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個更好的人生?你需要激發內在動機

2020-10-19 相思雨霖

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惑?當你想要做成一件事,明明你已經確立了目標,制訂了計劃,並已經開始按照計劃執行,可是執行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為此你分析了原因,也許是目標和計劃出了問題,也許是執行遇到困難。除了考慮這些原因外,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做事的動機。


你是出於什麼原因想要做這件事?是你自己想做,還是別人要求你做?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感到奇怪,不管是我們自己想做,還是別人要求我們做,結果不都是做這件事嗎?雖然同樣是做這件事,可是事情能不能順利完成,能不能做好,是不一樣的。


反觀我們的生活,當我們因為內在動機而做一件事時,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用盡全力去做;而因為外在動機去做一件事時,往往都不會用盡全力,甚至會敷衍了事。比如,當我們自己想要變得健康時,我們會注意飲食、調整睡眠;如果是迫於醫生或家人的壓力,最開始我們也許會注意,時間長了也就不了了之。這也是《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書中所說的,「內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才是創造、責任、健康行為以及持久改變的核心所在」。


《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以下簡稱《內在動機》)一書圍繞內在動機這一主題展開。書中的研究成果和建議是愛德華·L.德西教授40多年來的研究所得。這些研究和成果建立在大量實驗和調查基礎上,並且有實踐案例反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學會激發自己的內在動機,改變自己的生活。


要想激發自己的內在動機,就需要滿足內心的三個基本心理需要:即自主、勝任和聯結。激發了內在動機後,我們不僅可以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還可以學著支持他人自主,幫助他人完成要做的事。



01/三個基本心理需要


提到內在動機,你也許會大概明白它的意思,就是出於自己內在的動力,去做某件事。在《內在動機》一書中,愛德華·L.德西教授指出,內在動機「指的是為自己而做某件事,以及為了活動本身固有的回報而做某件事。」了解了這個定義後,你可能會覺得,要激發自己的內在動機很簡單,就是為自己做事。可是,內在動機背後潛藏著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三個需要,才能徹底激發我們的內在動機。


第一個心理需要是自主。自主意味著,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不是受到控制,在別人給予的壓力下做事。比如,在我們上學時,父母都會督促我們好好學習。我們也知道好好學習的必要性,也知道學習是為自己而學,可是父母偏讓我們按照他們選擇的方式去學習,按照他們制定的目標去努力,我們就會感覺到壓力,覺得自己不能做主,有時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就會削弱學習的主動性,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


第二個心理需要是勝任。勝任指的是,我們感覺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件事,並取得相應的結果。比如,當我們決定通過跑步健身時,看到別人都是每次跑5公裡,於是我們也給自己制定5公裡的目標,但當親自實踐後,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完成。為此,我們也許就會產生放棄跑步的想法。這提醒我們,當我們做事時,要制定和自己能力相當的目標,在完成目標的基礎上,再不斷挑戰自己的能力,滿足勝任感。



除了自主和勝任的心理需要外,還有第三個心理需要,即感覺到愛與被愛,關心與被關心。我們在做某件事時,都離不開他人的支持或幫助。雖然自主意味著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需要獨立處理事情,但並不意味著不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或幫助。比如,當我們和另一半一起生活時,雖然各自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可是也需要通過溝通,讓另一半支持或協助自己。


總而言之,只有滿足了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心理需要,我們才能更好地激發內在動機。當然,是否滿足了這三種心理需要,在於我們每個人的感知,而不是他人認為我們如何。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知道,在做事時,是不是感覺到了自主和勝任,是不是和別人有聯結。因此,我們需要覺察自己,對自己誠實,確認所做所為是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02/掌控自己的人生


了解了激發內在動機的三個心理需要後,你是不是陷入了沉思,開始回顧以往的生活?你是不是發現,很多時候,自己在做事時,更多地是出於他人的意願和期望,而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為此,你是不是想要從現在開始改變,凡事都從自己的內在動機開始?如果是的話,那以下建議可以幫助你。


