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我小時候媽媽告訴我:「孩子吃虧是福,有時候不必要去爭個究竟,讓自己委屈點也沒什麼。」那時候我沒怎麼去想,可是後來我發現自己很多行為都受「吃虧是福」這四個字的影響。
比如自己處於愛心給別人捐助了一點錢,後來看了報導說這是一群騙子,當時想著沒事,破財免災;比如在學校的時候,答應幫別人的忙,自己的事卻沒做好,心裡想著沒事,吃虧是福;
後來我發現這些大大小小事情,都是受媽媽那句「吃虧是福」的影響,當我自己有孩子的時候,我從來不會給孩子說「吃虧是福」,因為我知道這四個字的影響有可能是一生。
國慶帶著孩子回家,一大家子人圍著桌子在吃飯,最後一塊糖醋裡脊被我侄女夾走了,我女兒開始哭喊著要吃糖醋裡脊,侄女準備把自己碗裡的糖醋裡脊夾出來放在我女兒碗裡,我馬上阻止了這個行為並說:「囡囡,你是不是也想吃?為什麼還要給妹妹呢?」囡囡告訴我:「確實很想吃,但是不想看到妹妹哭。」
囡囡從小跟著她奶奶長大,聽家裡人說:囡囡很懂事,奶奶經常告訴她吃虧是福。這個時候我就意識到,囡囡也受老一輩吃虧是福的影響,我想肯定有不少家長都給孩子講過這四個字吧!現在我帶各位家長了解一下吃虧是福到底怎樣?
一、「吃虧是福」源於哪裡?
「吃虧是福」被很多人奉為生活和成長的醒世恆言,認為吃虧能換取經驗,然而,很少有人去深究,老祖宗說的這句話,真的是讓人們學會吃虧嗎?其實不然。「吃虧是福」這句話最早出自清代文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鄭板橋傳》詳細記錄了來龍去脈。
據載,公元1754年,鄭板橋調任濰縣縣令,彼時鄭板橋轄下正趕上乾旱,他為民生計擔憂,將旱情上奏。可惜上差老爺竟然全不理會,一心向鄭板橋索要字畫,這令他頗為心灰意冷。在此期間,他老家的堂弟又為了一段牆基,跟鄰居爭執不下,寫書信來,要鄭板橋給自己出氣。
一時之間百感交集,鄭板橋揮筆寫下「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待心緒平復後,他繼續對這兩句話註解,鄭板橋寫到「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無所謂失,無所謂得,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才是「吃虧是福」的真正含義。
二、沒有真正了解「吃虧是福」的含義,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
我曾在朋友圈中調查了一個問題:在你們心中,肯吃虧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下面回復五花八門什麼都有,但大部分人的觀點是:一般都是老實人,誠實可靠,容易相信別人的人!那麼對於孩子來講,從小教育孩子「吃虧是福」會有哪些影響呢?
1、孩子不爭不搶不拒絕
做一個不爭不搶的孩子一定很痛苦吧?自己想要的東西,卻不敢表達,甚至因為不好意思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拱手讓人!
