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1-15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而最經不起推敲的就是人性。有多少幫兇,有多少冷漠,在助長著惡行的蔓延。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遙遠。

事物存在好的一面,也存在不好的一面,請下意識地去看好的那面。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

電影《狩獵》,有一段關於人性惡的刻畫,也是讓人觸目驚心。一個小女孩向盧卡斯老師示好,老師當然拒絕了她。她編了一個故事,讓盧卡斯莫名其妙地背負起了罪名,於是引發了人們的仇恨和懷疑。一個原本清白的老師被徹底毀掉了。

小女孩驚慌了,急忙站出來承認自己說的都是謊言一個玩笑。然後,警察也證明了男主是清白的。但非常可怕的是:周圍的人,依然對老師不依不饒,因為他們堅信男主就是個性侵犯。而至於真相究竟是什麼,已經沒有太多人在乎了。他們都忙著為自己的「正義行為」而慷慨激昂,而且享受著這種快感。他們只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

圍觀者的狂歡,演繹成殺人的惡毒,蔓延不止,掩蓋真相,然後如明晃晃的刺刀,刺向那些原本清白和無辜的人。

一個個體或者群體,有時候與惡的距離,竟然是近在咫尺。

壓死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一個人受到了傷害,他或她的人生可能就是毀滅性。就像林奕含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我失去了快樂這個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的眼睛,然後再也拿不回來一樣。但與其說是快樂,說的更準確一點,是熱情。」

