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九大定律

2020-08-28 昕企管家媒體


一、因果定律


厚道,才有厚報


原文: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


所以欲修造命運者,必須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又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淺釋:佛家有句話叫「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果必然從因來,想要或不想要怎樣的果,必須從因上著手,或積或斷。智者懂得修善因,而不求果,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積德的真諦不過就是積善因。凡夫不修善因卻求善果,註定是虛妄一場、徒勞無功,任你求神拜佛、一擲千金,不可能達到的。能看清這點,靠的是智慧,怎樣去做,也是區分智者和愚人的分界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個一直有爭議的話題,因為大家見多了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事情,究竟該不該信?對此佛教和道教給出的答案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儒家給出的答案則是《易經》裡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


你得罪了人,別人可能報復你的父母妻兒;你施恩於人,別人對你的父母妻兒也常常抱有感激,願意回報;這點屢見不鮮,誰都感受過,可見是非常可靠的。所以別的暫且不論,僅憑這點,也足以作為人們深信因果的理由了。


況且,我們不說因果報應,只談人品和厚道——恐怕任誰也會承認人品好、厚道的人,更容易有好的人際關係,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更容易走得遠吧?而人品好和厚道,正是一種善人的人格。



二、吸引定律


你相信什麼,就會發生什麼


原文:人的心念(思想)總是與和其一致的現實相互吸引。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當,那這個人所處的現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實。稍有不慎,就真的會惹禍。又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那這個人就總會碰到跟他肝膽相照的朋友。


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都是選擇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見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對於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會留意,甚至視而不見。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在以一種人難以察覺的、下意識的方式進行著。


一個人的心念是消極的或者醜惡的,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消極的或者醜惡的;一個人的心念是積極的善良的,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積極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專注於有利自己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


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運修造的基本思路。


淺釋:《周易》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的心念與環境、遭遇的相互吸引,不僅有著心理學上的原因,更有著物理學上的原因——萬事萬物從根本上都是一個個場,而先天存在著相互感應、物以類聚的趨向。


所以你想擁有怎樣的生存環境和人生際遇?先要從成為這樣的人開始。這絕不是迷信,而是實實在在的天道和宇宙定律。


現在流行「正能量」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而真正的正能量,不只是去靠近正能量,更是自己生產正能量,自己成為一個正能量的人,因為這是從自我的根本處著手。只有自己是一個正人君子,才能真正的走正道、得正報。


更進一層,吸引定律還可以升級為深信定律——你深信一件事,不論這件事是好是壞,往往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道理不過就是吸引定律的深化,聽起來玄乎,說白了就是告訴了我們兩個字的重要性——信念。


所謂心誠則靈,心誠,就是深信。一個深入骨髓的信念,就如同生物學上的基因,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只不過信念是逆向的——反過來徹底地改造一個人。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運修造的一大原則。



三、放鬆定律


越是求,越得不到


原文:人只有在心態放鬆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態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果。


什麼心態是最佳心態呢?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把目標瞄準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係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然後放鬆心態、精進努力,做你該做的,不要老惦記著這些東西什麼時候到來,則這些東西的到來有時候能快到令你吃驚。


相反,如果你對結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甚至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步,就是這個道理。值得注意的還有:所謂的無念並不是心裡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駐留,「無所住而生其心」。


淺釋:人心最大的妄念是什麼?以為越思考越聰明,美其名曰有思想;越謀劃越接近成功,美其名曰謀略。於是人的腦子總也閒不下來,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都是這種心態的副產品。


但是全錯了,而且是搞反了。有思想和謀略的人,充其量只能算中等人;上等人,恰恰什麼都不想。


這其中的玄機便是:但凡你想、你要、你求,你就是被局限的自我所束縛和困住的,格局永遠大不了,甚至越來越小。而一旦你不去想,放下所有的心念,這個時候佛家所說的「自然智」就會生起。


《周易》所說「神無方而易無體」,就是指的這種狀態。「唯變所適」則是其功用,也就是道家的「萬變不離其宗」「順勢而為」,王陽明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如此,才能足以應對萬變,什麼事都可化解,進而什麼事都能做成。


