣令的他又會被世人嘲諷說不孝,這可讓他進退兩難。
後來師爺為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將縣令母親屍體直接抬到廟宇裡,等人們弔唁完後,就可直接下棺安葬,若要是別人問起來,就說是因為母親生前一直在吃齋念佛,在廟裡為母親超度,想必她老人家也是十分滿意的,這樣一來,縣令也不用糾結怎麼處理了。可是,這樣的方法對縣令來說的確不錯,可是廟裡的和尚可不同意,同樣的道理,放在縣令家裡屍體會腐臭,那放在廟裡自然也是如此。
可是屍體已經有臭味了,為了掩蓋這種味道,有一個和尚就使勁燒紙錢,果然,混雜著紙錢的煙味兒,屍體腐臭味兒就沒那麼大了,縣令見他這樣做,問和尚為何要這樣做,和尚隨機應變的回答縣令,我在給你的母親燒錢,我這裡燒的紙,就是她那邊的錢,縣令聽此恍然大悟。和尚的這一舉動,被人們紛紛效仿,但其實,在人死後,如果沒有後人為他燒紙錢也不會怎樣,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迷信,是人們對死去親人的慰藉,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