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下)

2020-09-03 沒事寫兩句

未來財富集中到最後階段,所有的財富被唯一一個人全部壟斷,甚至包括水和空氣,這個人叫終產者。  


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要結局的可怕之處。不錯,一個人壟斷所有財產,其他人都成了他的奴隸,這是夠可怕的。但是,奴隸與奴隸主是一對矛盾的共同體,為了讓奴隸為奴隸創造價值,奴隸主就不能把所有奴隸餓死凍死打死。  


但是,這個終產者並不不是奴隸主,他不需要奴隸,所有其他人對於他來說都是多餘的,最後他讓所有人都滾蛋。  


因為,人與人之間分化越來越深,最後,終產者與其他人已經不是同一物種了,就像你不指望螞蟻為你幹活一樣。


——劉慈欣在《贍養人類》裡如是說


在天朝還在討論階層分化、固化這個問題的時候,正是大家對這件事才開始有所認識。而相對而言,天朝差不多是這個地球上把這件事控制的最好的國家了。


前文說到,目前不過是個分化的,裡固化還有相當的距離。那麼看看別的地方呢?


大多數國家都主動或被動的進入了自由資本主義的圈套。那些貧窮的大多數才是基尼係數最大的地區,那種分化更接近原始形態,生產力還不足夠發達,經濟生態薄弱,被大國操控形成兩極分化。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是他們進入的是更高級的階層固化模式。也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模式。


隨著地球村的形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扮演者地球上二八原則裡的「二」。他們佔據著大量的資源,並且還在不停的獲取。所以本國的經濟和生產力接近目前的最高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階層的分化開始了變種。


這麼優勢的資源,使得處於這些國家頂端的群體,尤其是掌握財富資源的群體與中下層的連結越來越鬆散。那些「家族」、「財團」、「巨鱷」們已經不再需要辛勤的勞動去獲取財富,只需要通過他們制定的各種規則、法律就可以將財富匯集到他們手裡。根本不需要與底層勞動者和消費者有過多的聯繫。


如果還不明白,就舉個慄子。


影視劇裡總有一些龐然大物的公司,經常出現的一句話是CEO說的:「我要對股東負責」。而那些股東只是坐在圓桌周圍的禿頂老頭或者老太太。他們的區別在於,CEO或許一年能掙1個億,但股東的身價卻在百億以上。而且隨著這個CEO越勤奮,這些人的身價越高。


這個CEO叫中產階級,可以叫做「高收入群體。」這些股東才是「富人」。這是有本質區別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寶馬CEO的薪資估計到現在也過不了1千萬歐元。

這個不為人知的家族大家可以搜索一下,結果就是如此。這還只是看得見的部分。


差距或許觸目驚心,或許有人也會說「到了這個水平錢就是數了」。沒錯正是這些數驅使著中下層的群體向上攀爬,希望有一天能爬到這個高度。


在階層分化之初還是有可能的。比如我們的阿里的馬總、萬達的王總等等,雖然已經巨富,但還在不停的為自己的企業操勞,甚至要拋頭露面增加和他人的連結。他們層次很高但還是要依靠中下層群體的支持才能匯聚財富。


所以目前天朝依然在分化,他們是最有希望成為頂層固化的群體而已。而且很多已經像模像樣了,比如我們長江實業的李總,聯想的柳總等等,他們完全靠資本運作和投資來完成積累和轉型,已經不需要靠單個行業和產品的挖掘、售賣來掙「辛苦錢」了。


當你什麼時候看不見這些名字,他們從你身邊走過你只以為是路人的時候連絕望都不知道是什麼了。


當上層群體已經不需要和中下層群體發生關係的時候,固化的就形成了。他們不再在乎中下層的狀態和感覺,這時無論這兩個群體處於什麼時間和地域,已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了,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感受不到這種殘酷?去看這個片子吧

——《時間規劃局》


估計小夥伴們覺得不可能,因為依據之前的描述好似有很多漏洞。


「富人」就不需要窮人服務麼?

「富人」就沒有交流的需要麼?

不是說是個循環麼?早晚窮人革命要顛覆這一切麼?


聽起來是這樣的,不知是否大家會關注到我一直在說整個邏輯裡面有個生產力的問題。


現在的生產力水平隨著科技水平的摩爾級別的發展,已經快到不可想像了。如果以上所有的問題「富人」都用科技、人工智慧等等技術彌補了。到時候窮人就真的沒有希望了,因為對於「富人」他們都沒價值。


物質可以合成、健康可以永續、人造人會彌補情感缺失、人工智慧部隊會阻止一切反抗。


我雖然不認為大劉的「終產者」會出現,但兩個「物種」很大概率的會出現。出現後,循環將結束......