道家言「求而不得,不求而得」,老子又言「無為而無不為」,道理也在這裡。出世與入世的圓融,這就是核心的樞紐。唯無欲無求者,方可謀天下,他順應的只是天道、承接的只是天命。



四、當下定律


心境變,處境即變


原文:人不能控制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時此刻的心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


所以修造命運的專注點、著手處只能是「當下」,舍此別無他途。根據吸引定律,如果人總是悼念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在想改變的舊現實中無法解脫;如果人總是擔心將來,人的擔心就會把人不想發生的情況吸引進現實中來。


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只管積極專注於調整好做好目下當前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則命運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


淺釋:《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沒來,現在在不斷流逝中。人能把握的,只有當下——並非現在,而是隨現在而流淌的狀態,像水一樣,不離開,也不停留。


那麼人為什麼會迷失在過去和未來呢?因為過去關聯著執念——放不下,未來關聯著慾念——有所求。放不下人心就會沉重、陰鬱,有所求人心就會焦灼甚至扭曲。想想我們每個人,是不是經常甚至不自覺地處在焦慮之中,耗著精神、毀著身體、對現實和遭遇只剩抱怨,而從沒以安詳之心面向當下過?


按照吸引定律,人的生活處境和平生遭際,就也難免帶有這樣的色彩。要化解和脫離此境,只有活在當下。而要做到,需要實實在在一切放下。哪怕還不能完全領悟,也並不妨礙這樣去做,而且這正是一種修行。


改造命運,需要從改造自己的心開始。心為根本,不從此處下手,一切的努力必然仍是造作,沒有抽身的一天。佛家言「境隨心變」,這並不只是因為你的心怎樣,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還因為你的心怎樣,是能夠實實在在帶動現實的改變的。


五、80/20定律


心能篤定,成功便是一定


原文:人在達成目標前80%的時間和努力,只能獲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後20%的時間和努力獲得。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時候,由於久久不能見到明顯的成果於是失去信心而放棄。


須知命運修造是長久的事,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預期前80%的努力會有很大收穫,只要不放棄,最後20%的努力就會有長足及本質的進步(量變才能到達質變,為什麼成功的人總是少數的,因為能堅持的人總是少數的)。


淺釋:量變而質變,這個道理我們誰都知道。要有耐心、能堅持,這個道理我們也都懂。那麼為什麼能夠做到的是極少數?為什麼我們不是取得成功的極少數人中的一個?


假如明確地告訴你,奮鬥之路上什麼時候是80%的時間點、什麼時候是20%的時間點,能夠堅持下去的一定是大多數。只可惜沒人告訴我們,所以我們總是會懷疑自己的路是不是走錯了——也的確存在這種可能,於是就放棄了。


這就是80/20定律作為反面教材的大多數人的心理機制。正面教材那極少數人的心理機制又是怎樣的呢?答案正是深信定律、當下定律和放鬆定律——他們深信自己所做的事的意義,並且堅信一定能夠做成;因此他們只管做好每一個當下,而根本不在意結果什麼時候到來;最終這個結果反而會更快、更好地到來,因為不走彎路、水到渠成。


所以要擺脫80/20定律的魔咒,正是要從深信自己所做、堅定自己的信念開始,在心無旁騖地做好每個當下中完成。這樣才能不動搖、不懷疑,於是不放棄。而不是要靠壓抑和強制自己,況且這也做不到,一切不是心甘情願的事情,都註定不能持久。


六、應得定律


你自己值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原文:人得到應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擁千金者值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命運修造者,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提高則人應得的不管質和量都會提高。


淺釋:應得定律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值得定律」。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自己值多少,才能得到多少,「人得到所應得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


如今有些人老想著結交人脈,掐人尖,攀高枝,妄想一步登天,不僅荒謬,而且就算運氣好一時得到了,也註定是不能持久的,弄不好還會搞得身敗名裂、不得善終。人與人核心的關係是交換,無論利益還是情感,沒有這種交換就無法建立關係,則是其中最樸實的道理所在。


為什麼可口可樂的老闆說哪怕將可口可樂的所有資產付之一炬,可口可樂也能在很短時間內重新崛起?因為可口可樂這個百年品牌自身的價值在那裡。為什麼褚時健從人生巔峰跌入谷底,淪落到鋃鐺入獄、一無所有,出獄時儘管年邁卻仍能重新取得事業輝煌?因為褚時健的能力在哪裡——他的自身價值。


