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真正有「心計」的人,往往掌握了一個厚黑技巧,錯不了,這個厚黑技巧就是善於「攀親拉故」,以此加深彼此間的關係。
先來看一個歷史小故事:
清朝末期,有一個姓趙的讀書人,多次參加科舉,可惜都名落孫山,只得了一個秀才,最後只能混跡在一個小村子裡當私塾先生,靠教書勉強謀生。
趙秀才雖說屢試不中,但卻博學多才,只是不善於八股文而已。他在教育孩子上很有一套,教其「格物致知」之學,而不是單純地讀死書,另外,他還教孩子一些西方傳來的知識。
一次,為了給孩子們建一間動植物標本保存室,他想方設法地去籌錢,最後跑到了城裡,找幾個老鄉借錢,其中有一位老鄉經商多年,已經積攢起了家財萬貫,可當他去借錢,希望對方慨慷解囊時,卻被無情拒絕,甚至還被趕了出來。
趙秀才受此屈辱,本欲甩袖離去,但想到孩子們的教育時,他還是忍下了這口氣,在深思熟慮一番後,他決定通過攀親拉故的方法再去見見這位老鄉。
需要說明的是,那時的人對輩分觀念極為重視,也十分嚴格,你在輩分上比人小,那麼,不管年紀比對方大多少,都得按輩分稱呼人家,都得保持足夠的尊重,不像現在,很多親屬輩分之間亂了套,大家也不會大在意
趙秀才先回家找來族譜,在仔細看過之後,他發現自己比這位老鄉高了一輩,準確地說,這位老鄉應該叫他「表叔」,儘管他的年齡比自己大將近三十歲。
接下來,趙秀才又去拜訪這位老鄉,並拿著族譜以表叔的名義,這下子,這位老鄉立馬變得前倨後恭,在長輩面前,他也不敢違抗中國人遵循了幾千年來的「禮」,最後,趙秀才輕鬆借到了所需的經費。
趙秀才在這裡用的手段可以說比較厚黑,直接用輩分壓人,這種攀親拉故的方法,不是用來套近乎,而是直接給對方施壓,讓對方不得不低頭。
雖然趙秀才的做法並不適合現代,但他所用的攀親拉故的厚黑技巧卻依然實用,在人際交往中,只要你善於攀親拉故,在感情上迅速與對方拉近關係,那大家自然容易很快地從陌生變熟悉。
不僅是中國,外國人對攀親拉故的重要性也有很深的認識,比如,著名的鋼琴家蕭邦就曾說,他出國時所攜帶的唯一貴重物品是家鄉的泥土,在國外每次遇到波蘭老鄉,都會倍感親情。
人際交往,具備善於攀親拉故的厚黑心計,可以使陌生變得熟悉,疏遠變得親近,冷淡變得親熱,拒絕變成接受,阻撓變支持。而且,很容易與人產生共鳴,很快就能找到共同語言,也能更容易地得到別人幫助,雖然有「幫理不幫親」的說法,可在實踐中,很多人其實都是「幫親不幫理」的。
親者,近也;故者,舊也。攀親拉故,總能給人一種親近而美好的體驗。心理學家也指出,一個人對同一事物在不同地點,很可能產生不同的情感,而環境影響往往是制約情感和情緒的重要因素。而攀親拉故,正是在不同環境裡選擇了相同的「親」「故」,自然也就容易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為進一步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