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愛情最美好的模樣,莫過於我的餘生交託於你,你陪我笑,我陪你變老。很多對親密關係的評判,都是要看對方為自己花費的時間。
他們會單純認為如果伴侶沒有在自己的身上花很多時間,便是不夠愛的表現。其實不然,在心理學來看,兩個人並不是在一起的時長越久便越相愛。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七年之癢,親密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著自己的律動規律。
「一年新鮮、二年熟悉、三年乏味、四年思考、五年計劃、六年蠢動、七年行動。」
在兩個人初相識的階段,大家都抱著好奇之心,激起生理的喚醒,無時無刻都想要見到伴侶來滿足彼此的激情。
可隨著交往時間增加,對雙方的熟悉度也相應增加,最初的朦朧感與幻想被打破,我們會開始將目光轉移到其缺點上,而不是優點,熟悉相對的便是乏味。
此時,打破乏味的最佳方法便是給彼此的關係添加一份私人空間。這也是為何現實生活中,有的愛情可以天長地久,有的愛情開始得快、去得也快。
因為前者能夠很好的區分個體與愛情的關係,正如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所言,我們在成年早期會因為所感受的孤獨,開始有對外界尋求伴侶的需求,建立親密感很重要。
這是我們到了適應年齡都要面對的問題,但那僅限於個體的階段罷了。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會面臨形形色色的問題,愛情是生活的潤滑劑,但不該變成生活的全部。
尤其是對50歲以後的親密關係而言,大家早已熟悉彼此,也有更多的人生需求。50歲夫妻需要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孩子的教育問題、雙方父母的養老問題,以及自己該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人與人之間,無論是何種關係,都需要保持界限感,你們可以無話不說,但也沒必要凡事都說,親密有間才是一段關係的最佳保養品。
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很好地向我們闡述了愛情的真諦,並不是像小說、電視劇那麼羅曼蒂克,兩個人隨時黏在一起便可。
真正的愛情需要與實際掛鈎,從最初的生理喚醒,在心理上感受到對方的愛意,確認好彼此的戀愛關係是前提,但很多人只能停留在這一階段,等到激情消散,愛情也隨著不見。
那些懂得經營親密關係的人,絕不會止於當前,而會與伴侶共同謀劃清晰的未來,畢竟沒有物質的愛情,只是一盤散沙。
有了經濟支持,你們才會有精力與時間到達詩與遠方,而不是每天都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爭吵。
其次,有了雙方的忠誠與承諾,這份愛情才算是真正牢固起來,不會被外界的波瀾衝擊。所以說,愛情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經營它的過程也很困難,但最後的結果一定很甜。
學著給伴侶緩衝期,也學著過親密有間的親密關係,這樣,在親密關係中才不會患得患失,因為太想抓住對方而丟失了自我。
再好的關係也不能將自己全盤託出,人都是容易感到厭煩的生物,我們總是想要探索未知的事物,而已知絲毫沒有興趣。
所以,給伴侶適當的空間,也是保留激情的成分的最好方法,讓伴侶了解你,但偶爾展現出不為他知的一面,便又能勾起他對你的探索之心,這也是婚姻的秘訣所在。
當人步入了50歲之後,個體也在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歷練,懂得了對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
如果依舊還是將生命的大多數時間都花費在伴侶身上,那麼你會發現自己的世界很狹窄,會錯過小孩的成長時光,父母的晚年等。
最好的相處方式是兩個人一起去挖掘成年中期最好的自己,認真教育孩子,照顧好雙方的父母,努力經營好這個大家庭,除此之餘,個體也可以在空閒之間學一門新技藝。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Joan K. Monin, Selin O. Goktas, Trace Kershaw, Andrew DeWan. Associations between spouses』 oxytocin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PLOS ONE, 2019; 14 (2): e021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