建議一,你需要有強烈改變的願望。無論是就此擺脫外界的控制,還是開始改變自身的一些壞習慣,你必須非常想要改變這一現狀。當然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為了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唯有強烈的願望,才能使你下定決心開始改變。


建議二,改變的第一步是接納自己。在你下定決心開始改變後,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自己,時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感受。雖然我們過去做事沒能從內在動機出發,但也不要苛責自己。雖然我們現在有一些壞習慣,有一些悲觀的想法,那也沒有關係,至少我們意識到了這些。無論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態,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就好。只有接納自己,才能好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改變哪一點。



建議三,面對外界的控制,我們可以管理自身的行為。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我們做事時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面對這些來自外界的壓力和控制,我們只能被動地順從或反抗嗎?其實我們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管理自身的行為。比如,當家人希望我們現在就收拾自己的房間,而我們希望晚點再做時,以往我們不是順從,就是反抗。這一次,我們可以換個方式,和家人進行溝通,選擇一個自己想做的時間和整理方式,這樣也是一種自主。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時,要多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經常這樣問,我們就可以察覺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做主,還是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我們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在生活中察覺自己的想法,考慮自己的意願,評估自己的能力,更多地出於內在動機去做事,自己來做選擇,自己來負責任。



03/支持他人自主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除了受到別人的影響去做事外,有時候,也希望別人來做一些事。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激勵他人。但我們需要明白一點,既然我們想要自主做事,不受他人的控制,那將心比心,他人也不希望我們來控制他們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我們如何激勵他人,而是我們如何支持他人自主,創造條件,讓他人激勵自己。


支持他人自主最重要的是提供選擇。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要承擔的義務。為了讓每個家庭成員承擔責任,與其用命令的方式規定每個人做什麼,不如讓每個成員從眾多待辦事項中進行選擇,這樣可以促使他們產生意願,主動參與到做家務的活動中。


除了提供選擇外,我們還可以用支持自主的方式來設定界限。比如,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在玩完玩具後,主動收起來。這時候,我們不能用命令的方式,可以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是避免玩具丟失,或是不小心踩壞。還要告訴他們,可以選擇不收拾玩具,但是要承擔玩具損壞的後果。


總的來說,在支持他人自主時,我們需要意識到,雖然我們希望他人做某件事,但是我們最好不要用強迫或控制的方式。相反,我們可以用支持他人自主的方式,這不僅有助於他人激發內在動機,而且也幫助他人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自己做的選擇自己負責。



此外,在讀《內在動機》這本書時,你也許會擔心,書中是不是有很多的理論介紹,是不是讀來會很無趣?事實上,《內在動機》這本書中不僅有很多有趣的實驗,而且還有許多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案例,讀來通俗易懂,貼近我們的實際情況。