上面我提到的侄女囡囡,她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從來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當然也是和囡囡奶奶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問題。囡囡奶奶是典型的重男輕女的思想,每次囡囡和弟弟在一起,弟弟總是想要姐姐手裡面的玩具,想吃姐姐碗裡的飯,每次奶奶還說:「囡囡你是姐姐,給弟弟吃(玩)吧,有時候吃點虧沒什麼不好的,囡囡最懂事了。」
我也告訴過囡囡媽媽,囡囡這個性格以後會吃虧的,囡囡媽媽並沒有在意,等囡囡上了小學之後,問題就出現了。聽家裡人說,囡囡老師反映,這次成績下滑很厲害,讓及時和孩子溝通,後來囡囡媽媽告訴我說:「囡囡說,考試之前他們班另一個女生說:如果這次能夠考班裡面第一,她媽媽會帶她去迪士尼玩,所以想請囡囡這次考試不要考的太好。」囡囡並沒有拒絕,心想:反正奶奶說了,吃虧是福,那我這次考試沒有考好,幫助同學考好了,是不是也會積累「福」氣啊?結果就是導致這次考試真的考砸了。
也是這個事件之後,囡囡媽媽才意識到囡囡的問題,囡囡這種不爭不搶的態度真的是太可怕了。
2、孩子將來無法得到大家的尊重
在集體生活中,如果從小給孩子灌輸「吃虧是福」的理念,別人就會找她什麼事都會要她幫忙,時間長了,大家就會認為孩子的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辦法得到大家的尊重,也會讓人覺得好說話,那麼肯定在生活中會吃虧。不過正是因為孩子的樂於助人,也有可能結交更多的朋友。
3、孩子以後變得容易上當受騙
在現實中,肯吃虧上當的人,往往是忠厚老實,為人誠懇、實在,別人說什麼他就信什麼,容易被人欺騙,更容易吃虧上當,從不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總替別人著想,這樣的人騙子怎麼會不喜歡?這種人在幾十年前還算是被人認可,可到了現在,往往會被貼上「傻」的標籤。
試想一下,如果你教孩子「吃虧是福」,那麼在孩子看來,每個人都是善良的,根本沒有惡,孩子就會放鬆警惕,一不小心就會上當受騙,嚴重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三、真正的「吃虧是福」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
明明吃的虧也不少,為啥一直見不到「福」呢?或許是你的方法錯了,我為各位家長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能夠對大家有幫助。
1、教孩子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吃虧」的度
偉大的思想家莊子曾講過一個故事:一般釣魚的人,都會扛著魚竿,整天東遊西蕩,哪裡都去,池邊、河邊、湖邊,天天都能釣上一些小魚小蝦米,熱鬧快活。可是有個漁翁卻只在海邊釣海魚,他用的魚鉤大得像船錨,釣魚的繩子粗得像水桶。他不屑於去釣那些小魚蝦,而是長年累月坐在海邊的懸崖上垂釣,歷經風霜雪雨,十年來一無所獲,可他仍然堅定不移。不少人都覺得這個人很笨。十年來每次都是空手而歸,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這個虧吃得確實不值得。可是沒過多久,漁翁終於釣到一條大海魚,魚撈上岸後,被分割開來,全國人都能享受這條魚肉的鮮美,而且好長時間都沒有吃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是人際交往中的智者,都懂得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的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有自己的分寸,懂得如何把握這個度。
教育孩子過程中,給孩子說:我可以允許你吃虧,但是你要知道,凡事都有個度。尤其是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後,集體生活剛剛開始,班級衛生也許需要孩子和同學一起動手去做,但是要提前給孩子說,在勞動問題上,既不能自己把事情全部幹完,也不能什麼都不幹,幹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就好,勞動是為了鍛鍊。
2、教會孩子不要盲目對別人好
「對別人好」這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教育。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給孩子說「你要對別人好」,但是孩子不知道要對什麼人好,在孩子看來是對每個人都很友好。在教育孩子對別人好的同時,告訴孩子,要對你好的人友好,不能盲目的對別人好,學會去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例如:讓孩子有自己的性格、待人處事的方式,適當的拽一點、狠一點,記得盲目的好,吃虧不討好!
3、教孩子學會拒絕自己承受範圍以外的事
小江是一個特別善良的孩子,每次家裡給他的零花錢,他都會小心翼翼地收著。因為每一次遇到朋友或同學借錢,他都會慷慨解囊,如果自己沒有錢的時候,他還會以自己的名義幫朋友借錢,其中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別人借了他的錢,他也不好意思提、不好意思要。
自己的錢被借出去有一小部分都回不來了,其實像小江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完全可以不去借給他們,現在小江還小,但是長大以後肯定會因為小江不懂得拒絕,吃更多的虧。
吃虧是福表達的是一種人格特徵所帶來的人生而不是一種個體行為所導致的結果。教育孩子過程中,要想讓孩子能吃得了虧,首先得學會拒絕!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吃虧和佔便宜也是一樣,就像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是整個冰山的十分之一,可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眼前這一小部分,看不到隱藏的那九成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