對此最生動的表達,就是電影《1942》裡張國立飾演的角色所說的那句話:「地主之所以是地主,長工之所以是長工,是有原因的。我知道怎樣從窮人變成富人,只要活著到陝西,給我十年,我還是地主。」


所以想成為人生贏家,就必須從提升自我價值開始。只要自身價值足夠大,按照吸引定律,人脈、圈子等其它因素就都是不費力的,不必刻意經營也能聚集身邊。



七、間接定律


不懂給予,不成大事


原文:要提高自我價值(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必須通過提高他人價值間接實現。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須通過首先提高別人的自尊間接實現。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過成就別人間接達成。


又例如:有些公司創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潤,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一兩年內就消失;而那些致力於為客戶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和優質產品的公司往往長盛不衰,越做越大。這就是間接定律在起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間接定律中提高自我價值和提高他人價值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即當你在提高別人價值的時候,你的自我價值馬上就提高。


淺釋:老子言:「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又說:「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真正的高人,一定是通過給予來得到的。因為他掌握了一門最高明的智慧。


這種智慧就是:只想去得到,所得到的頂多只是想得到的東西;而給予,得到的是人心,得到人心則什麼都能得到,因為可以把人聚集起來,需要的時候再組織起來,去共同完成一些事情,需要眾人完成的則必定是大事,最大的獲利者則一定是作為組織者的自己。


想想古往今來那些成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這個套路?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是有著大道理、大智慧在的。打天下、治國如此,做事業同樣如此——人脈的實質,不就在這裡嗎?


劉邦曾問謀士陳平:我與項羽有什麼區別?陳平回答說:大王粗野傲慢,項王謙遜有禮。劉邦又問:那你為什麼棄項羽而歸我?陳平說:對於有功之人,大王不吝惜賞賜,項王則很少封賞。


正是因為項羽不願意與有功之臣分享天下的利益,也就沒有多少人願意追隨他,最終就是一個「獨利則敗」的結局。而劉邦則把自己的所得利益與部下共享,得了人心,才得了天下。所謂「財散人聚,財聚人散」。這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八、寬恕定律


人最該寬恕的,是自己


原文:一切利他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的開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並真心喜愛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愛別人,才能愛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歡喜、安定和無畏,才可能有廣闊的胸襟。


你如果不喜歡不滿意自己,那麼你是無法真正喜歡別人的。這點非常重要。有些人把愛自己等同於自私自利,這是誤解。如果仔細體會,就會發現你如果對自己不喜歡、不滿意,就會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員,愛眾生的同時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請先好好認識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談愛其他眾生。


如果把消極思想比作一棵樹,那麼其樹根就是「嗔心」,把這個樹根砍掉,則這棵樹就活不長。要砍掉這個樹根,必須懂得如何寬恕。……需要寬恕的對象,是你自己!不管你過去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請先真誠地懺悔並保證不再犯,然後——請寬恕自己。內疚這一沉重的精神枷鎖不會讓你有所作為,相反會阻礙你成為面貌煥然一新的人。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淺釋:人的一切痛苦,都來源於不接受——沒有取得好成績,沒有考上一個好大學,沒有找到一份好工作……失去了一個心愛的人,失去了一份好工作,失去了一個好機會……因為不願接受、心有不甘,痛苦因之而生。


不接受,從根源上則不是不能接受那些事,而是不能接受自己,因為人有無數的慾念,最大和最深的慾念則是「自我」,它是所有慾念的總司令。一切因得失而生的痛苦,都源於自我受到了傷害——覺得是自己無能、卑微、怯懦、幼稚……所以不能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那些不能接受的事,心便能立刻歸於安寧。一旦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心便能登時萬念俱息。想要出離痛苦、超脫執念,這就是那個最徹底、最妙的法門。當你寬恕了自己,也便寬恕了全世界。


接受不是放縱,放縱和寬恕的差別正在懺悔。沒有懺悔的接受是放縱,有懺悔的接受才是寬恕。寬恕的實質,是承認自己的不足,但是放下,以全新的姿態,去追尋更好的自己。否則,便是違背當下定律的。