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書中的理論和建議中獲得啟發,思考我們做事背後的動機,而不是稀裡糊塗地生活。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帶來的不同影響。如果我們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多多激發內在動機,讓內在動機幫助我們更好地去學習、工作和生活,從而創造一個更好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培養內在動機,燃燒你的小宇宙
    他們或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或者不知道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還有的找不到生命的價值。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定義為「空心病」。如果用藉助他人添柴加火來形容外在動機的話,那麼內在動機就是心裡有一個自燃裝置的火焰,隨時點燃,隨時燃燒,動力機制在自己,完全可以隨時把握。而靠外界添得柴加的火終究會有熄滅的時候。所以我們會看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人人都能越做越起勁兒,隨時可能爆發小宇宙。做他人要求的事,只能從完成的程度上來界定完成的效果如何。
  • 67「積極意義」動機|受控的動機帶來失控的人生
    如果你做一件事是因為覺得這件事很有趣,你做的過程特別地享受,那麼你的動機就是內在動機!我們把外部動機和內攝動機歸類為受控動機,因為受控動機去做事是為了逃離痛苦!我們把整合動機和內在動機歸類為自主動機,因為自主動機去做事是為了追求美好!不同類型的動機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呢?
  • 66「積極意義」動機|內在動機就是決定你外在生命呈現的DNA
    他僅僅就是享受曬太陽釣魚這件事情本身,他根本就不屑富翁的提議,因為他已經擁有了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第三類:內在動機你做這件事的動機就是來自於這件事情內在的價值,就是喜歡這件事情本身。例如:你喜歡去爬山,喜歡忘我地舞蹈,喜歡寧靜地享受閱讀的時光!
  • 《內在動機》解決了我的3個人生問題,大多數人都可能碰到的問題
    Deci) 是羅切斯特大學社會科學心理學教授,是社會心理學界知名學者,他因研究人類內在、外在動機和基本心理需求而廣為人知。他和另一位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精神病學和和教育學教授理察. 瑞安(Richard Ryan)共同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這是人類動機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理論。自我決定論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 找到你的內在動機,你才會願意持續行動
    而且還有一些證據表明,更多的錢實際上會對你的內在動機產生不利影響。當然,無論是哪種驅動因素,當你感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能量可以繼續前進時,給予自己激勵還是很重要的。任何激勵,都可以使你行動起來,改善自我,表現出色並樂意付出額外的努力。但是,找到你的內在動機,有時候比外在動機,更能讓你持續奮進,獲得想要的那個結果。為什麼呢?
  • 心理學:為什麼你無法做到高度自律,源於內在缺乏三大認知系統
    而真正持久的激勵來自內在的動機,內在動機是一種自我的渴望和實現,更是一種不斷激發自我潛能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去挖掘自己內部動機,往往會更好升華我們內在系統,更能形成長久的持續動力。比如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亦或是想要為這個社會做出突出貢獻,一旦我們擁有了內在深處的動機,我們無論學習還是成長都會進入自動自發成長的階段。對於每個人來說,學會找到自己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重要,一旦你找到內在的動機,你的生命潛能會自動打開,而你對學習的渴望和人生自我成就會讓你變得越來越好。
  • 【普通心理學】什麼樣的動機有助於完成任務?
    每個人做事都會有動機,動機是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一種內在心裡過程或內部動力。具體來說,一個你渴望的目標會產生對你的誘因,由誘因又引發你內部的需要,然後產生你向這個目標的動力,進而引發行為
  • 如何利用內在動力,激發人的潛能
    驅動力的類型分為3種:①,生物性的驅動力,也是最基本的;②,外在動力,進階級別的;③,內在動力,高級別的,最有價值的。外在動力是通過獎勵來激勵人,這樣的行為,會滋生短線的思維,讓一個人短期表現變好,長期表現卻不盡人意。最理想的驅動力是內在動力,因為這是內在需求,是自己本來就喜歡做,更有持久性。
  • 家長如何激發孩子鋼琴學習的動機?鋼琴學習
    孩子鋼琴學習動機激發的作用家長對孩子學琴動機的決定性影響雖然鋼琴學習活動是發生在孩子與教師之間,但由於孩子年齡小,理解、自制能力較差,因此很多家長都相當程度地介入到孩子學習之中去,更由於家長每天與孩子在一起,有時伴隨著他練琴的全過程,因此家長對孩子學琴動機的影響往往是決定性的
  • 68「積極意義」動機|如何讓做事的動機變得更加自主?
    長大後的我們似乎不再滿足於這些小紅花,我們需要賺更多的錢,獲取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賞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通過這些去認可自己!我們需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更優秀的孩子,還有更優秀的自己!很明顯外部的獎勵,例如實驗中用的金錢讓孩子們本來處於喜愛才玩遊戲的內在動機替代為外部動機了!