願我們都能行善,遠離惡,不要為利益去剝奪別人的生命,或掠奪別人的快樂和熱情。要知道,每一個惡行,都是如此狠毒,足以摧毀掉一個生命的全部。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答案是什麼?
    這部名叫《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時至今日,應該大部分人都已經看過了,說實話,剛開始,我並不看好,因為這類型的劇很難拍好:一是很容易流於表面,著重放大所某一涉及群體的行為苦衷,失去社會觀看意義。二是劇情離題,直接跑偏,狗血至極。但是這部劇做到了,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劇中所涉及到的群體,不偏不倚,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描述。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論是死刑犯、受害者還是病人,真正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或許未必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家屬們。於是編劇呂時媛進行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共訪問了包括法官、律師、媒體從業人員、社工、精神科醫生等40多位相關人士,以假新聞、死刑犯、更生人、言論自由、強制就醫、合法殺人等問題為核心,寫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自開播以來一直以各種話題在引發網友的觀眾的思考。從喬安飾演的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他讓我們深思新聞報導的底線,我們的媒體到底是在追求真相,還是在尋求熱度。
  •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震驚全國的殺人逃犯曾春亮落網了,很多人都鬆了一口氣。看到在網上有採訪他的家人,他弟弟說,他們也想知道他為什麼要殺人。這種情況讓我立馬就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它引發了人們關於善惡標準的思考與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年末的《想見你》刷爆了朋友圈,確實也是臺灣偶像劇的一個新高峰,而年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更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劇。整部劇圍繞著兩個社會問題來做探討:一個是新聞媒體的理想和現實,另一個是對精神病患的偏見。其實選任何一個話題就足以拍出一部很深刻的劇。編劇著實優秀,用短短十集表達出對這兩個問題的觀點。
  • 周末閱讀羅翔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視書來了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這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寫實劇,通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思覺失調症」的雙主線敘事,刻畫出被害者及家屬、加害者及家屬、辯護律師、媒體從業者、精神科醫患、社會大眾等各方人物的處境和內心糾葛。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
  • 網絡暴力的可怕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可能「鍵盤俠們」會說,我們不了解這件事的原委,但是你也不了解這件事的原委,憑什麼說我們是在「網絡暴力」呢?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裡面就提到過惡毒的言論往往能殺人於無形之中。就拿前一陣韓國明星雪莉自殺事件來說,難道她的離世,跟那些「網絡暴力」的鍵盤俠無關嗎?沒有他們的惡意攻擊,雪莉或許不會自殺,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這部劇就聚焦到悲劇發生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等如何面對傷痕、重建他們的生活,以及相關的精神病患者、刑事辯護律師如何面對媒體建構的形象、公眾的評價。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持續引爆社會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我們與惡的距離》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自以為是的正義,可能把另一個人推向地獄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這幾年來我最喜歡的臺劇,劇本縝密、演出精彩、製作用心,最重要的是他讓觀眾對善惡的立場產生改變。《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劇照在電視劇中,「病識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也是這幾次的隨機殺人案件中最引人爭議的部分。
  • 「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其實在過去的2019年,臺灣地區出品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選材和思想都直面人心,直擊心靈,今天來談談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這部由HBO和臺灣公共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劇集成為評分非常高的華語劇,豆瓣評分9.5,在播出當天榮登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啟動,預計明年秋季開拍
    新京報訊 11月28日,據臺媒報導,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宣布正式啟動,包括製片人林昱伶、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在內的前作創作團隊回歸。製作方表示,第二季將有更好的製作和內容。據悉,編劇呂蒔媛已經完成了田野調查,預計2021年2月至3月完成劇本,2021年秋季開拍。
  • 《我們與惡的距離》什麼是好人?什麼又是壞人?誰又有標準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指導的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劇,由一場無差別殺人案,牽引出了幾個家庭間,不同身份,不同角度,不同參與者的故事。加害者李曉明被槍決,這是他應得的懲罰,是法律給他的懲罰。但李曉明犯下的罪過,並不是他的死亡可以彌補的。李曉明帶給受害者家屬的是無盡的悲痛,9個原本美滿的家庭因他變得殘破不堪,受害者家庭的憤怒和內心的傷痕需要人去消除和撫平。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造型受好評,粉絲說穿路邊攤也好看
    賈靜雯長年以來再次挑戰屏幕,賈靜雯、溫升豪、吳獻仁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這部電影中,擔任新聞局宋喬安的賈靜雯出色的演技獲得了好評,細節滿載!大屏幕上的「我們和邪惡的距離」中,賈靜雯在劇中多穿襯衫和西裝褲子,而襯衫的顏色多為淺色和深色,淺色的襯衫主要是白色的,賈靜雯劇中的白襯衫的組合充滿了細節,脖子之間荷葉的裝飾,後面蕾絲的連接,或者邊滾的設計等等,白襯衫不要乾燥,或者選擇深色的上半身、深綠、黑色等,用各種各樣的圖案裝飾條紋和紐扣,雖然搭配的公式是一樣的,但是稍微花點心思就能演繹出不同的味道。
  • 2019華語年度最佳《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去年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後面簡稱《與惡》)開播至今一年在豆瓣上仍保持著9.5的高分,僅十集的短劇被評為2019華語年度最佳劇。與我們熟悉的臺灣偶像劇不同,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社會紀實片。該劇是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加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等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我就是演員》今晚獻上首輪賽段最後五大劇目,《我們與惡的距離...
    過去的三周時間裡,23位演員為我們合作帶來了13個精彩的作品:王自健一出《我是餘歡水》看哭了考核官章子怡,時代少年團-馬嘉祺和THE9-謝可寅合作的《少年的你》獲贊「未來可期」,而包貝爾和李晟再現經典《最愛》驚喜全場。
  •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伴侶關係
    近期為臺灣電視劇標出新高度的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描繪的是一起隨機殺人事件後,牽涉其中的多方人等,在他們的生活中如何持續餘波蕩漾。最讓我回味再三的,是片中不斷交織並陳外在社會發生的衝突,以及眾主角們家中產生的歧見和摩擦,這些大大小小的碰撞,好像也在告訴我們,「好好對話」不只適用於社會中的相對團體,如加害人與被害人、助人者與病患及家屬之間,同樣的也非常適合、甚至可以說是「更需要」練習使用在親近的伴侶和家人關係中。對話能夠解決問題嗎?對話,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動作,實際在進行時卻大有學問。
  • 反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實題材解讀人性善惡,沒有人是局外人
    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根據2014年發生在中國臺灣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進行改編的10集短片,於2019年播出後在豆瓣上狂砍9.5分,包攬金鐘獎六大獎項。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內容講述的是一個精神病患者隨機殺人後,從受害者家屬、施害者家屬、以及辯護律師及其家屬的視角來講述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新聞人為了熱度報導假新聞
    這篇文章要講的是由賈靜雯、吳慷仁、溫升豪、曾沛慈主演的豆瓣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由一場隨機殺人案展開,一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劇場肆意開槍,致9死21人傷,兩年後李曉明被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判死刑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