萬法陰陽,沒有失就沒有得,沒有錯就沒有對,這是天道本來、萬物常態,沒什麼不能放下,也沒什麼不能寬恕。



九、負責定律


你只需對自己負責,天自會對你負責


原文:人必須對自己的一切負責,當人對自己採取負責任的態度時,人就會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麼;人如果依賴心重,就會往後看,盯著過去發生的、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長籲短嘆。事實上,對你負責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淺釋:九大定律,歸結到最後就是以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做好人、行善事、走正道,自己的命運,只能是自己把握。


從修造自己這顆心開始,就是最本質的修造命運之途。


聲明:部分內容有刪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四大天規和九大定律!(老闆必讀)
    中國人的四大天規和九大定律!(老闆必讀)賺錢是認知變現,虧錢是認知缺陷。為什麼有人那麼聰明,卻總是一事無成?為什麼有人賺了很多錢,但是最後都散去?為什麼有人努力上進,卻鬱郁而不得善終?讀完下面四大天規和九大定律你就會恍然大悟!
  • 人生九大定律之一:因果定律
    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
  • 中國人的四大天規和九大定律,違反必有災!
    讀完下面四大天規和九大定律,你就會恍然大悟!四大天規 :一、一個人的名聲不能大於才華一個人的名聲,千萬不可大於自己的實力,一旦你的名聲大於實力,就是名不副實,就是欺世盜名,就會有災難。苦難,是人生的基本屬性。
  • 九大人生經驗 讓你的人生 少走彎路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造就了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在這裡為大家分享一下九大人生經驗,希望能對看過文章的人有所幫助。人生經驗一,當一件事情只能讓你產生短期的快感,建議少做,比如說熬夜刷手機,深夜多睡懶覺。我們應該多做短期效果不明顯,但長期堅持收益巨大的事兒。比如說讀書、健身、理財。
  • 驚人的九大定律,原來這就是人性
    這些定律,勝過一切技巧。二、高調定律越成功的人越需要慎言慎行,如履薄冰;越弱小的人越可以膽大妄為,野蠻生長。三、「100-1=0」定律這在數學上當然是錯誤的,但在人性上卻是成立的。當行則行,當止即止,才能立身長久不敗,收穫人生最大的逍遙!五、兩分鐘定律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一定在2分鐘之內去做,否則,這件事你可能就會拖延好久,甚至不去做。
  • 驚人的九大定律,原來這就是人性!
    這些定律,勝過一切技巧。一、三忌定律聰明忌巧。聰明的人一心選擇走捷徑,那靠運氣、偶然、投機「對賭」獲得的成功只是一瞬而已。三、「100-1=0」定律這在數學上當然是錯誤的,但在人性上卻是成立的。當行則行,當止即止,才能立身長久不敗,收穫人生最大的逍遙!
  • 人生三大定律
    驚人的三大成功定律: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金蟬定律(建議收藏)人到最後,拼的不是運氣和聰明,而是毅力。而關於成功,有很多定律,比較有名的就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和金蟬定律。這個定律最早是聽過馬雲的一個公開演講,而透過這個定律去聯想人生,你會發生,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裡的荷花,一開始用力地開,玩命地開...... 但漸漸的,人們開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厭煩,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時候放棄了堅持。而這個時候的放棄,往往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 人生五大定律
    自然有自然法則,人生有人生定律!人生八大定律定律一:好人難當,不做老好人。定律四:善良做人,圓滑處世。千方百計不如善良做人,人心善才會得人親近,做善事才能受人尊重。腦子靈活,做事得當、說話得體。圓滑的人能避免衝突,讓事情變得簡單,使人與人相處更加和諧。
  • 25個趣味定律 :蘋果定律、快樂定律、幸福定律、地位定律、沉默定律.......
    1、蘋果定律:如果一堆蘋果,有好有壞,你就應該先吃好的,把壞的扔掉,如果你先吃壞的,好的也會變壞,你將永遠吃不到好的,人生亦如此。
  • 女生喜歡你的九大表現!
    女生喜歡你的九大表現!女生在生活中相對獨立、執著,在愛情中喜歡比她強的男人徵服她,女生有時候明明對一個男生有好感,卻要故意耍酷、裝作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正是因為他的這種高冷讓人望而卻步。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女生喜歡你的九大表現,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魅力徵服女生。