  • 《本能》讓你從平庸中脫穎而出,激發你內在的欲望助你走向卓越。
    對於我們一般的人來說,沒有看到這本書之前是不知道身體裡有一種本能,可以激發你的欲望,讓你有想要成功的極 度渴望。只有20%的人,他們走在金字塔的頂端,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完全通過自己的努力堅持不懈可以作出另人驕傲的成績。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就會平庸一輩子。身體裡的本能是被喚醒的。因為他們有目標有夢想,有了目標,他們就願意為之付諸行動。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感覺。
  • 一個人沉得住氣,才能激發出內在的力量
    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所有成功的背後,都需要日積月累,慢慢沉澱的。詩人泰戈爾說過的一段話: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縱使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世間萬物都有一定的運行規律,來和去,自有它的時間。既然無法提前預知,何不一邊走一邊欣賞風景,讓一切都慢慢來。
  • 你和牛人最大的差距,就在於你沒有內驅力
    第二種是外在動機,就是來自環境的獎勵和懲罰。比如父母的物質獎勵或者老闆許諾升值加薪,會讓我們學習和工作更努力一點。第三種是內在動機,也被成為內驅力。一個人本來就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想去創造新鮮事物,渴望自我成長,渴望自我突破,所以會主動去做一些事情。
  • 結婚的動機
    其他幾個兄弟都在安慰他,說你會找到更好的,其實他們結婚也就是一年多。離婚這麼快,是我始料不及的。喝到第3杯酒,那哥們突然放下杯子說了一句,很多人聽不懂的話:我結婚的動機不對。其實我們幾個人都愣在那裡,接不上話。
  • 社會性動機之興趣與成就動機
    社會性動機,是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的。人有權力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認識的需要等,因而產生了相應的權力動機、交往機、成就動機、認識性動機和學習動機等。這些動機推動人們與他人交往,望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讚許,希望參與某種社會團體,並能在其中獲得某種地等,當這些社會性需要獲得滿足時,社會性動機才會緩解下來。
  •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本科畢業生的考研動機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我們能夠得到兩個結論,也是文章的假設前提:一是每一個本科畢業生都是存在需求的,而且需求是分層次的;二是這些需求是能夠成為動機並使這些畢業生發生行為的。衣可以是更為高檔的衣、食可以是更健康和美味的食物、住也是有城市和城鎮之分、出行也可以追求更好的交通工具。這些都是對於生活質量的渴望和需求,而生活質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於自己的薪酬和收入。因此為了獲得更好、更高的薪酬,大多數的本科畢業生選擇了考研,將考研作為自己的人生跳躍的臺階。
  • 能抗事,才會激發一個人最大的潛能,你具備這個能力嗎?
    ,必然讓你堅強‍‍一個人需要明白,那些打不倒你的,必然讓你堅強。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事情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我們需要修煉的功課。生活中,真正的強者從來都會選擇勇敢面對自己的功課,而不是畏懼與退縮。人人都有自己的功課都需要面對,這是我們成長與強大的關鍵。記得以前有一個同學講述自己人生經歷過,她年紀輕輕就開始背負了父母的債務, 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她的優秀和樂觀。
  • 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並不是人生的經歷,而是這三樣內在的東西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許多人都以為一個人命好是天生的,其實命運的好壞與我們個人人生經歷並無多大的關係,一個人的命運最終如何更多來自你的內在。心境,心態與信念才會帶來命運的改變,所以我們要想做自己人生的主人,首先就需要儲備這三樣東西,讓我們的內在變得更為豐富有力。一、命運與我們內在的心態有密切關係生命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和挑戰,只是每個人遇到的問題都不同。曾經被譽為勵志達人,力克,從小沒有手和腳,只有半截身子。
  • 這三種智慧,絕對可以用來較正你的人生
    01重塑做人做事的動機遇見一個人,或是做一件事,若是能把動機鎖定在遇見一個更優秀的自己之上,你遇見什麼人將不再是問題,做一件怎樣的事也將不再是問題,你的>關注點始終放在怎麼調動和呈現出一個更好的自己身上,那麼剩下的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動機、健康和個體成就的基礎,是決定人們能否產生行為動機和產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只有人們相信他們的行動能夠導致預期結果,才願意付出行動,否則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就不會有太強的動機也不願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