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同理心?經常提起,但對它的概念還很模糊。是感同深受嗎?是想像對方正在經歷的一切,進而想像他們的感受如何,並據此作出一定的回應嗎?
你覺得,同理心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天賦?換句話說,高的共情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還是與生俱來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共情能力,只不過程度不一。回想一下過去的日子裡,你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感受過別人正在經歷什麼,並且能夠理解他們生命中正在發生的事,這就是同理心的體現。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同理心,不全是天賦,跟後天培養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都渴望自己能擁有較高的共情能力,也就是較高水平的同理心,但在此之前,TA必須知道自己擅長那種類型的共情,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共情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辛迪·戴爾(Cyndi Dale)將共情分為五種類型:身體共情、情緒共情、精神共情、自然共情、心靈共情。我們來看看這五種不同類型共情能力的內容及區別。
身體共情:顧名思義,是對他人身上正在經歷的疾病、疼痛的感受。這種感覺很奇妙,他們的疼痛仿佛轉移到了你身上,讓你在自己身上感知到了別人的身體狀態。有點類似心靈感應,只不過這次變成了「身體感應」,小孩尤其是嬰兒,身體出現異常時,父母往往能感覺到。這種感覺,就是身體共情在作用。但在感知別人的同時,要警惕不要陷入自己身體也疼痛的怪圈,要記住那只是一種感受,只是一種感受。
情緒共情:前面我們說過,六種基本情緒分別是憤怒,悲傷,快樂,恐懼、厭惡、驚訝。而每種情緒中,按照情緒強度,又可衍生出我們平時感受到的各種情緒,如高強度的快樂:興奮、狂喜。與單一的身體共情不同,情緒共情需要具有高度敏感性。
圖片來自網絡
「越是敏感的人,越能感受到到對方不易體察的情緒」,他們能思考情緒並對情緒做出反應,總能抓住對方言語或行為中最細微的點。但高敏感度的情緒共情著,也會因為過於敏感而收到傷害。感受別人的感受是好的,但要避免放大不必要的情緒,更要避免將情緒內化。
精神共情:什麼是精神共情者?辛迪·戴爾將它定義為「與外界信息、數據聯繫緊密的人」,也就是說,能產生精神共情的人,具備較高的信息獲取和感知能力。與前兩種共情不同,精神共情的核心是「信息」。通過精神共情,我們得以了解別人的想法、理解他人是如何思考的,這樣就能更好的理解他們的情緒和行為。精神層面脫離了軀體和情緒,是我們對過往經驗的總結和對新事物的學習。如果你很擅長精神共情,那說明你是一個優秀的知識儲備者。
自然共情:共情的等級越高,共情的對象就越為廣泛。當自然共情是指個體對自然界中一切生命體和非生命體都能感受時,你可能會覺得驚訝和不可思議。自然共情者,及時被共情的對象不在面前,TA也能夠很好地做出共情反應,距離不再成為影響因素,而他們通常也能建立起與動物之間的連接。對擁有自然共情能力的個體來說,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正因此他們能夠感受到幾乎所有生命體和非生命體。
圖片來自網絡
心靈共情:這是共情的最高等級,也是最為終極的目標。也許很難理解,心靈共情者能感受到對方是否「知行合一」,他們看到的不僅是表面,更是對對方性格和人格深處的感知。「這個人是否真誠、是否可靠、是否值得被委託」,都是心靈共情者考量的方面。總的來說,心靈共情是一種高級的共情,是可能花費一個人終生去探索的目標。他們的使命感已與常人有所區分,辛迪·戴爾說,「通過利他活出我們自己本來面目才是心靈共情者生命真正的終極意義」。
以上就是五種不同類型的共情能力,你屬於哪一種呢?又想成為哪一種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和小夥伴們分享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