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90度地產
看韓劇讓人想戀愛,看國產劇讓人想離婚。
近日,頗具話題性的國產劇《三十而已》大結局提前點播,「完美太太」顧佳的結局讓人唏噓:和花花公子許幻山離婚,賣房還債,帶著孩子和父親歸隱田園。
現實中,婚姻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2019年,中國登記結婚數量,近十年來首次跌破千萬對。與此同時,離婚率從2013年開始連漲15年,達到3.2‰的高位水平。
如今,離結比已經高達44%,相當於每年如果有10對新人步入婚姻殿堂,就同時有4.4對夫妻選擇勞燕分飛。婚姻,是不是越來越不重要了?
1
90後達到法定婚齡後,中國結婚率開始下降
在21世紀最初的五年,中國結婚率「6」字打頭,在6.1‰到6.65‰之間徘徊。從2006年開始,結婚率逐年攀升,2013年達到9.9‰的歷史最高點。
2013年後,結婚率連續5年下降:到2018年,結婚率水平已基本與2006年持平。而2013年,恰巧是最早一批90後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的年份。
中國結婚率的統計算法與國際接軌,具體算法是:某年的結婚率=某年結婚對數/某年的平均人口數×1000‰。離婚率同理。
結婚數量通常與適婚人口掛鈎,離婚數量則可以覆蓋更廣的年齡層。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90後比80後少了約5400萬人。
由此可見,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人口數量的減少,是結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結婚時間越來越晚,也是結婚率下降的重要誘因。民政部數據顯示,從2013年開始,中國登記結婚的年齡整體向後延了五年,主要結婚年齡段從20-24歲變為25-29歲。
早在2017年,江蘇13個市的平均初婚年齡都達到30歲以上,集體「過三十而婚」。有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而在2012年,這個數字還未突破30歲。
2019年,人民日報在微博發起一項婚姻調查:晚結婚的原因中,沒遇到合適的人以29.5%居首,沒能力承擔家庭責任以23.4%次之。享受單身生活和不穩定,也是晚婚的重要理由。
經濟發達程度和結婚率,通常呈負相關的關係。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結婚率通常越低;在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結婚率反而高。
2019年,結婚率最低的五個省份是:上海、浙江、山東、湖南與河北,結婚率均在6‰以下。結婚率最高的五個省份,分別是貴州、青海、西藏、寧夏和安徽,結婚率均在8‰以上。
但無論結婚率排名是高或低的省份,結婚率都比往年有所下降。
2
離婚率連漲15年,三年內結束婚姻的佔比7成
1989年,中國離婚登記人數為75.2萬對;到2019年,這一數字已攀升至415.4萬對,30年間,離婚人數上漲了4.5倍。
人民日報曾根據民政部數據進行過一輪統計:從1987年到2017年,離婚率從0.55‰增長至3.2‰,上漲4.8倍。
在2018年浙江最高人民法院披露的一組數據中,能看出當代人婚姻的脆弱:等不及七年之癢,高達69%的離婚夫妻會在婚後三年內結束婚姻。
圖片來源:《全國司法大數據之離婚糾紛》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2016-2017年全國離婚糾紛一審審結案件中,73.4%原告的性別為女性。在不幸福的婚姻裡,女性更有勇氣說不過了。
除此之外,離婚群體年輕化,也是近年來的一大新趨勢。據民政局統計,90後在一、二、三線城市離婚人數佔比達到了21.1%,高居各個年齡層榜首。
至於離婚的原因,全國司法大數據顯示:77.51%的夫妻給出的理由是情感不和,14.86%因家庭暴力,失蹤或離家不歸、不良惡習、婚外情、生理缺陷也是離婚的重要原因。
在婚姻裡,家庭暴力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得多。統計顯示,世界範圍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婦女和孩子在其一生中遭受過暴力、性虐待和虐待。家暴致死,佔婦女他殺原因的40%以上。
據全國婦聯統計,在2.7億個中國家庭中,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家暴。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毆打。全國每年有15.7萬婦女自殺,其中60%是因為家庭暴力。
在中國,每年約有40萬個家庭解體,其中25%緣於家庭暴力,包括:毆打、辱罵、經濟控制、冷暴力、限制人身自由、強迫性生活等。特別是在離異者中,暴力事件比例高達47.1%。
好聚好散,並不那麼容易。全國司法大數據顯示,一方想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的比例超91%,最終65.81%案件的判決結果是當事人雙方繼續維持婚姻關係。
3
離結比高達44%,為提高結婚人數也是拼了
我們通常在新聞中看到的動輒百分之四五十的離婚率,準確的定義應該是「離結比」。所謂「離結比」,是指一定時期內離婚對數與結婚對數之比,通常以百分數表示。
以2019年為例,全國登記結婚人數是947.1萬對,登記離婚人數是415萬對,這一年的結離比就是:415萬對÷947.1萬對,約為44%。
在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間,全國結離比從20.4%攀升至43.9%,數量翻了一倍還多。結婚的人少了,離婚的人多了,各方人士為提高再婚人數,也是拼了。
最廣為人知的,是幾乎每年要炒一輪的「降低婚齡」。在最近幾年的兩會上,陸續有多位代表、委員提議將法定結婚年齡調整至男女均18歲,以緩解低迷的生育率和嚴峻的老齡化。
但現實是,在中國18歲的少男少女多數還在讀高三或者剛上大學,並不具備經濟獨立和做重大人生決定的條件。降低婚齡表面是賦予成年人婚姻選擇權,實際上可能導致輟學、早育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對非經濟發達地區的年輕男女,尤為不利。
在努力提高結婚率的同時,降低離婚率的舉措也備受關注。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舉措,是在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中,設置了30天的「離婚冷靜期」。
「離婚冷靜期」只適用於協議離婚,在發起離婚申請的30天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可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申請。冷靜期放大了不願離婚一方的權利,相當於一顆「後悔藥」。
「離婚冷靜期」從誕生至今,一直備受爭議。有人認為冷靜期能降低衝動離婚的概率,也有人認為冷靜期是在限制離婚自由,還有人認為比起「離婚冷靜期」,更應該設置「結婚冷靜期」。
曾經,結婚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如今,結婚不再是必須完成的人生任務。經濟的發展、觀念的轉變、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壽命的延長,都賦予個體更充分的選擇自由。
婚姻制度式微,是不可逆轉的現實。但也大可不必對結婚率和離婚率過多擔憂。在家庭本位的中國,多數人還是會按照傳統選擇結婚生子,按部就班地過完一生。
你若喜歡,給90度點個在看