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那隻坐井觀天的青蛙,只是有的人的「井口」大些,能夠看到的天也大些,有的人「井口」小些,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
一個人的見識就是「井口」的邊界,想看到更大的天空,就要增長自己的見識。
我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無論是讀書還是行路,目的都是一樣,增長自己的見識。
「見識」百度百科解釋——指明智地、正確地作出判斷及認識的能力。
見識,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見」,也就是見聞,我們讀書,學到的知識多,行路看到的風景、人情豐富,只能代表我們的見聞豐富,並不一定就是有見識。
比如有的人說城市裡的小孩比農村的小孩有見識,城裡的孩子知道肯德基、麥當勞,知道街上跑的車都是什麼品牌,農村的孩子卻不知道。
這中說法,本身就是沒有搞清楚什麼是「見識」,肯德基、麥當勞、車的品牌只是城市孩子的見聞,他們知道這些,但是不一定知道土豆是長在土裡的,蚯蚓是從什麼樣的土裡挖出來的,這些農村的孩子一定都知道。
所以說以一個人見過的、記住的知識多少來衡量見識多少是特別不合適的。
見識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識」,也就是知道並且理解萬事萬物的聯繫和規律,開化心靈,啟迪智慧。通過學習知識引發自己的思考,通過行路能夠更加深入理解事物的聯繫,從而有正確的認識和判斷的能力。
見過什麼很重要,通過見得多而產生的正確的思考更加重要。
學習知識,增長見聞,可以拓展我們的視野,擴大我們頭上的那個「井口」,知識、見聞就像是我們的一日三餐,讓我們能夠飽腹,並不一定能全部吸收,能夠吸收多少還要看消化系統。而知識、見聞能否轉變為我們的見識,靠的是思考。
有人說:「我的大腦整天都在思考啊,想早飯吃什麼、午飯吃什麼?」這些思考都是源於我們的生理需求,更像是一種被動思考。
究竟什麼樣的思考是有意義的呢?有個朋友最近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我會從喜歡一個人或者一件物品,「不管得到沒得到」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出現,不再像以前那樣喜歡了甚至出現無所謂的情況了?
我喜歡過一個人,可以說她住到我心裡了,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一段時間的斷聯。我感覺不再像以前一樣喜歡她了,甚至已經出現無所謂了的情況。
物品也是,我好喜歡的一雙帆布鞋,買回來的時候真的很喜歡,可是穿著穿著就發現鞋子都會髒都會爛,我也懶得去清理,反正爛了,再買一雙同款新的就是了
這個網友的問題挺有意思的,問為什麼自己會喜新厭舊,這個問題就像是一個人問:「我為什麼喜歡吃黃瓜不喜歡吃西紅柿」一樣,這個問題對生活的中的問題毫無意義。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特別喜歡問問題,可以說簡直是「十萬個為什麼」,長大以後就不會這樣了,因為小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並且沒有生活的壓力,成年人面對的是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沒有那麼多的精力。
朋友小李曾經給我講過一件事:
我剛畢業的時候找工作不太順利,有幾個月都在家裡待著,對生活很失望,現實生活和學校裡想的太不一樣了,每天看各種各樣的書,思考的都是一些哲學問題「人為什麼活著」「生命是怎麼回事」,有很多困惑,感覺自己想的還挺深奧的。
一天約了一個年長的朋友吃飯,就問朋友:「你有過對生活特別失望的時候嗎?」朋友看了看我說:「我天天就想著怎麼能讓妻子孩子能生活的更好,沒有閒心想那些問題,你就是閒的。」
這句話給我很大的觸動,我一直認為自己想的是哲學問題,特別有意義,但是朋友這句話讓我醒了,我就是太閒了,逃避了自己本應該思考解決的問題,才會去想那些對於現在的我完全沒有意義的問題。
那位網友和小李的問題是一樣的,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太閒了。
作為一個成年人,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身邊的問題,自己的思考能否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有助於解決問題的思考才是有益的。
比如你想研究哲學,寫哲學方面的文章,那麼思考「人為什麼活著?」「生活的本質是什麼?」這就是有益的,能夠解決問題的。
提問的網友如果正在研究「人的行為習慣」那麼思考喜新厭舊的問題就是有益的,適合的,但是如果不是,那麼思考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應該不斷的增長自己的見識,讓自己的「井口」邊界不斷的擴大,這不僅對自己的生活有益,對社會、對國家都是有益的。
有見識的人更加包容,接受能力強,不會故步自封;有見識的人更能放下偏見;有見識的人心胸更加開闊,對生活有敬畏之心。
2020年的新年,始於武漢的疫情席捲了全國,網上有一句話說「疫情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是人、是鬼,一下子就顯露出來了。」其實這場疫情下,人和人的見識也是高低立現。
疫情如此嚴重,廣播、電視每天都在宣傳:「戴口罩、勤洗手、不出門」是防止感染的最好方法,依然有人組織聚會、不戴口罩進入公共場所,這些人抱著僥倖心理,認為疫情與自己沒有關係,我行我素。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典型的沒有見識的人。
面對疫情我們每個人都是第一次,面對未知的事物,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能夠直接影響自己的生活。
這場疫情下,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從小了說能更好保護自己從而保護家人,往大了說,這就是給社會、國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能讓自己的不斷增長見識的人,一定能夠有用更美好的生活。
我們的一生都要不斷的擴大自己的「井口」,讓自己看到更大的天空。
如何增長見識?
1、多讀書。多讀一些經典的書籍,因為在那些經典的書籍中,能夠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並且往往能找到大智慧。
2、多看一些優秀的電影。看電影就像是體驗他人的人生,那些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和思考。
3、去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看一場話劇,聽一次音樂會,參加某個藝術展覽等等,出去體驗一下更美好的生活,看不同的風景、認識不同的人。
4、參觀名勝古蹟。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名勝古蹟很多,當我們置身於這樣的環境,就會不自覺地感受到它的莊嚴和肅穆,其中的歷史故事更能讓我們了解歷史,由古觀今。
5、多認識一些有豐富經歷的人,經常和他們聊聊天,互相分享所見所感,讓自己了解不同的人、不同人的做事方法和思考方式。
6、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不僅能擴大知識面,也能解決實際問題,能領悟到書本中所學習不到的生活的真諦。
7、如果精力允許的條件下,出國見見世面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土人情,或許可以有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體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未知的世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以為自己的「井口」就是全世界。
總之一個人無論處於何種地位何種階層,都不可能是無所不知的,在一生有限的時間裡,不斷的增長自己的見識,擴大自己的「井口」,才能在面對生活的各種問題時,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和判斷,擁有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