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 記者王楠】4月17日,交行首次推出「手機信用卡」產品,成為業內第一家信用卡產品全面遷移至移動端的銀行,從信用卡的發行審核到使用,全生命周期均在線上進行;緊隨其後,以聯合國環境署、螞蟻金服作為理事,成員包括ofo、家樂福乃至黃燜雞米飯等多家企業在內的「無現金聯盟」近日成立。螞蟻金服CEO井賢棟表示,未來螞蟻金服將每年投入不少於30億元優先支持無現金聯盟商家,希望用5年時間,推動中國進入無現金社會。
完全實現數字貨幣取代紙質貨幣的「無現金社會」確實「看上去很美」,但 「無現金社會」的背後遠不止是銀行卡類產品線上轉化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風生水起,那麼,我們離「無現金社會」究竟有多遠?
行動支付風生水起
近日,兩名男子在杭州一連搶劫了3家便利店,僅搶到1800元現金,這一頗為戲劇性的新聞在朋友圈裡刷了屏,這也正是行動支付大行其道的一個縮影。從餐廳到便利店,從計程車到煎餅攤,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將手機當成錢包來使用。
相關專家也表示,貨幣隨著技術創新、經濟發展、社會組織形態演變而不斷進化,無現金社會是貨幣形態演變的必然趨勢。
從市場反饋來看,交行「手機信用卡」在兩個月的試運行中,先後獲得83.3萬的客戶申請,30秒內81%的客戶得到批核,三分鐘內的處理率達到99%,批核率高達到70%,甚至高於傳統實體信用卡的批核率;而無現金聯盟成立之後,一天內就獲得了超過1000家企業的申請加入,其中零錢支付比例最高的地方——菜市場顯得尤為積極。
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無現金社會」也曾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雖然對到來的時間、實現的條件等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對「無現金社會」的認知卻是完全一致,都認為「無現金社會」總有一天會到來。很顯然,「無現金聯盟」的成立,是加快「無現金社會」進程的重要力量。
第三方支付「鯰魚效應」凸顯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總交易額為57.9萬億元人民幣,相比2015年增長率為85.6%。其中,行動支付交易規模為38.6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隨著行動支付的全速衝刺,中國已經一隻腳踏上「無現金社會」的門檻。
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袁雷鳴告訴環球網科技記者,事實上,中國並不是「無現金社會」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瑞典已經在「無現金社會」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瑞典來說,可能超過97%的交易都是通過電子支付的方式來完成的。其中不到3%的現金交易,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由國外的遊客過來交易使用的。」袁雷鳴表示,比我們落後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已經意識到了無現金社會的趨勢,比如說印度,在推出廢鈔令以後,短短幾個月時間,電子支付機構就翻了好幾倍的業務量。
上海市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孟添表示:「非銀行支付機構的『鯰魚效應』使得中國在無現金支付領域擁有了活躍的市場主體,這大大加快了相關技術更迭與無現金化的速度。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發放了267張支付牌照。2010年以來,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保持在50%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擴大,通過7年的發展,中國在行動支付領域已經成為全球的領跑者。」
此外,中國對「無現金社會」的探索,似乎要比其他國家步伐更大、步履更快、接受度也更高。國際諮詢公司畢馬威此前發布的《全球消費與融合調查報告》顯示:全球66%的受訪者表示願意使用移動錢包業務,而中國的比率則高達84%。杭州更是98%的計程車、超過95%的超市和便利店、超過80%的餐飲門店以及美容美髮、KTV等行業都支持行動支付。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有一天,杭州城內的乞討者也採用行動支付,請不要感到奇怪。
就在2017年「五一」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微信也發布了《「五一」無現金出境報告》,該報告以8.89億活躍用戶為樣本,還原國人跨境無現金消費全景圖。
「越來越多中國顧客希望使用微信支付,所以去年接入了微信支付讓中國顧客體驗與國內一樣方便的購物環境,不用為換匯、匯率等問題煩惱,讓中國顧客享受賓至如歸的服務。」泰國KingPower王權免稅市場部經理匡偉表示。
目前,微信支付方面表示,微信支付已登陸12個國家和地區,支持11個幣種直接結算,為出境旅遊的中國遊客免去了兌換外幣的煩惱。「不帶錢包,遊遍世界」的無現金出行已經逐步成為現實。
實現「無現金社會」任重道遠
「無現金社會」已然在路上,但是否所有人都能適應依然是個問題。
相關專家指出,「無現金社會」目標的實現,雖然從技術層面上講可能已經沒有多少障礙,但是,在認識層面、基礎條件、區域環境、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許多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存在必須補課和打補丁的方面。否則,即便普及和推廣,也很難達到預期目標,實現最佳效果。如地區差異、文化差異、思想認識等。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就表示,中國有近14億人口,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而且中國東西差距和城鄉差距大,如果全部改成電子貨幣,很多人不一定能學會。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無現金社會需要解決一個問題: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年人對信用卡及行動支付手段的可靠性存有很大的不信任感,還有的不會使用行動支付,需要針對性地拿出切實可行的宣傳推介、指導使用等辦法來推動老年人使用。否則,無現金社會的便利會給另一類人群帶來不利。
此外,隨著現金使用比例的下降,社會的貨幣供應結構發生變化,對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央行的貨幣政策,大致分為調整利率的價格政策和調整貨幣供應量的數量政策類。央行調整貨幣供應量,一般通過調整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兩個手段進行,其主要媒介是存款性金融機構,影響的主要是銀行存款。而在無現金社會中,真實的購買力隱藏在消費金融產品而非銀行存款中,便會導致央行的數量型工具在特定情境下失去效果。
所以,對普通人而言,「無現金社會」的直接影響在於支付的便捷性和多樣性。但其存在的潛在風險便是央行若不能正確應對無現金社會對於貨幣供應統計和貨幣政策傳導的挑戰,那麼這種挑戰便會傳導至普通民眾身上,不僅帶來通脹問題,還會因貨幣政策的失調影響資產價格,屆時,你的股票或房產價格也許會坐過山車。
不僅如此,由於社交媒體盜用、簡訊木馬連結、騙取驗證碼等手段而造成的電信詐騙,已經成為許多人使用行動支付時的隱憂。有學者介紹,我國的無現金支付技術還存在不少安全漏洞,身份證與手機驗證碼的安全驗證技術並不能完全保障無現金支付的安全性。
山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建議,監管部門須用制度、技術和法治建立起風險防控體系,搭建令消費者放心的「安全網」,提升無現金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首先,相關職能部門應建立實時、動態的安全監控和預警機制,同時,網絡技術服務商應築牢防護牆,提供安全支付環境。其次,要儘快出臺相關法律和行業標準,保障公民的隱私安全和帳戶安全,有效減少隱私洩露和經濟損失,要依法嚴懲利用行動支付通道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
近日,央行對寧波銀聯商務(因違反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相關規定,違反反洗錢規定)和深圳瑞銀信(因存在違規開展銀行卡收單業務的違法行為)分別開出了58萬元和3萬元的罰單。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7)》則顯示,因註銷、主動申請註銷、不予續展和續展合併等因素,270家非銀支付機構在2016年已經縮減為255家,行業漸剩寡頭。
「目前央行暫停發放新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因此沒有增量,只有存量。而從央行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監管態度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重新開放牌照發放的可能性並不太大。在監管層對第三方支付等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監管整體強化的情況下,優勝劣汰的態勢應該會加速,行業參與者會進一步縮減。」某第三方支付企業相關人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