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給心理諮詢師講授情緒識別的課程,我提供了一些情緒素材,情緒包括六種基本的情緒:快樂、憤怒、悲傷、厭惡、恐懼、驚訝,讓學員識別這些情緒。其中有一個學員A,她只能識別快樂情緒,而對於其他情緒,A都識別為厭惡。
看到她的結果,我估計她和丈夫的關係不會好。課後,我單獨找她聊。她說,自己非常討厭丈夫。
然後我又測試了她的依戀類型,屬於害怕型,焦慮和迴避的得分都非常高。
後來,我又找了一些不安全依戀的學員,測試他們的情緒,發現不安全依戀和情緒識別有一定的關係。
今天來看一個實驗,介紹不同依戀類型的人,在識別情緒變化過程中,反應的快慢程度。
不同的依戀風格者對來自外界的情緒性信息有著各自不同的加工方式。科學家在21世紀初期,開始關注依戀類型 和情緒識別的關係。採用漸變任務方法,來測量人的情緒識別能力。用於研究不同依戀風格影響個體對情緒面孔的知覺的方法是漸變任務(morph task,情緒變化的方法,例如,從悲傷情緒變化到中性情緒,然後變化到快樂情緒)(Niedenthal,Halberstadt,Margolin & Innes-K er,2000), 通過漸變任務,測量個體對情緒面孔的警覺性以及對情緒面孔變化的敏感性 。
為了能夠激活個體的安全感,在實驗的時候,讓個體產生痛苦體驗。研究依戀的鼻祖艾斯沃思等認為,我們只有在困境中,依戀系統才會得到激活,並促使個體去尋求安全可信的他人來給予自己支持(Ainsworth& Bell, 1970; Bowlby, 1969)。以下情境可能是一種痛苦體驗。假想這樣一個情境:當你一個人考試失敗、KPI績效差、身體不舒服高燒準備打吊針住院等等痛苦體驗的時候,是不是希望尋求幫助和支持。想到了誰?
想到了嗎?試著給她/他發一個消息吧,打一個電話吧!TA是你的依戀對象。如果TA在您身邊,請給TA一個擁抱。
好的,我們繼續來看實驗。
研究發現,讓人們看情緒的變化圖片,研究焦慮值和識別變化的反應時長,發現那些在焦慮維度上得分高的人們傾向於對最初情緒的消失做出更快的判斷(實驗先呈現情緒,然後這個情緒逐漸變為中性情緒)
這個結果說明什麼呢?
說明焦慮值越高,對於情緒的變化很敏感,因此,在情緒變化的時候,更快發現。
也許有人說,如果由中性情緒變化為快樂情緒呢,焦慮值越高識別也越快嗎?實驗人員把最初的中性表情變為了高興、悲傷或憤怒的表情。結果還是一樣。焦慮值得分越高,越快發現中性情緒變化。說明焦慮值和情緒敏感有關係。
高焦慮者對情緒線索的變化最為敏感。
更敏感是不是好呢?
也不一定。雖然高焦慮得分的人更容易發現情緒的細微變化,但有研究卻發現他們對情緒變化的判斷更容易出錯,這使得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更頻繁地與伴侶發生衝突,感受到關係裡面更多的負性情感(Simpson, Rholes ,&Phillips,1996),並且更容易受分手、分居、離婚的影響(Kirkpatrick&Hazan.1994)。有些高焦慮得分的女孩子,在分手後,自己可以哭上一個月。每天晚上都是哭著睡著的。
從這些研究中,對於焦慮型依戀類型的人們來說,要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
即,您看到的情緒變化,的確很快,但是,請注意,您可能錯誤地識別了情緒。
對於那些安全型依戀的人們來說,也要注意,在親密關係中,對方越在乎你,你越要保護對方的情緒。因為,您的一點點情緒變化,都被對方識別了,哪怕您沒說出來,對方也是能夠看到的。一旦被對方看到了,對方很可能產生錯誤的解讀,因此,需要多溝通多交流,哪怕繁瑣一些,也要不厭其煩地溝通,這樣可以減少誤會。
Ainsworth, M. D. S, & Bell, s. M. (1970). Attachment, 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41, 49-67.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I.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Kirkpatrick, L. A., & Hazan, C. (1 994). Attachment styles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A four-year prospective stud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123-142.
Niedenthal, P. M., Halberstadt, J. B, Margolin, J,& .Innes-Ker, A. H. (2000). Emotional state and the detection of change in facial expression of emo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0, 211-222.
Simpson, J. A., Rholes, W. S., & Phillips, D. (1996). Conflic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899-914.
文:吳翔 (心理諮詢師;中山大學心理學碩士;心理藝術化創新實驗室核心成員;壹心理特邀講師;TEDx演講嘉賓;廣東省心理健康協會危機幹預委員會心理援助熱線項目發起人之一;廣州交警青年「路戰隊」學院策劃者之一;微信公眾號:搜索wuxiangxinlimen或者(心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