  • 成功三大定律:荷花定律、金蟬定律、竹子定律
    關於成功,有很多定律,比較有名的就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和金蟬定律。無論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還是金蟬定律,他們都有共同的意義:成功,需要厚積薄發,要忍受煎熬,要耐得住寂寞,堅持,堅持,再堅持,直到最後成功的那一刻。
  • 九首詩詞,九大境界,道盡方寸人生
    人生如行路,一路艱辛,一路風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人生九大境界,全憑個人主宰,笑看人生,才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順從內心,才得最好的生活。第一種人生境界:通達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 因為它已經不再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冥王星是在1930年被克萊德·湯博發現,並被認為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但與2006年國際上又根據新的行星劃分概念,而將冥王星歸為矮行星,排出了太陽系行星的位置。冥王星作為目前發現的太陽系中質量第二體積第一的矮行星,在所有圍繞太陽公轉的星體中,體積可排到第九位,質量則是第十位,但是與地球相比,卻依然相差很遠。
  • 成功三大定律:荷花定律、金蟬定律、竹子定律 (建議收藏)
    關於成功,有很多定律,比較有名的就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和金蟬定律。無論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還是金蟬定律,他們都有共同的意義:成功,需要厚積薄發,要忍受煎熬,要耐得住寂寞,堅持,堅持,再堅持,直到最後成功的那一刻。
  • 陳飛院長:這18條社會定律,讓你讀懂人生智慧
    陳飛院長:人生智慧馬雲曾經說過,企業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在此,向所有在人生路上拼搏的人,分享18條人生智慧:1、錯誤定律:人們日常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2、效果定律:在傷口上落淚和在傷口上撒鹽,效果是一樣的。3、嫉妒定律:人們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飛黃騰達,而是身邊的人飛黃騰達。
  • 苦難守恆定律:吃完了生活的苦,人生就甜了
    2聽過一個定律,它叫「苦難守恆定律。」對於多數人來說,一輩子要吃的苦難,他們的總量是恆定的。並不會因為你選擇暫時的安逸,它們就會憑空消失。相反你越是選擇逃避,在此後你也越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彌補。我們中國人經常會說先苦後甜,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人生的7大定律,讀完豁然開朗!
    1迷茫定律在人類歷史裡,大部分人一生下來就註定要幹什麼工作:農民的兒子就是農民,木匠的兒子就是木匠;現在,人越來越自由,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事。遺憾的是,只有極少數人很早就清楚自己的坐標。數學家、音樂家通常在四五歲時就已經定型;醫生通常在十幾歲時就決定當醫生了。
  • 高唱「我的祖國」,臺灣的九大統派團體都有誰?
    而島內的九大統派中,統派團體負責人新黨主席鬱慕明、勞動黨主席吳榮元、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張馥堂、夏潮聯合會、新同盟會會長陳志奇、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蔡裕榮、中華基金會會長董建華等共九大統派團體齊聚一堂,共慶光輝十月。  慶祝活動上,兩首「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和「我的祖國」,獲得了滿堂喝採。
  • 九大好處愛寫文
    寫文章有九大好處: 第一,能鍛練組織語言的能力。使說話更有條理性,邏輯性,表達得更清楚、重點更突出,也就是說別人更容易聽得懂、理解得透你所說的意思。使你說的話更容易讓人接受,使別人更愛聽你所說的話。比如更好聽、更風趣等等。 第二,能鍛練思維能力。使思維更敏捷、更深邃、更清晰,想什麼事情的時候想得更快更全面更明朗。 第三,能更善於抓住重點。
  • 影視劇九大忘年戀
    影視劇九大忘年戀老少戀一直是影視劇慣用的情感走向,但是年齡差距並不是其愛情的主要方面,如何將纏綿悱惻的忘年戀演繹得耳目一新則成為了其感情脈絡的主要實現方式。下面細數影視劇九大忘年戀,箇中滋味,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