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muye
我的生活不曾取悅我,所以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發小阿偉喜提瑪莎拉蒂,還從不同角度連發了好幾張照片,我當時嘴就張成了O型。
其實阿偉家境並沒有很好,今年疫情,生活還接二連三地出現意外,年初他父親生了一場病,手術費花了十幾萬。
本以為他今年也和我一樣生活窘迫,沒想到他絕地反彈的如此迅速,這麼快就買了瑪莎拉蒂。
看了朋友圈後,忍不住在評論區佩服了幾句。
結果沒過一會,收到阿偉的微信,本以為他是要請我吃飯來慶祝下喜提豪車。
沒想到,他支支吾吾半天,其實是想找我借1000塊錢。
原來買瑪莎拉蒂是為了生意門面,車是二手的,大部分錢是貸款,還有一部分是找人借的,自己實際上並沒有出多少。
原來在朋友圈看到的,未必就是生活的真相。
01
有人說,寧可刷微博,也不愛看朋友圈。
微博上都是陌生人的世界,朋友圈裡都是赤裸裸的吊打。
的確如此,現代人焦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來自朋友圈。
看到朋友圈裡別人的生活有多精緻,心裡就有多失落和焦慮。
難怪有人說,成年人的崩潰,從刷朋友圈開始。
打開朋友圈,你看到的情景常常是這樣的:
有人升職加薪了,有人買房買車了,有人呼朋喚友的過生日,有人又去旅遊了......
反觀自己的生活,工作毫無起色,住在逼仄的出租房裡,每天乘坐地鐵上下班,跟老友也是久未謀面,按部就班地上班,生活總是一地雞毛。
別人的生活裡,處處透露著安逸和舒適,相比之下自己黯然失色。
比起一時的悲慘,更可怕的是對未來的茫然和現狀的失望。
明明都是同齡人,卻被別人甩在身後一大截,別人正過著自己憧憬的生活。
仿佛別人過的那才叫生活,自己過得只能叫苦修。
朋友圈裡,每個人都過得比我好。
他們去著我希望的遠方,過著我期待的生活。
......
02
朋友圈裡活得風光的人,現實生活未必就真的風光。
朋友圈曬出的生活,或許是加了一層濾鏡的。
前兩天,沸沸揚揚的「上海名媛群」就是最典型的鬧劇。
一群愛慕虛榮又沒什麼錢的年輕女孩,為了打造精緻的朋友圈。
通過拼團的方式用各種奢侈品、出入高端場所、拼下午茶,連絲襪都要輪流穿。
然後把拍得美美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偽裝成一幅超有錢的樣子。
但在精美的朋友圈背後,是虛偽、狼狽和欺騙。
《波特蘭迪亞》有句臺詞:
「網上的所有人,他們過得並沒有你覺得的那麼爽,人們只不過是把悲傷都裁剪掉了。」
正應了那句話:你在朋友圈看到的華麗照片,P掉了多少生活中的苦難。
朋友圈出現的,都是想讓我們看到的,都是他們最好的一面。
很多的朋友圈,已經沒有了活生生的人,只是人設。
打造偽精緻的朋友圈,就像是戴著一張面具,習慣了用它來偽裝自己。
把最好的都留在了朋友圈,卻在現實裡活成了反面。
認識一個朋友,計劃著生二胎,結果後來不知怎麼想的,換了一輛五十萬的車。
房貸尚且沒有還完,身上又突然背了車貸,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
有一次坐在一起吃飯,問起生二胎的計劃,朋友搖搖頭,說暫時不打算生了。
他嘴上說的是不打算生了,其實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他是不敢生了。
在外人看來,朋友已經買了房車,事業小成,可背後的艱難又有多少人看得見。
慢慢地,我發現朋友圈出現的那些精緻生活,根本經不住推敲。
一細究,就像是拿起一把錘子,重重地砸在了一面鏡子上,瞬間碎成了渣。
03
你要時刻記得,真正的生活遠比想像中殘酷得多,每個人都是如此。
你所看到的那些絕大多數過得好的人,或許真實的生活並不怎麼樣。
人越是缺少什麼,越是喜歡炫耀什麼,真正的強者都是默默無聞的。
巴爾扎克在《高老頭》裡有一句經典臺詞:
「到處是真苦難,假歡喜。」
苦難是真的,歡喜是假的,而你在朋友圈只看到歡喜,看不到苦難。
雷抒雁在《星星》中寫道:
「仰望星空的人,總以為星星就是寶石,晶瑩、透亮、沒有纖瑕。
飛上星空的人知道,那兒有灰塵、石渣,和地球一樣複雜。」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完美的生活,濾鏡背後才是大多數人的現實。
不要羨慕朋友圈裡的生活,也不要活在深深的焦慮裡,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能把現實生活過得熠熠生輝,戰勝一切苦難,就是生活的強者。
04
《你好,舊時光》裡有這樣一句話:「最快樂的生活,是別人的生活。」
我們總是容易羨慕別人的生活,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我們羨慕別人那些看似光鮮的朋友圈,無非是因為自己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
而然,羨慕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無論你怎麼羨慕別人,自己的依然一地雞毛。
一個人心智成熟的表現之一,就是不再在羨慕別人的生活。
真正優秀的人,都把時間花在了提升自己身上,根本沒有功夫去關注別人的生活。
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
正如可可·香奈兒所說的:
「我的生活不曾取悅我,所以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
把力氣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最終你也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讓自己變得優秀,才是對負面情緒最大的化解。
往後餘生,努力活好自己,這才是我們該有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