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上有位小姐姐最近和男友分手了,原因很俗套,彩禮沒談攏。
陳薇在某一線城市工作,有相對不錯的收入,出身城市中產家庭。
男友大劉出身農村,但畢業於某名牌大學,算得上精英男,年薪超過70萬,還有不錯的上升空間。
兩人在一起兩年了,彼此也不小了,談婚論嫁雖然沒正式提上日程,但有時候聊天也開始往結婚事宜上談。
大劉說,他父母不會給彩禮,陳薇問了父母和朋友,覺得結婚還是要有彩禮的。
事實上,大劉父母的確不可能出彩禮,因為大劉從上大學就開始自給自足了,父母更不會給他出錢結婚,不要錢就不錯了。
陳薇並沒有說自己家要多少彩禮,反而問大劉準備出多少彩禮。
大劉並沒有否認彩禮,說自己可以出10萬,但隨後他又補充到,彩禮是給女方父母的,但好的父母根本不會留著這錢,反而會拿出同等的嫁妝,和彩禮一起讓女兒帶回來。
也就是說,大劉同意出10萬彩禮,但希望女方父母再加10萬,讓陳薇帶到小家庭裡來。
對於這20萬,大劉也做了規劃,買車或者裝修房子。
對這個答案,陳薇是不滿意的,甚至火大。
因為自己父母打算出錢給自己付首付買個房子,不一定還能掏出錢來了,而且自己也不能去和父母討論嫁妝的事。
後來,陳薇從父母那得知,父母希望多付首付,因為這是陳薇的婚前財產,所以如果男方出10萬彩禮,最多能讓陳薇帶回6萬。
事實上,讓陳薇更不滿的是,10萬彩禮對男友來說根本不是大數字,也就是他正常生活水平下三個月的積蓄,他卻還要和自己談嫁妝。
雖然收入只有男友的五分之一,不得不說,陳薇也有不錯的經濟條件了,個人條件也不錯,當時看上大劉,就是因為他比較體貼和包容,而且會賺錢,所以自己也不在乎他個子矮。
但現在看來,大劉實在太過於計較了。
回想以往的言論,陳薇突然發現,曾經以為和大劉在一起可以提升自己的物質生活,其實是奢望。
大劉婚後不會上交工資,也說自己不能限制他花錢,結合大劉和家人疏遠的關係,他不會對妻子付出很多,而是會把錢牢牢把在自己手裡。
陳薇內心不高興,情緒就很低落,對大劉不再熱情,被追問幾次後,就爆發了,大劉沒有解釋,給出幾條理由,說兩人不合適,然後就把陳薇刪除了。
這段已到結婚論嫁的戀情,因為彩禮,就這樣結束了。
看起來是彩禮惹的禍,其根源卻是兩個人對婚姻產生了誤解。
有人說婚姻的本質不是愛情,而是錢,因為「你看婚姻法通篇都沒提到感情這兩個字」,是啊,婚姻法的確不保護愛情。
這也不奇怪,愛情是一種感覺,是人的內在情感,是抽象的感覺,並不能用文字、數字來衡量。
如果連當事人都不保護自己的愛情了,法律就更無能為力了。
那婚姻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果說它是一種經濟制度,那是否可以等同於錢?
我不知道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怎麼看這個問題,我只知道那些長久美滿的婚姻都是有感情的。
沒錢的婚姻或許會「百事哀」,但沒感情的婚姻有了錢也未必幸福。
畢竟,人的愛在哪裡,他的錢花哪裡。
結婚是感情的水到渠成,婚姻要在愛情的基礎上經營。
一對男女在一起兩年,說不喜歡是假的,但真的有多少感情卻很難說。
對於陳薇而言,和大劉在一起,能夠提升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
她不是因為愛他而忽略他的身高,而是因為她懂得人無完人。
陳薇是大劉能找到的綜合條件最好的一個,外形良好,經濟也不錯,所以戀愛期間,他多有包容和尊重。
條件合適,沒有大的問題,所以兩人都認為結婚是自然的事。
談結婚必然牽涉到車子、房子、彩禮等,一談錢卻發現彼此要的不一樣,很多男女的戀情夭折在談錢上。
結婚要看條件,但感情應該是第一位的。
彼此不光能吃到一起,睡到一起,還能聊到一起,有相同的人生期望,在金錢上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和追求。
這樣的感情,再去談婚論嫁,就不會出現你說要彩禮,他說是賣女兒,你說要辦個婚禮,他說形式沒意義。
好的感情不怕談錢,談錢還能不傷感情,首先一定是雙方有感情。
有感情,都難免斤斤計較;沒感情,自然只考慮自己的輸贏。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談錢後還相親相愛,因為他們在感情基礎上,不光考慮自己的得失,還能從對方的立場上看待對方的需求。
將結婚當成任務,而不是因為想和對方在一起而結婚,就很難為對方考慮。
就算過了結婚這一關,未來還有更多面對金錢的問題,矛盾還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有多少夫妻婚後,發現婚姻不是自己想像的樣子,對方好像變了似地,其實都是因為你期望的生活,從來都沒和對方同步過。
婚前只看對方的條件好,對自己也包容,卻沒去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念、消費觀念等。
因為不了解而相愛,因為了解而分手,並不悲涼。
不合適的人早點分手,才能更早遇到合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