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發布的結婚數據顯示:
「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結婚率逐年下降。2013年,全國結婚率為9.9‰ ,而到2018年,結婚率只有7.2‰,創下十年新低。」
而經濟越發達結婚率越低,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結婚率只有4.4‰、5.9‰,廣東、北京、等地結婚率也偏低,結婚率再創歷史新低。
而離婚率卻節節攀升。 數據顯示,2018年婚姻登記人數為310萬,而離婚對數為97.4萬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萬對,增幅為1.7%。離婚率最高的城市,北上廣深同樣名列前茅。
近日,反封建的新時代女性李小璐,也為中國離婚率貢獻了一點力量。
有人說離婚率上升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和社會觀念的變化;也有人說社會寬容度的提高,離婚不再是什麼千夫所指的事情,這也讓千千萬萬的人從出軌,家暴的魔窟中掙脫出來。導致離婚率上升的原因還有未婚先孕的多了,再加上離婚成本的降低,結婚變得不像以前那麼慎重,閃婚閃離。這其間,除了社會的寬容,觀念的進步,不得不承認也有一大部分的不慎重、甚至越來越多的不負責任。
婚姻本質變成了搭夥過日子,一起合夥撫養後代,愛情並不是必需品。理想中的婚姻是「非你不可」,現實情況卻是「是你也行」
越來越多的人把婚姻和愛情分離,對於戀愛和婚姻的雙重標準,戀愛對於另一半要求是讓自己開心(通常就是長得好看),結婚對於另一半要求是性價比高(通常就是錢多家境好),這種東食西宿的思想,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接受。
當今社會對婚姻的幸福綁架進了太多的物質條件,比如車、房、彩禮,致使當代年輕人沒有能力去實現自己對婚姻的內在期待。
在許多男性看來,只有事業有成、在社會上有地位,才有時間有成本去談婚論嫁。「事實上,如果要有房有車有學歷有穩定工作再結婚,恐怕大部分人需要到40歲才能達到某些人的婚姻標準。」
而不少女性則認為不結婚的原因是女性獨立了,沒有必要依附於婚姻和男性而生存。
在《鏗鏘三人行》裡, 主持人竇文濤曾問過俞飛鴻:「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了,一直單身到現在呢?」
俞飛鴻回答:「我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單身或者婚姻,對我來說都不是一個選擇題。我覺得哪個更舒適就處在哪個階段。」
40歲陳喬恩在《嚮往的生活3》中談起婚姻觀:"我不會為了結婚而特別地急,我能照顧好我自己,我現在就把自己照顧很好,為什麼老了不行?"
無論是俞飛鴻還是陳喬恩,讓我們看到了當下女性的另一個可能:在沒有遇到那個人之前,保持單身狀態的時候,有能力讓自己幸福,才是最好的姿態。
女人會怪男人越來越沒有擔當,不像男人;男人會怪女人越來越眼高於頂,不像女人。似乎兩性之間在彼此競爭和較勁,有太多的衝突和誤解,而沒有合力協作。
從男人的角度,他們總是覺得自己被社會和女人詆毀輕視,好像他們就是惹女人不開心的罪魁禍首。他們被塑造成沒有情調,不懂約會禮儀,不懂如何開始和經營一段戀愛關係,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本去承擔婚姻。
確實,男人應該提升自己的情商和涵養,為打造浪漫而貼心的約會努力,使女人獲得被呵護、被珍惜的感受。但是,問題來了,很多女人有對男人的成見和對婚姻的悲觀情緒,抱著寧缺毋濫的念頭,難以親近,完全不給男人機會。
我們也經常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女人吐槽,抱怨某個男人撞了她一下卻不道歉,抱怨相親的時候男人裝逼反而弄巧成拙,抱怨閨蜜的男友出軌…
女人被這種氛圍感染,慢慢覺得所有男人都是習慣差、沒風度、沒禮貌、見識短的濫情渣男。女人對全體男人的偏見,連累了一大批善良、正直、有責任心的男人,而這類男人又過於自覺,不會胡攪蠻纏,選擇了退回原地不去打擾。
這就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一方面,女人周圍厚臉皮的渣男比例越來越高,使得女人越來越高冷和拒絕追求,對戀愛和婚姻越來越沒有了憧憬。另一方面,好男人也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與新時代的女性溝通和相處了。
男人和女人之間有巨大的差異,請積極地去接受它們,男女平等並不意味著男女必須一樣。在平等的基礎上,彼此愛和尊重,並理解和包容彼此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