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一想,我二十年前的決定,是沒有經過篩選就做出的」越婭一邊用小勺攪動著「卡布其諾」,一邊漫不經心地望著窗外匆匆忙忙的人群。
我沉默不語。
越婭是我下午邂逅的,今天是在洛陽的最後一天,從白馬寺出來,有人在路對面很激動地向我打招呼。
仔細一看,竟是二十多年沒有見面的老友,在這異地能夠相逢,真的是緣分。
越婭,我的鄰居,又是我的髮小,小學五年級時,她隨父母去了包頭,後來就沒了消息,上大學時,有一天,我去中山大學,突然在圖書館的樓梯上遇見了她,兩個人興奮的不得了,我們竟在同一座城市上大學,只是在不同的學校,學的不同專業。
越婭既是校花,更是學霸,很多男孩追她,我只是遠遠地看著她,畢業那年,是可以保送本校研究生的,但她放棄了,那時她正與她的一位高中同學走的很近,她的那位同學我見過, 比她小一歲,說話有些不靠譜,但在熱戀中的女人的思辨力是最低的,我婉言相勸,她只是笑笑,男女有別,我也不能多說。
畢業後,斷了聯繫,後來從熟悉她的人那裡斷斷續續得到一些關於她的消息,知道她結婚後隨丈夫去了保定,在一家電子元件廠做設計,有個女兒,丈夫有了外遇,還經常打她,有一次她把丈夫與小妖女堵在了賓館房間裡,爭吵中那個男人把她從樓梯上推了下去,摔斷了胳膊,沒等胳膊痊癒就離婚了,後來單位又進行改制,她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工作,自己帶著孩子,生活的很不順心。
從星巴克出來,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二十年前在同一個起點,二十年後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結局,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前兩天讀了粥左羅的《成長思維》,從書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篩選思維
粥左羅,出生在山東泰安的一個農村,父母都是農民,他上中學時,學校是全市最差的,幾乎每年高考都會全軍覆沒,他是全校唯一的一位考上本科的學生,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擺過地攤,做過服裝店的導購,後來接觸新媒體,成了公眾號的編輯,再後來,一年自我迭代一次,5年爆發式成長,成為向上生長學院的創始人,在《成長思維》這本書中,他向我們介紹了25個爆發式成長的思維模型,而篩選思維是這25個模型中的第一個
談到篩選,很多人會問:與選擇有什麼區別呢?選擇只是你的一個決定動作,比如:今天晚上有一場電影,你可以選擇去,或者不去,選擇是篩選的一種。
而篩選呢,必須要有很多的備選,今天晚上有音樂會,有北京人藝的話劇,還有剛上映的大片《八佰》,我要從中選擇一個作為今天晚上的活動,這就是篩選
有一句話叫「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這句話說明了選擇的重要,而我要說「篩選不對,一生受累」,因為沒有篩選就談不上選擇
所以,篩選思維就是在有很多的選擇餘量情況下,進行有比較地選擇的一種思維方式
一個選擇所需要的成本是很大的,而這個成本,不僅僅是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更重要的是機會 成本,因為凡有選擇,必有放棄。所以要選擇就要先篩選,而做篩選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
最大的好處讓我們的選擇更理性,有一句話:沒有比較就沒有選擇。而選擇的盲目性常常是沒有篩選思維造成的。我的書櫃裡有很多的書,買回來後一放就是一個月兩個月,甚至半年。有的書連塑料包裝都沒有拆開,更別說讀了,為什麼會買這麼多書?很多的是別人推薦的,還有的是在當當網買一百減五十時搶得,買回來後發現這些書不適合自己,於是就束之高閣,如果當時具有篩選思維,同類書做個比較,找自己最需要的,就不會造成現在這樣的浪費
《論語》中有一句話:「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標準低了,是很難有一個好的選擇的,無論是治學還是做事
前幾天,一位朋友過生日,請我們一起慶生,吃完飯後邀我們一起看電影,他堂哥是某製片廠的導演,這部片子是他堂哥導演的,可我看了半個小時,實在看不下去,片子太爛了,但礙於朋友的情面,煎熬了兩個小時,回到家,到豆瓣上一查,這部片子6.2分,腸子都悔青了,後來,自己反思,從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電影誕生以來,被世界電影史上公認的經典影片就有上萬部之多,可以說一輩子都看不完,而我們幾個人為什麼花了兩個小時看一部爛片?這就是選擇標準不高。如果選擇標準高了就不會浪費兩個小時的時間,更不會浪費感情。可見,選擇的高標準是多麼重要。
所以,要篩選就要有標準,而且標準要高
電影《無間道》裡有一句臺詞:「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想做一個好人!」其實,人生不是沒得選,不做選擇也是選擇中的一種,而佛系選擇與隨意選擇的人生,都不值得一過,好好培養自己的篩選思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