後面一段可能我科幻看多了,也可能是猜測。總之我們離這一步還很遠,慢慢思考吧。


這篇文我無解,沒有方法論。我只能告訴大家多掙點錢,除了工資一定要有被動收入。

相關焦點

  • 無論你如何努力,你都只能屈服於命運而無法逆天改命——階級固化
    或者說絕大部分領域已經穩定了下來,而如果你不是天才,或者突然有了靈感的話,是無法突破這個界限的。那麼開始我們今天的話題,如果你無論如何努力,最終都只能成為社會的齒輪,你還願意去努力嗎?我想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努力,這就是低欲望社會形成的原因,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軌跡幾乎已經被確定,你所做的只能是不斷地「適應」,不斷地妥協,不斷地變成社會機器的一部分。
  • 大腦的「想像」或「分心」是怎麼回事?(二)
    小小的聲音前文(一)主要關注的是想像導致的注意捕獲,尤其是視覺想像。然而,當坐在坐墊上面對牆壁時,最投入的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視覺」活動。在安靜的環境中,自言自語,一遍又一遍。我們把絕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說話,用於自言自語。自言自語這個「小小的聲音」是一種運動聽覺圖像。
  • 《養父的花樣年華》有些事真的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文|一天,關注一天,我們不見不散,我在這裡等你相逢 生活裡,人們都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可有時候,眼見也未必就是真實的,更或曠耳朵聽到的。最近宅在家中,剛看完《養父的花樣年華》這部電視劇。這部劇主要以五六年代,知青下鄉為背景題材,所牽扯出來的一系列故事。
  • (四)
    我開始以為是個諷刺的句子,老認為是不好,後來再想下,也不是沒有道理,人家說的「屁股」不是原意的,應當是位置。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豐富,人生經驗的增加,雖說極多可能在遇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時會形成定式,也就是常說的缺少了創新和主觀能動性,思維僵化,比不上年輕人的朝氣和思維的活泛。但的確當你站位和位置更高時候,考慮的事情固然是多了,也就的確不同了,也就是說的「提高認識」吧。
  • 關鍵不是婚姻本身,而是人的固化思維
    所以,小玉告訴我,他們離婚,不是因為家暴,不是因為出軌,也不是因為婆媳矛盾,更不是因為某些充滿狗血的劇情但在蔚藍看來,真正讓他們無法繼續過下去的,並不是因為「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本身,而是因為他們基於各自的性別,對婚姻與愛情有著無法共融的固化思維。
  • 如何認清社會固化
    階級固化似乎已經成為了社會必要經歷的一種常態。而且他只是換了一個面貌,重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在古代在封建時代依然存在著社會階級固化。只不過相較於古代,我們更能感受到切身於我們自身的社會階級固化。社會固化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出於人心中動物性和人理智結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脫離原始社會之後。公有制被破壞殆盡私有制開始出現。
  • 剩女的愛情路,並不像你想像中那樣好走
    然而正是這無情的淘汰下,剩男剩女成了現時代的產物。正如處在風口上的剩女群體來說,愛情路並不像所有人想像中那樣好走。但我想說的是,假如是你的話,辛苦十幾年,學業有成,事業穩定,憑自己努力買了車房。那麼你還會想找一個月薪三四千,不求上進,只圖安樂的人度過一生嗎?」三十五歲的小蘭,海歸博士,如今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管,妥妥的百萬年薪的社會精英。由於當時全身心撲在學習上,就此耽誤了婚姻大事。當初曾經有過一段愛情,只是最後因為男友沒能陪自己一起出國留學而不了了之。
  • 香港視後胡杏兒罕有地提及與黃宗澤的感情:愛情不是我想像的那樣
    之後再結交的第二個男友,雖然她付出了初吻,卻坦言失望,認為男友不是她最喜歡的人,並且接吻的地方也不浪漫,與自己幻想的不一樣。當時的胡杏兒清純稚氣得可愛。(胡杏兒在北愛爾蘭讀書)回到香港出道後,她談了個圈外人,對方是一個說話有內涵也很浪漫的外國人,這是她真正意義的初戀。這段戀情4年後結束,這個男友教會了她成熟和優雅。
  • 海洲老師告訴你,女生到底看重顏,還是看重錢?(乾貨)
    以北京為例,無房男北漂也有一定的可選範圍(一線城市房價高,所以共同買房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一般二三線城市的男人,沒房的話,是很難的),但是,一旦他有了一套房,你會發現他的可選範圍會大大擴張。很明顯,北漂有了一套房後,相親效果顯著提升。然而,如果你有了第二套、第三套房,增加的可選範圍卻並不多,很奇怪吧?
  • 當今社會存在階級固化嗎?
    今天在聊天的時候談到了一個話題,社會的階層固化對人的發展有多大限制,在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很多人腦子裡浮現出來的就是這樣一些話,不行了,現在階層固化了,平凡人很難再出人頭地了,階層都已經固化,有錢的只會越來越有錢,沒錢的只會越來越窮,這樣的一些話這幾年甚囂塵上,讓很多人都覺得我們所處的這個階層已經固化,沒有向發展的空間了。
  • 別羨慕開奔馳寶馬的人,有錢人的生活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快樂!
    這種現象是諸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們這一輩的消費觀念和父輩已經有了差別,老一輩講究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兒,而我們這一代背著幾百萬的房貸,加個幾萬上豪華品牌也不是個不可接受的事情,刷個卡、做個分期就OK了。也有一部分年輕人的車是父母買的,老家那邊這種情況比較多,兩邊都是獨生子女,結婚的時候老人都想將最好的給子女,所以一般男的買房,女孩就會陪嫁一輛車,在目前的房價下,陪嫁的車輛起碼是豪華品牌的入門車型起步。車是可以做個分期或者父母給買,但後續的費用可就得自己掏了,這時候就需要量力而行了。
  • 給年輕分析家的信——移情(下)
    讓我們考慮一個患者,他想像自己病得很重,並且將他的分析師看做地球上最有學問和最健康的人。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個主角也有共同的願望,即反思這種痛苦的精神原因,這種痛苦,這種重複促使患者尋求治療。此外,正如經驗清楚地表明的那樣,任何對這一事業的反思,無論多麼痛苦或不愉快,都會帶來快樂和喜悅。
  • 被追求攻略(下)
    >(2)你認識多少異性?就像是買菜一樣,假設我們去買白菜,一個菜市場裡總有一棵最好的白菜,如果這棵最好的白菜不能滿足你的要求,沒關係,去下一個菜市場,總會找到你想要的那棵白菜。 假如你每周新認識的異性超過五個,而且每周都有和ta們交流(包括線上和線下),但又沒有脫單,那可以跳過這一步,直接看第(3)步。做不到這兩點的,還是繼續看下去吧。
  • 做事有章法(七)總結復盤
    總結復盤1.總結復盤的目的(1)為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2)為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3)為了總結規律和固化流程。一項工作從挖掘需求、制定方案、提請決策到精細執行的全過程中,經過團隊成員的群策群力,在數據、案例、流程、工作方法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積累和創新。
  • 請不要地域固化
    都不是想像中的那樣。我出生在一個邊遠的小城市,在當地生活的時候感覺也不錯,大家都快快樂樂的,沒有太大的欲望。長大後家中房子太小,和母親姐姐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實在不方便,就去遠方打工,我走過的城市大大小小也有幾十個,當每次別人問我家鄉是哪裡,告訴他們後每個人面部表情讓我知道什麼是地域歧視。我分二個方面來說說地域對號的第一感覺,一喝酒,二豪爽。
  • 婚姻固化,才是根本
    難道不是嗎?!不僅是電視劇中《三十而已》的許幻山,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了吧。男人在事業有成後,無視曾一起奮鬥打拼的結髮妻子,出去找年輕漂亮小三的例子,簡直不要太少。最後,正如程璐說的那樣「」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我贏了,家沒了。
  • 《性格論》(十三)
    最原始和最基本的人情就是互助共同而分利(好聽了叫團結,難聽了叫勾結,中性一點就叫合作),因為這連野生動物有時都能做的到。高級一點的是不牽扯或者說不傷害第三方利益的互助而互利,所以買賣的商業社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出現的社會模式(隨著社會利益的複雜化,評估起來也就會比較複雜,尤其是第三方甚至出現更多方的連鎖反應,不過這不是我們在這裡的任務,而且假如圈子繞的太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 永遠不要自欺欺人(下)
    迴避型(與安全性相反) 不適應與他人過於親近,不大相信別人,也不允許自己去依賴別人。如果有人太過親近,會感到緊張。 焦慮型(就更誇張一點) 覺得別人不願意親近自己,經常擔心伴侶不愛自己或是不願意和自己在一起。
  • 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散文 心理篇)
    你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經歷,你怎麼能對別人感同身受?所以,喜歡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的人,最不招人待見。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我想,你也會自動迴避此人,這也是一種趨樂避苦的本能。因為她是給我生命的人,是我的重要他人,我不能為了自我(想不想)而放棄了角色(該不該)。這是一種痛苦的過程,也是一種「值得」的過程。做過,不悔。
  • 你四十不惑了嗎?胡杏兒回應,十年前愛情不是我想像的樣子
    在節目中,胡杏兒被問到「你四十不惑了嗎」?她認為:在心理方面,比起30歲更穩、更平安;也不會害怕在《演員請就位2》後人氣減退。因為背後有家人的支持,所以其他都是一些比較虛有的東西。嗯,她很清楚將來的發展方向。並且,必須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不要被生活牽著鼻子走,你自己說了才算。「不惑」,沒有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